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针对山西省荒漠化的动态变化,结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蒸发量、水蚀模数等因素,综合分析了山西省荒漠化动态变化的原因与现状。  相似文献   

2.
优良的水土保持草种-类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芦是优良的水土保持草种,在中国南方的水蚀荒漠化地带采用以类芦为主裁草种的治理措施,半年时间即可覆盖地表,有效地控制住水土流失,快速改变水蚀荒漠化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为芒萁等乡土草种的侵入与繁衍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加快水蚀荒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对类芦、香根草、百喜草、五节芒4种草本植物水分胁迫处理下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表明,类芦的抗旱力及对逆境的适应性最强,并应用类芦快速绿化技术,成功地解决了高岭土矿、金矿、煤矸石山等矿山废弃物地区的植被恢复性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3.
对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目前荒漠化防治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及优化模式。指出目前荒漠化防治工程中应充分尊重基本的生态学规律,实现荒漠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加强组织与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荒漠化态势及其防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漠化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甘肃省是我国西部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有近1/3的土地处于荒漠化. 扭转荒漠化态势应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防治荒漠化需要科学地恢复和重建这些地区的自然植被,植树种草要遵循植被演替和生态学规律,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要适度开发利用,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水分运行规律与荒漠化治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水是生态系统中最适跃的因子。荒漠化过程 与其逆过程即荒漠化治理中,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讲座了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中吵分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就防治荒漠化,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恢复植被中如何选择植物种类,及如何发展各种保水、节水技术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形态学的土地荒漠化遥感图象纹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貌环境不仅影响土地荒漠化的速率,而且制约土地荒漠化的方式和空间分布规律。地貌类型、特别是地形起伏程度对荒漠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荒漠化方式上,其次表现在荒漠化强度上。遥感影象本身通常都包含着灰度和空间信息。本文利用数学形态学进行纹理分析,从腐蚀运算结果抽取纹理特征、利用形态学运算抽取分形参数作为纹理特征等,从而提取地物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纹理结构参与土地荒漠化遥感分类,大大提高了土地荒漠化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以干旱区内陆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区,先应用HANTS算法对时间序列植被指数进行去噪和重构,再分别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扰动指数算法对土地荒漠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ANTS算法能有效地对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集进行平滑和滤波,降低噪声的影响,重新构建吻合疏勒河流域植被物候特征的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集;该流域土地荒漠化状况总体趋于改善,荒漠化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南部上游山区显著改善,中部中下游平原轻微改善,北部马鬃山山区重度恶化的规律;该流域荒漠化时间变化呈现不规则的微小波动,且与空气相对湿度变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测试和评价模型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影响土壤指标发生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土壤指标随土类的变化、土壤指标的空间分异规律、土壤指标对区域水蚀过程和形态的协同影响等角度对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本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影响全国范围内水蚀过程中土壤指标发生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容重、粉/粘、有机质含量;土壤指标值随土类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指标值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在地形等因子不变条件下,四个土壤指标的协同作用决定了区域水蚀过程、形态和危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的宏观趋势性研究是可行的,但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神府—东胜矿区土壤侵蚀规律及分区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神府—东胜矿区土壤侵蚀方式、强度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特别阐明了风蚀—水蚀过渡型侵蚀的特征及范围,据此进行了土壤侵蚀区的划分,提出了相应的分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荒漠化动力系统熵理论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荒漠化系统的不同演变状态,指出决定荒漠化状态演变的4个熵阀值和荒漠化发展中的2次突变,圈定出荒漠化良性发展的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荒漠化动力系统的熵理论模式.该模式为进一步量化分析荒漠化以及进行荒漠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以滇黔桂三省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区为对象分析了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现状,研究了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机理.结果表明,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是形成石漠化的地质背景;崎岖的地表为石漠化提供了动力;成土缓慢且土层薄使其允许侵蚀量小;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使土壤易“丢失”;人口的增长及不合理的行为导致植被破坏后恢复困难,易造成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石漠化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笔通过对荒漠、荒漠化、沙漠化等相关概念的比较和现有石漠化内涵的归纳总结,在分析石漠化的形成原因、特点、区域和基质的基础上,认为石漠化属于荒漠化的范畴,是人为干扰与自然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石漠化特指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面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根据石漠化等级程度及微地貌景观不同,选择12个固定样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4次监测。结果表明,喀斯特峡谷区土壤温度与石漠化等级程度相关性不大,与植被覆盖度,特别是林下草被覆盖度具有很大相关性;随着治理时间增加,各等级石漠化土壤温度日变化趋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的稳定大小关系。随治理时间增加,旱季土壤水分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且年际同期变化幅度较大。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人工生态恢复的土壤温度及水分有助于从土壤水热的角度来揭示石漠化恢复治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容重和水分等土壤特性的变异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变异较小,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相对较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之间,天然成熟林的含水量最大,新造林最低;不同坡位之间,以下坡的含水量最大.容重变化与水分含量变化恰好相反.通过研究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年龄植被在不同坡向、坡位、石漠化程度等条件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为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建设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色列防治荒漠化的办法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色列是一个较为干旱缺少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荒漠化现象严重,然而,以色列政府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荒漠现象运用不同的治理手段,使以色列的荒漠化治理长期以来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文章对以色列防治荒漠化的办法做了具体介绍,提出了我们应借鉴的经验及以色列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夏春  苏维词 《贵州科学》2011,29(6):89-94
本文以贵州普定县示范区为例,分析了石漠化的成因以及岩溶石漠化山区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对岩溶石漠化山区的庭院经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并从优良乡土树种的选择、沼气利用、水资源利用、山外辐射带动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冬柳  朱师丹 《广西科学》2023,30(4):634-642
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区具有丰富且独特的自然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但也面临严重的石漠化问题。水分是影响该地区天然林结构功能和石漠化植被修复的关键环境因素。基于树木水分生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喀斯特树种干旱适应策略,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喀斯特地区森林(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水分来源、木质部水力结构以及蒸腾耗水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该区域喀斯特天然林树种在水分适应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典型喀斯特树种能够稳定地利用岩溶水,其蒸腾耗水量的季节动态较小,且其茎木质部的抗栓塞能力强,在极端干旱时期可通过脆弱性分割维持水力安全。另外,基于树木水分生理的研究还能够为石漠化生态恢复适宜树种的筛选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部分抗性强、耗水少的珍贵用材树种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可用于石漠化地区的植被修复。建议今后的研究结合控制实验平台,长期监测树种生长和水分动态变化,基于多重机制系统阐明喀斯特森林树种的生态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利用侵蚀线法、谷坝监测法对花江示范区的土壤侵蚀量作监测,同时就土壤侵蚀因子进行系统性、相关性和层次性研究,进行不同等级石漠化下的土壤侵蚀因子的对比,归纳各土壤侵蚀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指出林—草结构的保土保水能力优于单一林地的保土保水能力;从潜在石漠化到中度石漠化地区,土层根系量与侵蚀量呈负相关;从潜在、无明显、强度、轻度、直至中度石漠化,其侵蚀厚度依次增加,中度和轻度这两种等级的石漠化现存的土层较厚,土壤侵蚀模数也较大。  相似文献   

19.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8年6月10-12日在重庆西南大学举办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为背景,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近年来水土流失动态评价及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体现了我国当前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高水平,并对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基础研究及综合防治对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