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汉语经常使用而又较为特殊的两种句型.“把”字句是通过分词“把”将谓语支配的对象即(直接宾语)置于谓语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十宾语构成“把”字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请比较:他们完成了任务.他们(把任务)完成了.“被” 字句是通过分词“被”引进谓语支配的对象(主语)置于谓语之前的一种句型.“被”十主语(指原句主语)构成被字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这种句型的变式是“被”字直接附于动词之前,“被”十动词构成固定的被动词组.请比较:  相似文献   

2.
“其李将军之谓也”属“其……之谓”句型,其确诂在于准确理解太史公所述《李将军列传》之旨及该句中“其”字的应有语法意义。列传全文决定该句的译意,而非用“其……之谓”句型的定论去硬译,高考答卷及某些权威所拟译答,与笔者和其他权威所拟译答比较、相去甚远。哪种译答更切司马公的原意,让二说并存,展开讨论。有助于文言翻译之研、教、考、学诸项活动的深入。仅就笔者所见,不管哪一说,尚未有对该句之译作出具体说明,拙文所拟,姑算作道个“所以然”吧!  相似文献   

3.
回环是用回旋往复的语句形式构成的辞格。若以层次为划分标准,回环可分为三类。一、单回环(一个层次),指一个句子或短语形成首尾回环的格式,如“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此格式以四字句为多。二、双回环(两个层次),指在一对短语或句子中造成词序颠倒的回环格式,例如“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包身工》)句中回环部分第一句的首字与尾字颠倒为第二句的尾字与首字,回曲如环。三、三回环(三个层次),这种格式由三个分句或短语组成,中间的分句或短语往往起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例如“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第二句的“肥多”承前。“粮多”启后,使短语“猪多”首尾环合。若以组织形式为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4.
“被”字句的变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字句的变换张云徽首先,这里所说的“被”字句与被动句不同。我们认为,被动句是从语义的角度分析出来的,即主语是受事(或间接受事),谓语说明主语有所遭受的句子,句中有无“被”字并不重要。而“被”字句是从外部形态来确定的句型,即句中有“被”字的句子。考...  相似文献   

5.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英语句型教学的重要性及运用电教手段的必要性 在初中英语课本中,几乎每课都设有体现语法重点的句型。其意图在于通过这些句型的操练,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结构,养成语言习惯,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句型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搞好句型教学的关键是搞好句型操练。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如果离开了当时的情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巴甫洛夫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相互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小孩学会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是在大人的指点下,看着不同年龄的男女,经过多次实验而成功的。 传统的教授句型的方法是:教师领读一句,翻译一句,再让学生自己朗读,直至背  相似文献   

7.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8.
"六跪" 辨     
《荀予·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一句,学界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但根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 目》等药物学文献,说明古代确有一种被称为“蛫”或“鼠负”的蟹类动物,“蟹六跪”在荀予时代抑或是实有其事。  相似文献   

9.
“给”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义位较多,其“给予”义是“给”字最基本的意义,也是最早产生的义位。通过对清代有代表性文本《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的搜索,对表示“给予”和“使役”义的句型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使役”义的“给”是由表“给予”义的“给”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主语问题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自《马氏文通》以来,一批有影响的语法著作和论文对此曾有阐述。讨论的焦点先是主宾问题,继而是主谓谓语句问题。70年代以来,国内外浯法学家从语言类型学、语用学的角度开辟解决问题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申小龙同志的勺“主题句”理论也是这方面的一个探索。申文着眼于汉语句法结构的独特之处,立足于表达功能、语义模式和句法结构三音一致的基点,将汉话类型研究和句型系统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模式新异的句法理论和句型系统。“主题句”说对于汉语语  相似文献   

11.
根据焦点理论 ,对被动句中施事及“被”字的语用意义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 ,施事在被动句中有跟句外的背景进行对比 ,以强调施动者是此而非彼的作用 ,因而是被动句中的话题焦点。“被”字是语句线性结构中的基本要素 ,作为在被动句中引进施事的介词 ,它具有附带揭示焦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中“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一句的“舍”字,历来注家没有给它一个恰当圆通的解释。本文认为“舍”应解作“止息”(停止),这是它的常用意义之一。“舍”与“皆”之间应以一读断开.不应连文。  相似文献   

