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中,翻译的目的、语言上的差异及翻译者的个体性差异等都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产生不同风格的译作。本文试图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人物塑造的动物隐喻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从翻译目的角度分析译者们是如何选择其翻译策略的。  相似文献   

2.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选择“译什么”和“怎么译”时,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起着重要影响.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明译者的主体因素,尤其是译者文化态度和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康英 《科技信息》2013,(2):228-228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目的论改变了众多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即由原来的语言学层面转移向注重文本以外的文化因素和更加注重功能的翻译理论。目的论主张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注重翻译的交际性与目的文本的交际性。本文基于目的论来探讨在翻译散文和政论文体过程中,译者所选择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德国翻译理论家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在翻译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旨在探讨译者如何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对应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范林夏 《科技信息》2013,(6):239-240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在目的语文化背景下所预期达到的功能,并以此来指导广告翻译过程中策略的选择。功能翻译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目的法则"可以使译者摆脱传统"对等"的束缚,积极发挥译者的能动性"连贯性法则"。这可以指导译者在充分理解原广告的广告效应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价值而采取直译、转译、仿译或删减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加译文广告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而"忠实性法则"则强调不同的翻译策略都是由译文广告目的和译者对原广告的理解决定的,译文必须尽可能达到传达原文广告效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张黎 《科技信息》2012,(13):246-247
首先作者简单介绍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译者的翻译目的,源文本的文本类型,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译者的文化态度和源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等等,最后得出结论:译者选择某种翻译策略是建立在一个或者是同时多个因素的基础上的,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商品打入国际市场,商品品牌的翻译成了商家关注的另一大焦点。因品牌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故了解品牌的文化内涵是其翻译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而对待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有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不同的策略取决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因此作为译者,在翻译品牌时除了对翻译目的有准确的定位外,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廖杨佳 《科技信息》2013,(24):188-188,190
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用典是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和常见手法。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自身的翻译理念与翻译目的。本文将译者的翻译取向归于忠实向,功能向和美学向三大类,并尝试对各类意向指导下的具体译例分别展开讨论,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典故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以探讨古诗词中典故英译的各种策略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属于典型的"呼唤型文本"的旅游资料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通过对昆明的"云南民族村"景点介绍的汉译英文本的翻译效果调查,分析了旅游资料翻译中一些常见的翻译策略和语言错误,指出"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的翻译可以满足读者获取信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文本类型取决于语篇功能,而语篇功能是建立在语言功能之上的。不同的文本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旅游资料的翻译为例,说明实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兴理论,模因论与翻译的结合使翻译策略的研究有了新的进路。旅游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典型方式,旅游素材多蕴藏着历史文化模因;而旅游资料翻译本身更是一个跨文化模因传播过程。通过一些旅游文本的英译实例,探析模因论视角下的旅游资料翻译策略和技巧,以促进旅游模因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王梦君 《科技信息》2009,(3):239-239,180
翻译行为本身是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与传播,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译者的应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翻译的应变问题:翻译时要考虑翻译文本的受体,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及时调整翻译策略及技巧。  相似文献   

15.
刘宝昌  李曹 《科技信息》2008,(16):261-262
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小说《骆驼祥子》译本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受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审美期待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小说英译时,采取归化策略以减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适度的异化策略可以使译文读者了解原作的语言风格及源语文化。两种策略应当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范小燕 《科技信息》2007,(30):140-141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费密尔(HJ.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也不同。依据"目的法则",杨宪益和霍克斯在他们各自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成功地达成了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英汉动物隐喻认知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以及民族思维定式的差异造成的。在英汉动物隐喻翻译过程中,文章提倡“和谐翻译”,主张采用灵活多交的翻译策略,努力使译文重现原文生动、鲜明的形象,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华章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5):99-101
纵观翻译学发展史,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都试图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原文与译文间的对等关系。从探讨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对等,只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约等,这也意味着二者之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错位。不同原因导致翻译错位,并对翻译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中式菜名英译中翻译存在词不达意、乱译及文化缺失等现象.结合中式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烹饪方法,在英译中运用创造性翻译,既不破坏原文信息和形式,又可以修正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及语序,避免中式菜名的误译乱译.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过程就是操纵的过程。《红楼梦》的两个全英译本各有千秋,但最终都没有真实地反映原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操纵。从意识形态与赞助人的角度出发,对于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和赞助人是如何操纵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对象以及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可以为客观地评价译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