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业集聚理论视角下的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聚和基地建设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空间结构标志,也是经济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有利的空间结构形式.近年来,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215亿元,增长48.3%.建设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是大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快大连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建设步伐;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可以促进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融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两区一带”建设.  相似文献   

2.
徐涛 《科技信息》2011,(32):255-255,257
本文分析了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发展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阐述了目前高校培养软件服务人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培养适用型、国际型、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外包人才模式,以实现教育与产业对接.合作.共赢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兴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嘉兴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人才先行为重点.结合嘉兴市实际,提出了发展嘉兴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科技智囊》2013,(10):I0011-I0011
毕马威最新发表的报告指出,国内需求增长,运营模式转变及政府的持续支持将会推动中国的共享服务和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韩碌 《科技信息》2012,(4):118-118
山东省是国内开展国际服务外包最早的省份之一,服务外包对转变山东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山东省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山东省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山东省服务外包产业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建设》2010,(1):59-59
2009年12月23日,ChinaSourcing2009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年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发布的《2009外包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收入达到1463.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4.5%,预计全年收入将接近2000亿。  相似文献   

7.
曲玲年 《科技潮》2005,(2):30-30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成本竞争压力,迫使欧、美企业改变业务流程和进行战略性资源重组.IT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使软件与IT外包产业,快速实现离岸,其复合增长率为年28%~40%。在全球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离岸总量中,印度遥遥领先,占有50%的份额,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紧随其后。软件与IT外包产业,将成为继制造业的“中国制造”之后,又一展示“中国制造”实力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服务外包是近年来业界新闻内经常提及的名词,当中国近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所依赖的不可再生资源、人口红利不可持续时,当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产业成为当前经济转型的重点,服务外包开始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我国作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后起之秀,根据工信部统计,2011年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前10个月出口47.5亿美元,同比增长45.5%,  相似文献   

9.
魏琪汶 《科技资讯》2009,(31):200-200
发展服务外包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是中国经济未来高速发展的发动机,服务外包正在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布局、应对国际竞争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比较优势和区住理论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中遭遇的几点问题提出了思考,分析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旨在找到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和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数字     
《上海信息化》2014,(12):8-8
<正>3.06万亿元日前,第五届中国软件外包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年会召开。大会上发布的《2014中国软件外包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首次迈上3万亿元台阶,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稳步提升。据统计,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达3.3万家,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4%,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达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服务外包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行业迅速进入国际领先水平.这对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产生了很大的需求.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新方式.但我国的校企合作依然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该文基于当前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形势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针对高校与企业不断深入合作培养人才的背景,探讨了校企合作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多种模式,并针对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字     
《上海信息化》2008,(7):85-87
152亿美元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联盟等联合发布的《2008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07年中国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52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规模为22.8亿美元,占15%;在岸内需外包规模为129.2亿美元,占85%。按照外包业务类型看,信息技术外包(ITO)规模为90.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近日,“2006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的隆重召开,将业界的目光集中到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之上。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上海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高达10多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7.06亿美元!而新出台的十一五软件产业发展规划,向人们展示了更宏伟的蓝图。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外包究竟能为中国的软件业带来什么?外包产业的方向应该如何调整?人才缺口将如何补充? 面对这一系列疑问,本刊邀请来自上海市外经贸委、中国软件协会、上海软件对外贸易出口联盟、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大海隆软件公司的五位领导专家,畅谈当前软件外包产业热点话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以来,中国BPO服务外包市场发展迅速。国家已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并将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的内容纳入到国家规划中。为了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我国在硬件设施、平台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努力?还要扫除哪些政策或是监管方面的障碍?如何把握金融外包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本文或将带给读者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5.
李命山 《科技信息》2011,(20):I0085-I0086
随着全球服务业大规模国际转移的兴起,发展中国家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都将承接服务外包作为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合肥市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更应当积极抓住服务外包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而合肥市高新区由于本身高新技术和创新示范的功能定位,在全市服务外包承接量中比重相对较大。本文通过对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产业的探讨,制定了科学的战略规划,以期对于高新区服务业,乃至合肥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强化,国际服务外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和分工方式,已经逐渐变成为一种经济模式。中国作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重要参与方,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发展迅速。对我国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状况及其优势、劣势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够为全面发展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中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软件外包大市场环境下,我国对日软件外包开发领域发展强劲。今年二季度,国内软件离岸外包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41.64亿元人民币,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对日软件出口占到全国海关软件出口的60%以上。中国对日软件出口以每年近60%的增长为软件外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持续成为全国软件出口的重中之重,对日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迅速增长,优秀人才的持续紧缺伴随着行业的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量的对日软件开发培训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我高职院校结合自向特点和发展需要,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国内软件外包行业快速发展导致急缺软件外包中高端人才的现状,调研了国外软件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国内高校与IT培训机构软件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并指出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学研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软件服务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结合学校特点确定的特色培养方向为突破口,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为内核,师资队伍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9.
常静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1):101-103,115
在软件外包领域,越来越多的外包提供商开始重视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能否让客户建立起对外包服务提供商的信任,是外包服务提供商取得订单的关键。通过实证调研比较,介绍了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印软件外包产业客户信任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建立客户信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几个主要软件接包国之一,但由于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规模还较小,难以占据市场份额,需要在规模上加以提升。软件属于规模性行业,规模效应是软件外包企业接单的决定因素。本文主要探讨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