13.
释“一介之使”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各类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范文。在此文中,蔺相如对秦王讲了一段话,其中有一句“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上海H版高一语文教材注“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有关的工具书,包括《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等,“介”字的义项中都有“通一个”之说,举的例子多为《尚书·秦誓》“如有一介  相似文献   

14.
昔人论《古诗十九首》,以钟嵘“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最有代表性。这是《古诗十九首》对乱世中失意伤时与相思离别作深刻而形象传递的结果,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是高度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的真情美。它多直接抒情,又能托物寄意,质而不俚,直中见文,以其自然美成为“五言之冠冕”。它不着力于字、句琢炼,而以结构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意境的浑融,表现出特有的整体美,被称道为“天衣无缝”,“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尽管其颓废的思想和享乐主义对后世产生过消极影响,但对于我国诗歌美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文字中,最早出现“邮”字是《礼经》的“飨农及邮表啜”一语。全句是说在秋收以后,以酒食慰劳种地的人,在田间设置亭舍,是  相似文献   

16.
一《马氏文通·受动字四之二》:“‘可’‘足’两字后动字,概有受动之意。”王泗原先生对马氏之说又有所发明,他说:“古语文,助动词可字但用于动词之被动式,主语为受动者。”又说:“古语文助动词可,表被动。主语为受动者……动词非被动不得用可。”既云“但用”,又谓“非……不得用”,所论非常肯定。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者又进一步认定“可”为表被动的助动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句,课本注:“可使报秦者,可叫他回复秦国的。可,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与‘可以’的用法不同。”  相似文献   

17.
将古书中“唯(恣、纵)……所”句里“所”字,解为疑问代词“何”,则怡然理顺,解为特别的指示代词则杆格难通。兹讨论如下,求教于同仁。一、一般古书注释把“唯(恣、纵)……所”句的“所”字俱作特别的指示代词。如刘世南、唐满先译注《古文观止》,在苏轼《放鹤亭记》“纵其所如”注:“不合语法,和‘纵一苇之所如’同病。”这是误指古人瑕疵之一例。还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触龙说赵太后》“恣君之所使之”。蒋绍  相似文献   

18.
右文说简论     
“右文”就是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一般形符在左,主义;声符在右,主声.所谓“右文说”,就是在形声字声符中求义的学说.右文说的方法主要在于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汉字的形声字不仅形旁表示意义,它的声旁也表示意义.许慎编《说文》,创五百四十部,据形系联,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但句、(?)、(臣又)三个部首却没有依形收字,而是依声收字.如拘、笱、(钅句)三字,按全书的体例,应该分别归入手部、竹部和金部,但许慎却把它们归入句部.因为这三个字都有(钅句)曲的意思,都从句得声.右文说就是从这里得到启示的.晋朝有人用这种方法分析汉字.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人部》引晋杨泉《物理论》说:“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意思是说,“(臣又)”这个声符有质地好的意思,所以坚、紧、贤、三个字都从它得声.这个说法开了右文说的先河.右文说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宋初,王安石著《字说》,后失传,只在宋人笔记小说中引用了一些.如“讼,言之于公”;“伶,非能自乐也,非能与众乐乐也;为人所令而已”.陆佃的《埤雅》也采用了王安石的一些说法.如卷四:“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字从苗.”卷十一:“蝼蚁有君臣之义,故其字从义.”王陆二人之右文说,大都是些穿凿附会的唯心之说.真正把这种说法系统化并加以推阐的是王圣  相似文献   

19.
沈佺期《遥同杜五过庾岭》,异文多达16处。经与《唐诗别裁集》、《全唐诗》比勘校释,诗题应合为《遥同杜五员外审言过庾岭》。颔联似以“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瘅疫不堪闻”为佳;颈联出句中“鸢”字不若“人”字;尾联“江山”一词胜于“春风”一词。  相似文献   

20.
“于”可以表示并列关系,早期辞书多有论及,然所举例子多只限于《尚书》.甲骨文中"于"有用为并列连词的,各家所举多有不同,然能确定的只有一例.甲、金文中又均有两个“于”连用于一句中的形式,过去多谓其中的后一个“于”为并列连词,但陆续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本文通过对金文中"于"字的调查以及与“雩”的对比,认为金文中“于”没有并列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