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循环伏安、微分脉冲伏安和计时库仑等电化学方法结合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二茂铁甲酸(FCA)与DNA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实验表明FCA在玻碳电极上出现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DNA的加入导致FCA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且式电位往正向移动,表明二者可能通过沟面方式发生作用.计时库仑法表明FCA与DNA作用后,复合物扩散系数明显降低,这可能是FCA与DNA反应峰电流降低的原因.微分脉冲实验表明以FCA作为电化学探针,能在1.3×10^-5mol/L~1.0×10^-4mol/L浓度范围内对DNA进行定量检测.紫外光谱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二者的相互作用,且作用模式可能够沟槽结合.  相似文献   

2.
应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茶碱(T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TH与BSA在10℃、28℃和40℃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Λ分别为1.96×104L/mol、3.80×104L/mol,1.57×105 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1.1,1.2.实验表明:TH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计算得到热力学参数H为26.229 KJ/mol,S为174.809J/(mol·K).TH主要以疏水作用力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源于TH色氨酸残基,表明TH对BSA的构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紫外光谱技术和黏度法研究了Ca2+对硫酸长春碱与DNA的结合模式、结合常数的影响.荧光数据表明,硫酸长春碱与DNA反应的结合常数随Ca2+浓度增大而增大,说明Ca2+对硫酸长春碱与DNA的结合起促进作用,黏度实验和紫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Ca2+加入前后硫酸长春碱与DNA均以沟槽模式结合.  相似文献   

4.
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Se(Ⅳ)对酒石酸长春质碱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e(Ⅳ)的加入使酒石酸长春质碱与DNA的主要作用力由氢键或范德华力转变为静电作用力,作用模式由沟槽结合转变为静电结合.由结合常数的改变及紫外光谱实验结果判断Se(Ⅳ)对酒石酸长春质碱与DNA的结合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准刚性环化合物2,3.二氢-9,10-二羟基-1,4-蒽醌(DHHA),并用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确定了结构.循环伏安实验表明DHHA在玻碳电极上有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在加入DNA后,其氧化峰电位出现了正移,且峰电流出现了明显的降低,表明二者的作用模式可能为沟槽结合,当DNA浓度处于9.0×10-6mol/L-4.5×10-5mol/L之间时,DNA的浓度与氧化峰的电流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以,在此范围内可以对DNA进行定量检测.计时库仑实验、微分脉冲实验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都进一步证实DHHA与DNA的相互作用,且它们的作用模式可能为沟槽结合.  相似文献   

6.
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计时库仑法并结合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一种电中性多吡啶铜配合物[Cu(phen)(PC)(H2O)](phen=1,10-邻菲罗啉,PC=2,6-吡啶二羧酸)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吸收光谱显示,配合物溶液加入DNA后,配合物的特征吸收峰减小,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表明二者发生了相互作用.循环伏安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玻碳电极呈现一对准可逆氧化还原峰.加入DNA后,配合物的峰电流明显减小,式电位发生正移,表明二者可能通过嵌插方式发生作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考察了不同浓度的DNA对配合物的影响,表明以[Cu(phen)(PC)(H2O)]作为电化学探针,能在3.3×10–6 mol/L~4.0×10–5 mol/L浓度范围内对DNA进行定量检测.计时库仑法进一步显示,配合物与DNA形成复合物后扩散系数明显降低了.  相似文献   

