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利用Arc GIS10. 2和EXECL软件对山西省传统戏剧类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得知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山西省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分布上不平衡,秦汉、隋唐五代有两个小高峰期,至明清出现大高峰期;二是空间分布不均衡,即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主要表现为四个大核密度圈,三个小核密度圈.这种时空分布特征与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经济水平、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山西省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可以为传承、保护山西省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2010年北京市外来老年人口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京市外来老年人口时空演化特征主要为:(1)总数小,增长快,低龄化特征明显;(2)来源地以北京为中心,人口随距离增加而减小;(3)就业集中在服务行业,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初中;(4)健康水平较高,主要为健康和基本健康,社会保障主要来自离退休金、养老金;(5)空间分布呈同心圆状分布.影响北京市外来老年人口时空演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外来人口数、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机构分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0—2020年1 216处美丽休闲乡村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ArcGIS 10.5中的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均衡度与方向3个角度探究美丽休闲乡村的时空发展演化过程;最后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影响因素并归纳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其数量变化,可以将其发展分为起步期、迅速增长期和平稳发展期.(2)美丽休闲乡村在空间上总体呈现集聚、不均衡的分布态势.空间分布类型从随机分布转变为集聚态势;均衡度从差距悬殊逐渐转化为比较平均分布,长远朝“绝对平均”类型发展;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点—簇—面”发展演化模式;分布中心由山西省晋中市先向西南迁移,后向东南迁移至河南省南阳市,分布方向从“东—西”方向分布逐渐转向“东北—西南”方向.(3)美丽休闲乡村空间特征影响机制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以五大发展理念与职能三要素为支撑构建城市等级和职能结构的评价模型,并将两者纳入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测度,分析长江流域城市等级与职能耦合协调性.研究表明:(1)从城市等级与职能单指标来看,等级体系整体呈现出“自下而上”综合水平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多子系统以上海为首,集聚程度高且强的反“C”形分布特征;职能结构综合指数三要素均衡发展(上海、成都等)、双要素支撑(武汉、苏州等)与单要素基底衬托的三级体系,空间分布上在流域东北部形成一片高水平集聚的“角形片区”;(2)从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看,耦合度与协调度的水平分布出现较大的反差,整个流域耦合协调性表现为86%的优质耦合与80%的轻度协调并存的分布差异,即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度处于非常高的水平,而协调度则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只有类似于上海、武汉、重庆等高水平、大规模的城市才具备“双高”的统筹能力;(3)从耦合协调度的组合类型来看,绝大多数城市的等级与职能的耦合协调类型都为高耦合低协调,处于非理想的发展状态,未能产生较好的“共振效应”;(4)从影响因素看,耦合协调度主要受发展阶段、战略规划、区域分工与对外开放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集...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浏阳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获取浏阳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知识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模型,揭示1985年—2015年浏阳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探讨该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的整体变化特征表现为林地、草地面积缩减,耕地、人工表面面积增加;(2)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东西差异大,总体特征是西部低,东部、南部高;(3)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85年的0.292 4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0.279 8,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明显;(4)存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退化2种过程,且退化过程大于改善过程,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林地转化为人工表面和林地转为耕地.  相似文献   

6.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非实体文化资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作为产业转型代表地区,注重文化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理清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时空分布特征,是正确认识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以鄂尔多斯市4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熵、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非遗类型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非遗在空间分布差异化特征明显,集中于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2)在资源类型上,集中于民俗(155项)与传统技艺(105项);(3)在资源类型上,集中于137项和98项;(4)非遗分布格局影响因素多样,受地形、水文、人口密度、民族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5)非遗资源与旅游发展存在相辅相成关系,非遗项目与旅游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赣南地区5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边缘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于都、瑞金、龙南是分布较为密集的县区;(ii)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是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保存延续有重要影响;(iii)传统村落的演化扩散发生在不同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风水文化对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对云南省708个传统村落流域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开展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云南省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传统村落在自然村的占比以龙川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和元江流域较高,并呈明显集聚型分布,形成腾冲市、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石屏县—建水县三个集中分布区.(...  相似文献   

9.
