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选录的<荀子·劝学>篇中对"诗曰:'嗟而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而景福'"这段话中"靖"、"共"二字的释义有些不妥.在先秦典籍中,各家分别将"靖"字释为"安"、"治"、"谋"、"安谋",或作"静";对"共"字,有的释为"具",有的释为"恭",认为是通假字,也有的认为"共"与"恭"是异体字,等等,各家分歧较多.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对两字进行考证后认为,将"靖"字释为"安也",将"共"释为通"恭"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陈瑞娟 《科技资讯》2006,3(31):117-118
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读"的本质和教学意义,阐述了唯有重视"读"才能发展"高能"并进而取得"高分",并综合分析了"阅读"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最早见于《九章算术》"少广"章的开方术,后经宋元发展为一种解决一元高次方程的一个正实根的有效方法,即"立成释锁"和"增乘开方"算法.开方算法在中算中内容丰富、地位重要,在开方算法中也有与计算细节相关的各种称谓,"翻法"和"益积"就是这样的例子.从刘益开始,经秦九韶研究易名、李冶推广、朱世杰的心不在焉、周述学的复兴,到焦循完备化和李锐的放弃,"翻法"和"益积"经历了出生、成长、繁荣和终结的过程.这些名称强烈地依赖于开方算法的过程,他们因算法中细节的改变而生,之后历经成长、繁荣和成熟,最后随着算法的完备而消亡.  相似文献   

4.
在汉字王国里,原本是没有"○"字的。197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词条之一,开始有了"○"。从此,"○"被认定为是一个汉字。在"音序检字法"里,"○"被列在"L"字母中,拼音为"líng"。这个"○"主要用在年份中,比如二○○八年。然而,由于○字在电脑输入中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学《祭十二郎文》时,发现教材中对"然后惟其所原"中"其"的注解与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其"的注解不一致。教材第159页注解是:"指让奴婢们按他们的意愿,或去或留。"可见是把"其"解释为"他们的",指代奴婢,而且"惟"字没有解释,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为"这样办了,才了却我的心愿。"可见是把"其"解释为"我的"。那么这两种看法究竟孰是孰非呢?对此我想谈谈自己一点愚见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6.
"建"义新考     
"建"之本义,自汉代"立朝律"以来众说纷纭,似各有局限,将其进行新的考释势在必行."建"中之"聿",理应为动词,并非以往认可的名词"笔"或"木柱";从殷墟卜辞等"建"字早期形态来看,构字中承担主要内涵的部分实为"|";"|"作动词,主要涵义为"由下而上、升高";以往研究中常被忽略的"止"与"土","止"义为足,引申为下基,"土"为数"点",指扬土溅尘事.因此,将"建"字构形中"手""|""止""土"合而观之,"建"之本义实为"填土造垣以立城"."建"字之"廴",并非"从彳引之",而是从"L"而来;"L"亦非所谓的"庭中",而应是"区"的意思;"区"中有"品",品为众,以此使"聿"既不是只造一墙,亦不为笔、杖,而与"立城以盛民"关联契合.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史官"和"使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分别对"史""使"二字的本义做一介绍,从而发现"史官"与"使官"命名之由来。另外,还从文化史角度对这两种官职中的主要称谓进行了阐述与辨析。  相似文献   

8.
齐忠琪 《科技信息》2007,(27):527-529
Microsoft Office软件包是微软公司为办公室工作自动化而开发的应用软件。"宏"是Microsoft Office软件包中自带的模块,"VBA"是Microsoft Office软件包自带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将"宏"与"VBA"结合,可以在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开发具有个性化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且开发软件的过程用时较少,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小提琴教学与演奏中,生理机能及演奏心理中的"动"与"静"之间的表现及辩证关系,作初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11.
"和谐教育"与"创新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两种新的教育模式,二者辩证统一,互为因果,如果人为地将其分割是不妥的,这是本文的立论所在.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汉语教学中,"比"字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式.然而留学生甚至学到高年级还会犯"比"字句的错误.学生犯错往往出现在"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上,常用"A 不比 B VP"代替"A 没有 B VP,,作为"比"字句的一般否定形式.本文分析了其原因,把"A 不比 B VP"细分为"A不比B·VP","A不比B·VP 数量"、"A比B·VP不 数量"三种句式,对它们的语义从预设的角度作了详细的解释和比较,建议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增加"A 不比 B VP"句式的讲解和练习.  相似文献   

13.
郭店楚简中有"刃"和"纫"两字,从先秦文献和音韵训诂的理论来看,这一字皆应读为"昵"训为"亲".  相似文献   

14.
"人体"与"身体"是当下中国人体文化研究中频繁使用的一对概念,它们的含义常常被混淆."人体"与"身体"的概念既涉及人的赤裸状态,又涉及人的服饰状态.但"身体"泛指万物之体,"人体"则特指人之身,且"人"通"仁义"之"仁"."身体文化"是西学中的热门研究,"人体文化"则可以让人引起对艺术与科学更多的关注."人体文化"与"身体文化"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出现、发展,内涵虽有区别,但两者的理论可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是"宋四家"中表现艺术自觉意识最强的一个,他的"字中有笔"论,实为其"心不知手,手不知笔"论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关注不同语言文化中色彩名词的使用.具体地说,就是比较英语中的"bluc"、"yenow"和汉语中的"黄"、"蓝"使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力求在跨文化的层面上辨析两种颜色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使用,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过去"史学界"在探讨"中和"概念时,一般认为"中"就是中,"和"就是和,而且对于"中"与"和"的探讨也一直都是分开论述的.其实,"中和"本来就是共生的,可以作为一个完整概念而存在."中和"也不是一个新产生的概念.如何看待它们这种共生体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中庸"与"和谐"究竟能不能合成一个概念加以表述呢?答案是可以肯定的.理由如下:一是外在的历史传统;二是内在的逻辑体与用关系;三是把握其概念的原则与方法为和本子中、求中于和.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中,"否定"现象并不鲜见,许多表示"否定"的词、词语或句型"否定"意义非常明显,一看便知;有些"否定"则不是能够一看便知、望文生义的,因为它们本身不具备"否定"的意思,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有了"否定"的含义和效果.这种"语义"转移现象,使学习者感到困惑不已.本文旨在对英语"否定"形式进行分类辨析,以期读者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9.
"天下第一泉"随着历史的沿革,名称有所不同,在用名称时,要注意不应错位,否则就不符合逻辑了."泠"与"泉"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称名"中泠泉" 历史上是从明代才开始的,普遍流传的文天祥<饮中泠泉>诗,题目实际为清人所加,是不可靠的.现查证誉为"天下第一泉"的,全国仅有三处,各有所长,确实无愧于天下.文中还阐明了"天下第一泉"泉水干枯的原因以及复苏的可能性与艰巨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任课教师需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方面下功夫,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纲要"课教学中"事"与"理"的关系.首先,要在掌握"事"的厚度和宽度上下功夫;其次,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正确的历史观,为此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习,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有关论述的学习;再次,要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关注、了解和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后,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讲话精神,在教学改革中注意六个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