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通过构建劳动力和住房市场均衡模型,探究了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变化对住房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的影响,并利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2—2012年的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会引起房价上涨,且第三产业的效应强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房价上涨的动力.住房价格上涨是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中央政府建立"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的调控措施不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政府应当重点引导产业和劳动力向中小城镇流动,促进中小城镇与大城市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发展,建设以市场自我稳定为目标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FDI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艳芳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01-1404
影响FDI的因素有市场因素、成本因素、集聚因素、创新因素等,从这些因素中选取市场规模、市场化程度、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地区产业结构、非国有企业数量、人力资源8个指标,运用Matlab软件对皖江九市2002—2011年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和地区产业结构是影响皖江城市带FDI的三大因素,认为政府应采取继续扩大市场规模、保持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业聚集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以及相关保护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害,难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它已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体系和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健康运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探讨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文献的阅读,资料的查找,对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失业者的求职渠道进行研究,从中发现规律,即劳动者的就业渠道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并致力于提供一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失业者求职渠道以及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监管的政策来解决劳动者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又要考虑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由于效率的提高而导致富余人员的增加,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调整过程中新的行业和部分会不断产生,劳动力缺口还有扩张之势。要认清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调整中的劳动力缺口,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与再就业观念,为劳动者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牵线搭桥,遵循经济规律,投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直接为劳动者提供再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6.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哪一种途径能成功实现转变很难定论。扩大内需能够在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产生"母市场效应",由国内市场导向国际市场,不断引导企业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达到国民福利提高与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良性循环。同时,我国国内市场也已经具备"母市场效应"基本条件,发挥"母市场效应"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一种高效、快捷的转变方式。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市场整合与福建省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关。劳动力市场被整合为创新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普通人才,经济转型升级从生态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企业结构五方面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整合与经济转型升级间的耦合机制,并从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构建劳动力市场与福建省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技术以及信息等市场都己经或者正在开放,劳动力市场开放的必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而开放劳动力市场就必然涉及到劳动力的商品属性问题,本文就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存在的条件及其表现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了直接的结合。所以,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会传化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理论上,劳动力商品问题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禁区;在实践上,长期实行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方向是进一步放松户籍约束,放松劳动力流动和追求公民待遇平等。这在短期内会增加城市生活成本、摊薄原有城镇公民福利,降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但在长期,户籍约束放松所带来的外部经济和集聚效应会使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并促进社会融合,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户籍改革可以配合"区域城市化"取向的城市化道路,以消除改革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弊病和阻碍。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劳动者,另一方面大量劳动者就业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生产中大量应用,知识经济勃然兴起,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一个合格劳动者应具备咋样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和劳动者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从劳动力市场对当代合格劳动者素质的现实要求中探索,是解决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产业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能为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在对中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成份数据的预测方法对中国2008~2015年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到2015年,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将降至30%左右;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则增到30%左右;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将上升到40%左右。可见,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  相似文献   

12.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重庆市1996—2010年的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市工业、城市服务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农业、建筑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其次将我国就业人口分为青年、中年、老年3组,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验证老年人对中年、青年劳动力就业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结果显示:延迟退休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带动就业岗位增加,但在劳动供给有一定弹性的条件下,延迟退休年龄会对部分潜在的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短期内,延迟退休对青年组就业存在某种程度的挤出效应,但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延迟退休对中年组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总体来看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合理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测算方法,测算了我国1991-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对期间所呈现的阶段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利用GM(1,1)模型对我国2010-20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10年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还将保持逐年增长,至2020年将达到26 707.26万人,较2009年增长55.57%.  相似文献   

15.
中国花卉业在种质资源、气候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潜力、人文资源等方面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认识现存的问题,是使中国从花卉业大国向花卉业强国转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和工业化发展不充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及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大、素质低是其重要阻碍。为此,应通过促进就业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职能、尽快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调整农业结构等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7.
渔船“双控”制度成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洋捕捞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捕捞强度过大,导致这一问题产生并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律上对捕捞主体不加限制,现行渔业法律法规允许个人、单位和其他组织均可从事捕捞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比较效益相对较好的渔业领域,导致海洋捕捞强度急剧增加,最终使得渔业"双控"制度收效甚微。本文就由此入手,深入分析渔业"双控"制度的失效原因,并提出完善制度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动态控制模型 ,分析了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对策和策略。得出为了优化西部产业结构 ,需要大力发展关联度大、吸收劳动力强的第三产业 ,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加强对西部的投资 ,特别是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设施和更新改造投资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技术水平 ;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吸收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 ,有条件的省市应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到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概念;指出劳动力配置具有自然规律,社会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之间的配置结构,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两次较大失误;得出收入分配的重大差别,从根本上说是由就业岗位差别造成的;劳动力配置失误消除了,就业岗位与就业者素质相适应了,社会就和谐了。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我国劳工权益受损、收入低的现实,提出了过低的劳工标准会损害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低素质劳动力阻碍产业升级,劳动者收入过低无法扩大内需,劳工标准过低并不利于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不符合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了提高劳动工资标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