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中提出了"复调"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狂欢化理论",而《地下室手记》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走向"复调小说"的开端。"复调"并不单是指文中的多种思想并存,还包括这些思想的碰撞、冲突和转换。地下人疯癫的言语中充斥着自我否定的激烈对话,这种对话实则是对文明代表的理性的对抗。当疯癫表象撞上理性之墙,在狂欢世界的转换与交替中,地下人实现了自我的复活。在这种对撞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向我们展示了地下人对理性的反抗。正是这种反抗,而不是非理性,使地下人成为这个世界独特而尖锐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从方方的《状态》始,“潜对话”已成为方方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这在其近作《鸟泥湖年谱》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潜对话”不仅表现在单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之间,而且成为作品的结构性因素。作为与“对话”(公开对话)相对而言的“潜对话”,与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有着明显的差异。作家个人的艺术选择、时代情势使中国出不了“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3.
作为兼具小说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的作家,艾丽丝·默多克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成为表达哲学理念的独白场域,相反,她的小说具有一种鲜明的对话性,在人物自身、人物之间、作者与人物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这种对话性特质并不仅仅是叙事策略的结果,而是从根本上体现着默多克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当代作家余华在三部长篇小说创作中,通过复调叙事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得小说获得了复杂、独具表现力的审美意味.叙事的复调性在小说文本中呈现出双重结构显在性复调叙事与潜隐性复调叙事.这种对话结构还原出文学创作最本真的文学世界,推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深化了思想体系.它源于余华精神世界中的强烈的否定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使得小说叙事拥有广阔而丰厚的空间和意蕴.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界对林纾《金陵秋》的研究远远不够,尤其是艺术层面的探讨更为少见。《金陵秋》中多种声音的共存以及各种声音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小说思想形象的复调;《金陵秋》中叙事视点在人物之间、人物与叙述者之间以及故事内外之间的自由转换,形成了小说叙事的复调;《金陵秋》中不同文类的组合、双重情节线索的独立并行生成了小说结构的复调。多重声音、多向视角、多种文类、多条线索互动共生,构成了《金陵秋》的复调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微型对话"的叙述方式解读《伤逝》,它在复调意义上具有一种朝向内部的对话性。即人物自身的双重性构成了微型对话叙述方式,后者反过来透露出人物冲突的双重性格。涓生的双重性在于:他在自我意识深处对悲剧根源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为了摆脱子君之死带来的精神重负,他在选择性的叙述中为自己有意构造了另一种"真实"。清醒的法官与申辩的罪人、高傲的理想自我与怯弱无能的现实自我融于一身,导致了他双重人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不仅指小说的结构上的对位和对话特征,更指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以往独白小说主人公不同之处在于复调小说主人公和作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主人公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自由性。  相似文献   

8.
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内容,对话作为人的存在本质,具有平等性、差异性和思想性的基本特征。巴赫金的其他重要思想,如“复调”小说、“狂欢化”理论等也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9.
《宠儿》作为一部复调小说,其主人公意识相对独立于作者意识。其叙述策略有着复调小说多声部叙述的特征。小说人物有着复调小说人物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莫里森创造了一组鲜丽生动,富有种族健康感的黑人人物群像,与黑人文学传统发生着一场革命性,生成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含有复调特征,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是对话性的诗学,也是文化诗学,因此本文从"复调"的视角对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含有复调特征,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是对话性的诗学,也是文化诗学,因此本文从"复调"的视角对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苏格拉底对话”是辩证法对话,它认为真理产生于寻求真理的人们的对话中。作为智者发现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大众化,是“助产术”式的。“梅尼普讽刺”在传承“苏格拉底对话”的同时将它做了民间还原,其言谈或创作方式更加世俗化;它以戏拟现实为手法展现的“非圣无法”、“疾虚妄”的喜剧性,显示其对话的文学性特征。从“苏格拉底对话”至“梅尼普讽刺”,对话性经历了从初期辩证法的实践对话到文学性喜剧式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叙事学的角度对《八月之光》叙事话语的对话性进行评析.人物由陌生而关联的催化是产生人物对话的基础;不同生命世界的交流是对话普遍存在的体现;对话中蕴藏的变化与守恒是优秀文学创作的哲学理路.在具备对话特征的文本中,意识不同的对话方代表了看待世界的差异化特征,表明了包容性的语境赋予个体充分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从巴赫金复调诗学看,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中出现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以对话主义的文学史观,大胆展现了一幅复调的文学史图景,闪耀着新的人文精神的光芒,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围城》作为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现代文坛上,它达到了暴露讽刺小说的一大高峰。其语言诙谐风趣,充满了学者式的睿智与幽默,具有很高的修辞研究价值。本文从语言偏离方面进行分析,语言偏离合作原则四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也是该作品实现幽默讽刺的有效手段。从而揭示《围城》中语言的一大特色——偏离给小说增添了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刘思阳 《科技信息》2014,(11):150-152
儿童小说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体系中的一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话是儿童小说中占篇幅最大的一个文体,儿童小说中的对话翻译最集中的体现了儿童小说翻译与其他文学翻译的不同之处。儿童小说中的对话要翻译得准确、生动、富有特点,选词是关键。本文以儿童小说《阳光溪农场的丽贝卡》中的对话原句为例,从选词特点、选词的影响因素和选词策略三个方面对儿童小说中对话翻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戴维·伯姆,在其著作《论对话》中详尽阐述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关于对话的思想。他从隐藏在对话背后深处的思维入手,着重分析了对话中思维的特性:分裂性思维和思维假定、共享思维和平实思维、悬置和思维的本体感受性、非预设目的及对话的无限性、以及“微文化”背景下的对话环境等五个层面,深刻揭示了对话的本质、意义及方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戴维·伯姆的对话思想给当前的对话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重点分析了巴赫金《论行为哲学》与《陀思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两部著作中的主要思想,通过与布伯、海德格等人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揭示出蕴含在早期巴赫金诗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因素。从思想根源上对巴赫金诗学进行了条分缕析,并指出这对形成其诗学思想的影响极为重要,也是今人理解其诗学思想的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19.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20.
试用巴赫金的"对话原则"评述并分析了小说《天堂》鲁比镇上的九位男子血洗女修道院的这一悲剧和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思想原因,同时透过这一原因分析探讨了莫里森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