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壮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集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宗教学、生态学等于一体。该书由广西民族大学壮学研究中心策划组稿,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壮泰族群发展"这一主题,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壮族历史文化与民族关系研究""壮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研  相似文献   

2.
很久以来,广西西部壮族与广西东部壮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就存在很大差别,羁縻土司制度、封建领主经济和原始社会残余构成西部壮族自唐宋以来至明清改土归流以前数百年间最显著的文化事象。要揭开壮族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就必须着重研究这些文化事象。本文从壮族原始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的存留变异入手,试图探讨壮族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3.
徐昶楠  陈瑜 《科技信息》2009,(30):I0274-I0274,I0276
为了充分发挥传统体育文化在壮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开发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我们深入壮族人民生活中去,认真研究壮族体育文化发展源流,努力探析壮族体育文化思想的历史足迹并在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现实中寻找壮族族体育文化思想变迁的社会动因,揭示其民族发展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本次调查的研究宗旨。  相似文献   

4.
壮族文学,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影响与局限,基本上是一个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称谓。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有计划有组织地挖掘、搜集、整理壮族民间文学遗产,揭开了长期蕴藏在壮族人民口头中丰富的文学宝库。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营养,滋哺了一大批壮族文学工作者,为壮族作家文学的兴起,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壮族文学短期内由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向作家文学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优越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不少在民间文学哺育下成长的文学工作  相似文献   

5.
壮族麽经布洛陀为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壮族的历史记忆,它本身有一个从口头传承到不断加工、书写、编撰、汇集和逐渐定型成文本的过程。口头传承产生久远,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文本则反映了当时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种种事象。  相似文献   

6.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平乐村是一个南部壮族的聚居地,二冬坡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村。二冬坡是一个有400余年历史的单姓氏南部壮民族——黄氏壮族的聚居区。为了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文化,本调查报告专门就二冬坡黄氏壮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婚姻家庭、风俗和民间宗教信仰等进行了田野考察。  相似文献   

7.
壮族摩教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摩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摩传承。摩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整套的法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摩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助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摩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摩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布摩还以古老的鸡卜作为人神沟通的中介加以广泛应用,并将鸡卜预测与物候历算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多功能的骨刻历算器———“甲巴克”,他们经常用它计算日子,预测吉凶,从而使摩教显得更加凝重而神秘  相似文献   

8.
末伦系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曲艺之一。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末伦的主要价值在于其生动地反映了壮族的社会事象,彰显了壮族的审美意识,并丰富了壮族的民间戏剧。  相似文献   

9.
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民族之一。漫长的稻作农耕对壮族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中,稻作文化曾对壮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稻作文化毕竟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壮族社会发展的途径是寻求稻作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部,寻找稻作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点,使壮族成为一个能够享受现代文明的民族。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卷帙浩繁。但是由我们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却寥寥无几。最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多年从事军事教学的几位同志,根据多年的研究,撰写了一部新的历史专著《第二次世界大战》。该书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于明年上半年内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1.
中 央民族大学教授滕星博士撰写的学术专著《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一书于2 0 0 1年 1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 30 0千字 ,国际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林耀华和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为该书作序。该书遵循解释人类学理论范式的思路 ,通过辅以文化唯物论的主客位研究方法 ,对中国四川凉山彝族社区 2 0世纪后 50年来语言与教育的社会变迁的过程进行了描述 ,揭示了少数民族在力图融入现代主流社会、分享现代化社会的权利与成果的同时 ,试图保存自己的传统语言与文化的两难困境 ,并从教育…  相似文献   

12.
当代壮族的聚启区与历史上实行壮族土司制度的区域是一致的。壮族土司文化之歌圩文化、社庙文化、审美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各有特点,可以将其打造成为广西3个旅游文化圈过渡地带中最闪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年来,壮族社会性别研究主要可分为意识形态、家庭婚姻、外来文化的影响、壮族与其他民族的对比、历史人物等五个方面;但还需要加强对理论的运用、反思与批判、注重研究对象之间多维的关系、增加历史的层次感。加强研究壮族社会性别问题,以推动壮族性别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很悠久的历史。壮族地区远离中原,境内山水阻隔,自然条件恶劣,尤其是桂西地区,更是烟瘴之地,故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统一的区域性政权。对古代壮族社会性质的认识,有关史学界虽有分歧,但“经过奴隶制发展阶段论”似乎  相似文献   

15.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壮族的原始宗教中,有多元自然崇拜,也有鸟、蛙和牛等动物崇拜。但一直活跃民间的壮族卵崇拜,却被学术界和文化界所忽视。文章拟从壮族民间至今不绝的“碰蛋”习俗,考证辨析壮族的原始崇拜——卵崇拜,以及卵崇拜的原始痕迹、文化内涵和历史遗存,首次向社会揭开这古老文化现象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7.
动物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壮族先民对于动物与自身关系的探求与信仰。动物崇拜作为壮族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的文化内蕴,乃在于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壮族文化中的动物崇拜是与生殖崇拜紧密相连的。这种以生殖崇拜为本质的动物崇拜现象,一直传承于壮民族的宗教、神话、民俗以及文学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18.
从艺术审美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岑瑛墓石刻艺术进行探讨,阐述壮族文化艺术呈现的创造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认为岑瑛墓石雕造像是明代广西土司官墓中的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在广西、特别是壮族历史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壮族人类起源神话大致有姆洛甲创造人类的神话;布洛陀、洛甲共同创造人类的神记;伏依兄妹婚配再和人类的神话三种类型。它孕育了壮族哲学、历史学、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等各种意识形态的胚芽,具有较高的社会科学价值,对我们研究壮族文化、历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植物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壮族先民对于植物与自身关系的探求和信仰。植物崇拜作为壮族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的文化内蕴,乃在于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壮族文化中的植物崇拜是与生殖崇拜紧密相连的。这种以生殖崇拜为本质的植物崇拜现象,一直传承于壮民族的宗教、神话、民俗以及文学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