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纵观维特根斯坦哲学从前期到后期转变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逻辑探讨与伦理探讨相结合的发展线索。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坚持从语言的理想性走向日常性,从语词的形而上学用法到语词的日常用法,但这种理想性始终是后期哲学的一种言说背景。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语言活动观着重探讨西方哲学史的对象观。从古希腊哲学到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体现了语言活动之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产生单个的事物及其言说方式。近、现代之转化关键在于现代之绝对的对象观,以对象为主,而不以人、世界为主。后现代主义哲学体现了语言活动观包含的一种转移特征,即只有全部事物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次活动中,此种活动才能完成一种超脱。  相似文献   

3.
早期分析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重视逻辑的语言分析,主张对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做到终极分析,对命题都有较为细致的分类,在命题如何与事实相符合的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感觉经验是最终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语言活动观着重探讨西方哲学史的对象观.从古希腊哲学到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体现了语言活动之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产生单个的事物及其言说方式.近、现代之转化关键在于现代之绝对的对象观,以对象为主,而不以人、世界为主.后现代主义哲学体现了语言活动观包含的一种转移特征,即只有全部事物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次活动中,此种活动才能完成一种超脱.  相似文献   

5.
《哲学研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集中反映,为了对深入阅读、研究以及正确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有所帮助,从语言、逻辑、哲学3个角度对《哲学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反映维特根斯坦哲学体系的思想要点。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在早期哲学的整个表达之中,加入了一种"虚幻之物"的成份.这种成份是诱发"言说某物"的因素,它也是贯穿维氏前后期哲学共同的线索,即,肯定与世界的实存不相干的"某物",成为世界产生的最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在早期哲学的整个表达之中,加入了一种“虚幻之物”的成份。这种成份是诱发“言说某物”的因素,它也是贯穿维氏前后期哲学共同的线索,即,肯定与世界的实存不相干的“某物”,成为世界产生的最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8.
论述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语言图像论"和后期哲学的"语言游戏说"之间的区别。对"语言游戏说"的3个性质,即"语言游戏说"的"家族相似性"、"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不可分离性、"语言游戏说"与"遵守规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指出在20世纪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发展中,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的语用学构造,整个地扭转了哲学发展的方向,并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关于哲学和语言的观念。源自于对语言的误解或误用的哲学问题不可能通过描述语言的逻辑或语法而得到解决,只有正确描述语法和语言用法的确切特征才是达到哲学明晰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西方哲学中关于语言问题研究的轨迹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核心问题、主要观点及其所呈现的两条基本脉络——“逻辑建构”和“人文阐释”。进而,对这种转向所形成的语言世界建构之于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剖析和阐发。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昭示人们,人类语言永远是人类世界的弥久而常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琳 《科技信息》2009,(20):132-133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促使了20世纪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其语言哲学的关键所在。本文详细而重点地解析了维特根斯坦解释哲学中的“语言游戏”概念,折射出了一个与现代解释哲学不同视角的阐释理念。  相似文献   

11.
哲学形而上学由现象世界的考察而导向关于存在之终极实在性的思考.所谓现象的"真实性"问题实质上原于事物存在与时间关系的追索.事物总是在时间中呈现出流变性,因而流变性本身便被视为存在的现象,由此而导向关于永恒不变的实在性或真理本身的思考.对柏拉图哲学关于世界的二重区分及其消解的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并以此为基点而论述了中国哲学形而上学之建构的特点.以"道"为元概念的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在建构上不存在二重世界的区分与对立;中西关于"永恒"概念的理解存在着重大差异.关于这种差异的形成及其对中西民众之文化与生活理念的影响,亦作了简要考察.  相似文献   

12.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13.
《心经》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从个体禅修实践及其境界角度昭示了佛教哲学赖以建构的根本依据和基本逻辑理路。《心经》表明,佛僧在禅定修炼中亲证的极境即空虚寂静、主客合一之境,是佛教形成其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论等方面哲学思想的的根本性实证依据;从“般若”认识论到“空”本体论再到“脱苦”人生论,则是《心经》蕴含的佛教哲学建构的基本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4.
从功能·语用维度解析中国禅说思想中的"不说而说,说而不说"。采用西方分析法,把禅说"不说而说,说而不说"进行切分。从功能语言学维度,认为"不说而说"中的"不说"是已知信息、指的是静默。静默具有特殊功能。而"说"是新信息,具有归依性和情态意义,并呈梯度变化。并借用语言的评价系统进一步解析静默。同样,"说而不说"中"说"是已知信息,而"不说"是新信息,并从语用学角度解析了"说而不说"中的"说"指的是字面意义,"不说"指的是简单隐喻表述、开放式隐喻表述、反语的表述、亡隐喻及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现代广告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广告集艺术与技术、文化于一身.是当下世界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本文试图采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对广告展开审美观照.走向广告本身。从而让广告在存在论境域上所关切的生存与意义世界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16.
歇后语是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校园歇后语在语言特点、构成机制、形成原因等方面与传统歇后语存在些许差异,所以可以称作是一种"准歇后语"。通过分析校园歇后语在语法和修辞上的特点、构成机制、产生的原因等内容,从而对校园歇后语这一语言现象做出较为全面的阐释,丰富对校园歇后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青年杂志一封读者来信《漂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难?》谈起,提出人的生命为何如此轻易地被抛弃这一问题,引入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哲学即自我学的批判,直指两大代表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深入考察人的生命在自我学时代的命运。生命的潜力在人的被动性深处,自我应停止向前的脚步。列维纳斯指出只有他的他者思想才能拯救生命,面向他者的自我是被动性极致的自我,也是替代所有他者的责任自我,同时也是新生的自我,是世界的支柱,生命的拯救者。  相似文献   

18.
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积淀了中华民族的道义、德行和民族尊严、不畏艰苦的精神,在中国现代哲学中,是一种独树一帜的崭新的哲学思想。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中蕴涵了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教育共产党人的思想品德和对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哲学的主题是人,而人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哲学强调世界观、价值观,而建构主义有着鲜明的和平、友谊等价值取向;建构主义理论以之得名的“建构”,更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