阿克苏河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对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系统产水功能的定量评估和空间表达,是阿克苏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阿克苏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收集气象数据、蒸散发数据、DEM数据、流域数据和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基于InVEST-WY(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Water Yield)模型,对研究区2010、2015年的产水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其时空格局与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土地利用、气候、土壤质地和高程等因素对产水服务的影响,以期为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系统产水服务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0、2015年阿克苏河流域产水总量达46. 60×10~8、34. 86×10~8m~3,产水量空间异质性明显。阿克苏河流域产水量一半以上处于低水平,集中分布在柯坪县和乌什县中南部地区,应加强水源管理与保护。土地利用转移、气候因子变化、高程、土壤质地等因素对产水量空间异质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促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选取云南省有代表性的1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样本,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区位熵等方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可划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9种类型;(2)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市(州)行政中心为核心密集区向周边市县圈层状递减的规律特征;(3)九大类型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及传统医药类布局集中程度较高,其余类型空间布局较为均衡;(4)河流、经济与人口、民族分布以及政府对"非遗"的传承管理等因素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汉中盆地及周边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四期TM影像,利用ENVI和GIS技术提取汉中盆地及其周边低山丘陵区各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研究区各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地形梯度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1)2000—2016年汉中盆地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其中建设用地明显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明显减少,而低山丘陵区以耕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为主要特征。2)2000—2016年盆地区建设用地主要以城区为中心面呈环状增加和以高速公路为中轴呈条带状增加。而低山丘陵区林地主要在坡度较大和高程较高的区域增加。3)汉中盆地土地利用图谱变化类型以"耕-耕-耕-耕"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面积最多,占整个汉中盆地面积的51.67%。低山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图谱变化类型以"林-林-林-林"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面积最多,占整个低山丘陵区面积的41.44%。4)汉中盆地前期变化型和稳定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仅局限于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而低山丘陵区前期变化型和稳定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仅局限于耕地与林地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淮河流域洪水过程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提高对典型洪水过程的认识,以TRMM 3B42卫星降水数据为驱动资料,利用分布式陆面-水文模型(LSX-HMS)模拟淮河流域典型洪水年(以2003年为例)的流量过程.结果表明:TRMM 3B42卫星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淮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LSX-HMS模型对流量时间变化过程的模拟精度较高;逐月流量空间分布给出了流域洪水过程的季节变化特征,准确反映了流量从南向北推进进而消退的空间演变过程.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量空间分布的模拟预测有助于流域洪水事件的预警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类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两者在全国尺度下空间分布的形态异同,为其宏观空间布局的优化完善、示范创建活动绩效以及远期城市建设内涵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相关性分析、核密度分析以及叠加分析方法,比较研究国家森林城市与国家园林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①两类城市整体分布形态均呈现凝聚型,国家园林城市在全国尺度上由西向东呈现由凝聚型向均匀型变化的趋势;②东西部两类城市的分布均衡性较差,两类城市的散布均为集中分布,国家园林城市的分布相对更集中;③对比核密度分布与叠加高密度区域发现,两类城市大体均分布在腾冲至黑河人口分界线东南一侧,且在华中与华北地区集中分布并部分重叠。但两类城市在具体空间分布形态上仍存在明显差异,国家森林城市的高密度连片区域呈现“C”形结构,国家园林城市的高密度连片区则呈现倒“U”形,且后者的密度分布区域更广。【结论】①从两类城市分布与相关自然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不同地区的水热条件、森林覆盖率对两者的布局产生了显著影响,进一步对比两者发现,国家森林城市对气候条件、森林资源存量的要求相对较高;②从两类城市分布与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国家森林城市的分布几乎与地区人口密度、人均GDP不相关,国家园林城市则相反;③两类城市的布局与城市建成区绿化率显著相关,与中国城市群的分布高度耦合。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极端天气、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查清甘肃省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在甘肃省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最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致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2)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的9 个市州,属于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区、白龙江流域及陇南山地;(3)在时间分布上,5-9 月主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以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最为严重;(4)地质灾害具群发致灾、隐蔽致灾和链式致灾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蕾 《山东科学》2018,31(2):88-93
利用2009-2015年陕西省自然灾害灾情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域自然灾害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并对其灾害脆弱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是研究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直接表现形式,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自然灾害脆弱性的间接表现形式。陕西省自然灾害脆弱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自然灾害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而中部的西安、铜川市是自然灾害脆弱性较低地区。该研究为防灾减灾、预报预警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际调查,对拙政园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揭示了拙政园国内游客的移动特点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了一种基于网格计算流域蒸散发及产汇流的分布式格林-安普特降雨径流模型,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两个半干旱流域为研究区域,研究该模型在半干旱地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两个半干旱流域,分布式格林-安普特降雨径流模型的应用效果好于GA-PIC模型和格林-安普特模型,尤其对于洪峰的模拟精度更高;分布式格林-安普特降雨径流模型中基于网格的坡面汇流与河道汇流模块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出径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时间;分布式格林-安普特降雨径流模型能更精确地计算出流域不同位置的产流过程,并准确地模拟流域产流面积分布情况;半干旱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超渗产流主要受降雨强度的影响,降雨观测精度对径流预报精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北非含油气盆地经历了古生代早期的克拉通泛盆地及海西运动之后的拗陷作用阶段,形成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和中生代拗陷盆地叠加而成的叠合盆地。在对三叠盆地中生界-古生界成藏组合研究中主要综合分析了:(1)烃源岩和储集砂体区域分布;(2)古构造、主要断裂及不整合面的特征与分布,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特征及空间分布;(3)不同成藏组合烃源岩区域分布特征;(4)不同成藏组合盖层分布区域,特别是区域性盖层分布特征,同时结合不同类型圈闭的分布规律以及油气系统的保存状况,将盆地内中生界-古生界划分为三叠系Tagi组成藏组合、奥陶系Hamra组成藏组合及寒武系R组成藏组合。通过不同成藏组合的生、储、盖层基本要素的分析,认为盆地内海西期古隆起区,以及盆地斜坡区为有利成藏组合主要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1—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圈内人口密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各地区增长不平衡,且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人口主要聚集于城市中心;远离核心城市武汉市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且随时间变化;圈内人口密度总体呈现中部密集两侧稀疏,西部密集东部稀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近年来喀斯特高原山区刺梨种植空间格局变化与地形土壤的影响,以盘州市为例,对影像采用目视解译、地学统计分析及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取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特征,引入RS和GIS技术手段详细研究了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因子、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海拔、地貌类型和城市分布的影响,通过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两期监测数据,直观地看出盘州市刺梨种植主要在除中部以外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盘州市刺梨种植空间分布面积占比情况和种植面积增加区域的占比情况均与全市的坡度分类面积占比规律一致,其坡度类型占比最大为缓陡坡,2017年和2019年刺梨种植空间分布主要在缓陡坡类型,2019年相比较2017年在各个坡度等级种植面积均有增加,在缓陡坡类型刺梨种植增长量占比最大,刺梨种植面积占比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为70~200 m范围内;③盘州市的土壤pH平均值约为5.98,为适宜种植刺梨的微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等含量主要为丰富和极丰富范围值,有效磷的含量较低,但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丰富程度符合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