7.
在pH6.0的KCl底液中,钒(Ⅴ)-荧光镓(LMG)配合物产生一灵敏的极谱吸附波,峰电位在-0.86V(vs·SCE),二次导数峰高与钒(Ⅴ)浓度在3.9×10-9~3.9×10-6mol/L范围内里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0×10-9mol/L.研究了电极反应机理,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自来水中机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硫酸长春碱和鲱鱼精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pH为7.4的Tris-HCI缓冲溶液体系中.测量不同DNA浓度下硫酸长春碱的荧光发射光谱,DNA对硫酸长春碱产生了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运用位点模型计算了两个不同温度下硫酸长春碱与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硫酸长春碱与DNA之间的作用力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结合荧光探针实验以及粘度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硫酸长春碱是以沟槽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9.
利用盐酸小檗碱为荧光探针,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技术和粘度法研究了岩白菜素与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随着DNA浓度的增加,岩白菜素在215 nm处的紫外吸收峰发生红移和吸光度的降低,表明岩白菜素与DNA之间存在着嵌插作用.随着岩白菜素浓度的增加,BR-DNA体系发生荧光猝灭,其猝灭机制判断为静态猝灭;运用位点模型计算了25℃下岩白菜素与DNA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分别为0.9814和7.86×103L·mol-1.粘度实验进一步证明岩白菜素与DNA为嵌入结合.该结果为研究岩白菜素的抗癌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循环伏安法、常规脉冲伏安法和计时库仑法)研究了一种吡啶类钴配合物[Co(PC)2(H2O)2](PC=吡啶-2-羧酸)与DNA在水溶液中相互作用,探讨了该钴配合物与DNA二者之间结合模式、结合机理及结合参数等.循环伏安法发现该配合物在循环伏安图上呈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经数值分析可知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比值Ipa/Ipc=0.5,且峰电位差△Ep=72mV,表明该配合物在金电极上的氧化还原过程为准可逆过程.随着DNA的加入,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发生了显著的减小,且式电位发生正移,表明二者之间通过嵌插方式发生了相互作用.配合物还原态与氧化态与DNA结合平衡常数比K2+/K3+=2.6,表明还原态的配合物与DNA之间结合能力是氧化态的2.6倍,符合嵌入模式的特征.常规脉冲伏安法考察了不同浓度DNA对配合物电化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o(PC)2(H2O)2]与DNA的结合常数K为9.4×10^4L/mol,显示出了中等强度的结合能力.计时库仑法进一步显示,当配合物与DNA作用后形成高分子量的复合物后扩散系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寻求简便、快捷的水中F^-含量的测定方法,文章研究了氟离子溶液与锆的邻氯苯基荧光酮配合物的褪色光度法测定F^-含量的条件,以及共存离子的干扰。结果表明,在0。146mo1·L^-HC1介质中,有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存在时,锆与邻氯苯基荧光酮形成桔黄色的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28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4.3×10^5·L·mol^-1·cm^-1。在25mL溶液中加入F^-量为2-20μg时发生的褪色反应遵守比耳定律。常见离子干扰实验表明,除Fe^3+、N03^-,Bi^3+干扰较为显著外,多数离子不发生干扰。模拟含氟水溶液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对常见金属离子的荧光识别性能,发现在适当的条件下,OP-10对Hg~(2+)呈现出高选择性荧光猝灭响应,猝灭常数为Ksv=2 112 L·mol-1.在OP-10浓度为2.0 mmol·L-1,p H值为4.1的BR缓冲溶液中,等浓度的Hg~(2+)使其在320 nm处的荧光强度降低86%.基于上述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新的Hg~(2+)荧光检测方法.OP-10的荧光强度与Hg~(2+)浓度在0.1×10~(-4)~4.4×10~(-4)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 8.检出限为49 nmol·L-1.该荧光试剂OP-10可用于水样中Hg~(2+)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基于HCl介质和90℃加热10min的条件下,罗丹明B(Rhod.B)与四苯硼化钠(NaB(C6H6)4)作用生成的[Rhod.B]^+.[B(C6H6)4]^-离子缔合物能发射强而稳定的荧光,[Rhod.B]+.[B(C6H6)4]被H2O2氧化而发生荧光猝灭,Mo(VI)能催化H2O2氧化[Rhod.B]+.[B(C6H6)4]的反应,导致其荧光剧烈猝灭,且△F与Mo(VI)含量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催化H2O2氧化[Rhod.B]+.[B(C6H6)4]离子缔合物荧光法测定痕量钼的新方法.本法的线性范围为4.00~400(pg/L),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为△F=67.27.+0.3243 CMo(VI)(pg/L),n=6,相关系数r=0.9981,检出限(LD)为0.92pg/L.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Mo(VI)的测定,结果满意.同时探讨了离子缔合物荧光法定痕量钼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4.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傅立叶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与头孢他啶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人体生理条件下头孢他啶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KLB=1.399×106(24℃),KLB=7.501×105(37℃).头孢他啶与牛血清白蛋白主要以疏水作用力和氢键相结合而非单一作用力,为探讨药物头孢他啶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苜蓿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正交设计,对影响ISSR反应体系的主要因素(Taq酶、Mg2+、dNTP、引物和模板)从4个水平上进行筛选和优化,建立了适合苜蓿的最佳ISSR反应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中加83.4 nkat Taq酶,2.0 mmol/L Mg2+,10×PCR Buffer 2.0μL,0.4 mmol/L dNTP,0.2 mmol/L引物,2.5 ng DNA模板.PCR扩增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1 min,45~53℃退火1 min,72℃延伸1 min)40个循环,于72℃延伸7 min,4℃保存.在此反应体系下,可以得到重复性好、稳定且多态性高的条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