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非线性相互作用有着内在的联系。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和终极原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非线性相互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分运用非线性作用的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2.
良性健康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形成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系统回顾社会秩序及其构建途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地考察了和谐管理理论对建立、形成和谐社会秩序这一发展主题的系统性启示及其价值,并以该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及分析工具,运用系统工程视角,从政府设计规划职能的优化与完善、环境诱导下社会系统的自主演化以及二者围绕发展主题的有机整合等三个方面对和谐社会秩序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构建,从而探索出一条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和谐社会中预期的人造秩序、演化的增长秩序乃至最终完整秩序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深入探究、解析邓小平经济和谐发展思想,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不具有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社会共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构建运动,因而也具有社会实践的本体论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自身社会运动的系统特征,它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思维的社会实践诠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系统思维方式的指导,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活动过程中必须贯彻系统思维的开放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复杂性原则和能动调控的实践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机制系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往往是从实现民主政治、经济与生态、人与社会等纵向方面加以论述,是一种用正确设想来设计发展过程的方法。基于逻辑上完善性和科学性,我们应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横向分解成发展层面,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考查。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看,层面系统包括理论层、机制层和实践层三个层面,理论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导,机制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制度设计,实践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进行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民族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民族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并相互促进的。应当注重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民族问题,从系统的高度思考民族和谐的对策,而且要实现民族与社会和谐,必须注重区域发展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社会系统的和谐,有赖于各要素和子系统的共同作用、相互关系和谐、有序运行、协调发展,社会资源兼容共生。形成和谐的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结构合理,人们行为规范,管理有序和有效。和谐社会要实现的功能目标包括:政治民主,法制完善,公平正义,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活力,文化多样,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应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人力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协调发展,进入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全面发展的总体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8.
差异协同论指出,任何一个系统内部的结合能力都来自系统内部各个元素之间差异性相互作用下的协同。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其本质内涵来看就是一个具有系统质的差异协同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诸要素协同发展基础上的和谐,即是协同中的和谐;和谐社会就是社会诸要素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平衡基础上的和谐,即是差异中的和谐。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和谐,是差异、协同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根据人类进化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用系统观点构建了资源演化系统模型,分析了系统的要素、结构,着重分析了系统演化机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资源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对资源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资源系统演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构建了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型,着重从战略思想、发展战略和实践操作三个层面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基于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测度、系统特征展开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构建了社会构成模型、社会控制原理模型;最后就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大主题提出了开发“负熵流”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为提高和谐社会的理性认识,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新的思考模式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观整体性原则看科学技术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观是对系统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高度抽象和概括的产物,目前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带有指导性的方法论。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原则。本文从普遍存在的种类纷繁的系统中,抽象出科学技术学系统,通过探讨科学技术整体化发展趋势、系统整体与部分、系统内部部分与部分及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论证了系统观整体性原则在科学技术学建设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介入中医学研究,是解读中医的一条有效路径。中医学的概念、理论、思维方法、遣方用药、临床实践等在许多方面与复杂性科学不谋而合: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医的整体现和辨证论治体系就具有复杂性科学中系统论的一般特点。从复杂性科学才能探究出中医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独立思想体系,有其比较完整的系统结构,它由理论基础、核心内容、宏观分析及实践战略四个主要因素组成。该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观察和判断的开阔性、分析和研究的实践性、论述和运用的科学性。系统地理解邓小平科技思想及其功能,对于我们当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系统生成论体系与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图从生成论的自然观出发,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从系统论到混沌学,直至复杂网络研究的这一系统科学之学科群,重新梳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建构生成论的系统科学体系。文章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复杂系统生成的基本机制,并由此推出生成性系统的重要特征。试图突破西方传统的还原论,提出系统生成论的方法论原则——“复元论”或“探源论”,为系统科学的生成论研究方向寻找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圣菲研究所的宗旨和理念就是开展跨学科的复杂性研究,认为一种新型科学正在从这种跨学科综合中涌现出来。系统思维和系统科学实际上就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果,而跨学科研究也是系统科学的基本研究进路。其中,类比、隐喻与模型是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与创新,就是在跨学科的视野下,运用隐喻与计算机模拟探索复杂系统突现的动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6.
建构人文主义的科学--贝塔朗菲的永恒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认为,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趋势面前,近代经典科学观和还原论方法论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从贝氏创立一般系统论入手,分析了他批判还原论、主张整体论的方法论原则,进而分析了他针对经典科学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最后表明贝氏科学观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开放的系统、实现人文主义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整体与破碎     
1.反对大一统系统观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方面的理由;2.针对整体系统观和破碎系统观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融合,指出承认差异、容忍差异的整体系统观与破碎系统观可以融合;3.指出现代科学的标准化方式是大一统系统观的基础,对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不利,认为在文化多样性方面以破碎的局域的系统观为观念基础,比以大一统的系统观要好。  相似文献   

18.
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看中医理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董向辉  戴汝为 《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58-1463,1478
中国的中医理论古老而超出西方现代理论体系之外,然而中医中药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巨大差异,单纯用西方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是难以解释中医理论的,在认识到这一差异的基础上,作者引入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方法和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视步分析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着重从时间维上系统的发展阶段角度分析了阴阳,从系统间关系种类的角度来解释五行,最终要在中医理论中引入现代分析观点,将中医理论方法用于复杂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9.
系统科学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对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哲学基础和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系统科学是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辩证整体论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功能主义是系统科学思想的一个最基本观点,也是目前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或系统,通过考察系统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以及系统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把握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动态性和目的性以及环境相关性是功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功能主义方法论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