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提出的新命题,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理念。对这一科学命题的分析,说明和论证不能割裂这一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相互联系。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科技生产力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2.
着力推进“四个创建”,是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一步的具体实践,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实际行动,是抓好“四件大事”的重要载体,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全局。深刻认识“四个创建”的理论来源和价值意蕴、把握其目标要求、积极践行实践路径,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期盼,是新中国70多年探索奋进的价值选择。从照搬苏联经验到立足本国国情,从不成熟到成熟再到愈发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过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并在实践中走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阶段,迈进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步入新发展阶段,成为人类现代化的新飞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引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提振社会主义话语权,推动生命与共、命运与共,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等方面,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要旨和世界意义,开辟了人类现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阐述的中心主题,是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地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以至臻于完善的全过程,无论是对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十四大”报告精神,深刻领会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实质,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还是指导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晓红 《甘肃科技》2004,20(9):192-193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发展观的新发展 ,是新的科学发展观。新发展观有其新蕴涵 ,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必将促进中国的新发展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它是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邓小平为其进程设计了“翻两番”、“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新世纪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小康包含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是对邓小平小康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并阐述了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和谐社会和政治文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规划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提出了建设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和“两为”方向与“双百”方针。从总体上看,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而且还是注重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并坚持走自己道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对于指导以后的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与邓小平“南方谈话”分不开的。南方谈话在关键时候消除“左倾”错误疑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行;在关键时候澄清“右倾”错误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历史的时期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将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飞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认识上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飞跃。 1、由“限制”到“补充”的飞跃 由于理论、经验的限制和“左”的思想束缚,长期以来,我们都认定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商品与市场则是同社会主义本质不相容的。认为哪里有商品经济,哪里就会滋长资本主义.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政策。这种限制政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到消除城乡之间的买卖关系和割除“资本主义尾巴”——农民自留地的荒谬地步。  相似文献   

11.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在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坚持以教育为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完成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而完成好学校教育的任务,必须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哲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丰富,理论深刻,涉及范围广.对这一学说的认识和理解,可简单地概括为:马克思是如何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又有什么客观必然性?其内容又包括哪些?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新世纪的宏伟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严格党的生活,严肃党的纪律,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和本质规定,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是据此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促进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推动了全面推动小康社会进步。我们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三农”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就“农”论“农”,必须采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只有把“三农”问题放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中来考虑,解决“三农”问题才有希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7.
巴黎公社作为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先驱和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雏形,为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巴黎公社在艰苦斗争的两个多月中,展现出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一可贵思想对于我们党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谈谈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对“科学发展观”这一提法给予明确论述。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整个人类社会统一协调发展的指导理论,也是我们党所必须坚持的执政理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样的战略思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设实践是与革命实践相对而言的社会实践.现代建设实践同以往任何时代的建设实践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的特点.我国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伟大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我国现代建设实践的需要并总结世界现代建设实践的经验而产生的.现代建设实践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也只有在指导现代建设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功能并随着现代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思想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学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不断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使之中国化,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