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吕卓文  杨钧 《海峡科学》2023,(8):97-100+123
海南省作为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区域,随着数字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凸显。该文从信息社会结构的不对等(年代代沟)、信息使用技术人群的偏向(技术横沟)和社会文化的排斥(区域文化差异)分析数字鸿沟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探索如何从信息结构实现老年人的平等交流共享,有效应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最大地弥合数字鸿沟,以数字赋能增强老年人的数字融入感、数字效能感和数字信任的稳定感。  相似文献   

2.
开展信息无障碍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神圣使命之一。从企业战略管理视角出发,运用竞争情报SWOT分析模型,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无障碍服务的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机会、威胁,并据此提出一些制定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中长期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海燕  杜杰 《科技资讯》2011,(35):232-232
无障碍建筑设计是指无障碍物、危险物,任何人都应该受到尊重,能够健康地从事文化生活而进行的建筑设计。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是城市载体的一部分。元障碍建筑设计的实施过确保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及行走不便者使用公用设施的权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目前,残疾人的总数为6000多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总数为1.13亿,2025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老年人将达到3亿,残疾人将达到1亿。体弱老年人对无障碍建筑环境的需要与残疾人的需要是一样的,此外,每年因灾难、交通事故等因素给人类造成的残疾,也增加了此群体的数量,因此要想实现尊重人的城市建设,无障碍建筑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无障碍设计的涵义、国内外无障碍设计发展概况的概述,试图从设计原则的角度探索如何创造适宜的无障碍环境,为广大残疾人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共享"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钟运峰 《科技信息》2009,(34):I0389-I0390
残疾人和老年人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以及其他有行为障碍的人无障碍通行,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文章从北京2008成功举办"两会"(健全人奥运会和残奥会)后首都城市无障碍化进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举成为全国首批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那么在回顾与梳理中就城市建设无障碍方面对其它城市究竟有哪些方面可以被其借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设计师在为这些弱势群体做产品设计时,只有将设计构思转化为易与理解的无障碍产品语意才能实现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7.
尹兵 《科技信息》2011,(18):87-87
身体伤残人士和老年人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这两类特殊人群的生活自理能力,体现对他们的人性化关怀,应当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运用无障碍化设计理念。除了遵守世界通行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外,还要在客厅、厨房、电源、阳台等室内环境的细部设计中充分就应用和体现无障碍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浅论公共图书馆对残障读者的信息无障碍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硬件环境、信息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无障碍服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逐渐融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改变,人们接受信息与消化信息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但与此同时,数字鸿沟问题也逐渐成为国内信息领域的一大难题。解答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与数字鸿沟相关的一些问题。基于R语言,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对2008—2018年在CSSCI期刊和核心期刊中发表的主题为数字鸿沟的403篇相关文献制图制表,以直观的方式对国内数字鸿沟文献进行分析,从而全面把握国内数字鸿沟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0.
会议点击     
第四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由信息产业部、重庆市政府、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在重庆开幕。本届论坛以推动无障碍应用,创建和谐未来为主题,关注如何更好地应用无障碍标准、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宣传和普及信息无障碍理念,使我国信息无障碍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在论坛开幕前,中国电信还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赠送了4万部电话收音机终端,这些终端将在2008年免费发送到盲人手中。  相似文献   

11.
无障碍视听传播为视听障碍人群提供平等获取信息和参与传播的机会,它旨在消除视听障碍对个体的限制。从技术可供、传播可及、权力可见三个角度分析ChatGPT赋能下的无障碍视听传播,分别针对视障和听障群体分析ChatGPT多模态辅助弥合数字残疾沟的可能性,生产可供性下智能语音实时翻译应用和认知可供性下听障群体情感智能交互,利用多维视觉重构听觉支持机制,平台可供性下第一人称视角问答与感知可供性下语音辅助多元场景重塑视觉辅助机制。然而技术的可供性并不意味着无障碍视听传播的可及性,需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法律行业建设以及优化应用产品。无障碍视听传播未来发展应聚焦于障碍人群的权力可见,从微观知觉到宏观知觉、从特殊到普遍、从被技术重塑到重塑技术这三方面探讨未来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高小卫 《科技资讯》2006,(30):24-2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数字鸿沟现象凸现,需要人们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参照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在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及信息化发展环境三个方面选取了16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测度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有关部门制定跨越数字鸿沟的对策,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与政府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问政"日益成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梳理文献发现,互联网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是互联网属性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二是互联网运用对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公共政策制定的提升路径:积极引入"互联网+"理念,加快"数字(信息)鸿沟"的处理,加强网络环境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增加政府专职公共政策人员以强化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无障碍设计理论为基础,以解决上海国际化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存在的无障碍设计问题为目标,通过对上海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无障碍发展状况和上海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的调研和分析,弱势群体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应该被排除在社会之外,而更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以及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权力。希望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上海市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等更多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给中国的无障碍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和普及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提升他们整体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最新调查报告数据分析了我国的数字鸿沟问题,探讨了以公共图书馆接入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方法,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消除数字鸿沟的一些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上海信息化》2008,(10):86-86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暨2008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就如何更好地应用信息无障碍标准、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展开讨论,从而为进一步宣传和普及信息无障碍理念,使我国信息无障碍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努力为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创建一个无障碍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共同发起了“网络牵手信息助残”活动,并成立了信息无障碍联盟,启动了盲人学电脑工程,使广大残疾人朋友享受到了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相似文献   

17.
杨绍兰 《科技信息》2010,(30):I0253-I0253,I0255
我国城乡与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信息传播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本质就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讯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现象,对信息传播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以大量的数据诠释了我国城乡与地区之间信息传播技术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差距,以及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建华  赵万仓 《科技信息》2012,(2):369-369,370
本文通过对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施工建设发现,虽然西宁市为"十五"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但还是缺乏系统性,严重制约着城市无障碍设施的作用与效果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色彩在视觉信息无障碍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障碍环境的设计和建设中涉及许多色彩问题,我国在视觉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缺乏对于低视力人群色彩认知特点的研究和应用。本研究对无障碍环境设计中的对比类色彩进行比对实验,总结视力残疾人的色彩认知特点,提出应从色彩的角度强化无障碍环境的视觉信息化设计,创建健全人与残疾人共存的视觉信息无障碍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障碍”,创建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姚刚  申想真 《科技信息》2009,(4):193-193
本文通过对无障碍设计的涵义、国内外无障碍设计发展概况的概述,试图从设计原则的角度探索如何创造适宜的无障碍环境,为广大残疾人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共享”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