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测定吉林省东部山区5种阔叶乔木树种叶的热值和灰分,探讨植物叶片热值和灰分月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种主要阔叶乔木树种叶的干重热值在不同月份有较大差异,水曲柳、蒙古栎、黄檗叶干重热值最大值出现在5月,依次为(20.23±0.06)、(20.09±0.06)和(20.86±0.07) kJ/g,紫椴叶干重热值最大值出现在6月,为(19.62±0.13) kJ/g,胡桃楸叶干重热值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20.56±0.11) kJ/g.从全年叶平均干重热值看,各树种干重热值顺序为胡桃楸(19.71±0.69) kJ/g蒙古栎(19.38±0.48) kJ/g紫椴(19.28±0.22) kJ/g黄檗(19.25±1.05) kJ/g水曲柳(18.76±0.94) kJ/g.灰分含量月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进入衰老期,有不断升高的趋势.胡桃楸、水曲柳、黄檗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蒙古栎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紫椴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去灰分热值与干重热值月变化趋势不同是由于灰分含量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对厦门40年生辣木植物各器官发育过程中的热值和灰分质量分数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辣木各器官的灰分质量分数在3.50%~17.52%之间,干重热值在15.00~26.32kJ/g之间,去灰分热值在17.65~27.28kJ/g之间.各器官平均灰分质量分数的高低顺序是叶〉根〉果〉枝〉花〉种子,平均干重热值是种子〉花〉叶〉果〉枝〉根,平均去灰分热值是种子〉叶〉花〉果〉枝〉根;2)随着器官发育,灰分质量分数下降,但叶片例外,老叶为最高.干重热值是粗根〉细根,幼枝〉多年生枝〉二年生枝,幼叶〉成熟叶〉老叶,花蕾〉花朵,果实则随其发育而增加.去灰分热值变化有所不同,随叶片发育而升高,两种热值都是细根最低,种子最高;3)果实发育中的干重热值与灰分质量分数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根、叶器官中有显著的负相关(P〈0.05),而枝和花中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不同林龄榧树根、枝、叶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内稳性特征的变化情况,为榧树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国家森林公园0~100、≥100~300、≥300~500和≥500 a共4个林龄段的实生榧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榧树植株样品(根、枝、叶)和0~20 cm层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林龄榧树根、枝、叶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和榧树内稳性特征。结果 不同林龄榧树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均无显著差异,根、枝、叶的C、N、P含量均以≥300~500 a的榧树表现最高,枝和叶的C、N含量以≥500 a的榧树最低,而根P含量以≥100~300 a的最低;不同林龄榧树叶的N/P(N、P质量比)均小于N限制的阈值(14);榧树根、枝、叶的C、N、P含量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叶>枝>根,叶和枝的C、P含量显著高于根的,叶N含量显著高于根和枝的,各器官N和P含量均为正相关关系,且枝中N、P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榧树根、枝、叶的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根和枝的C/N(C、N质量比)显著高于叶的,根的C/P(C、P质量比)显著高于枝、叶的; 内稳性指数HN/P(20.00)>HP(11.76),即内稳性以N/P大于P。结论榧树C、N、P化学计量特征随林龄增长未表现出差异,而榧树根、枝、叶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并且榧树整个生长过程中均受到N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N肥来促进榧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常见的6种槭属树种为调查对象,分别从树种、器官、径级等多角度对其干重热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种槭属树种不同器官之间的干重热值差异显著性不同,枝和皮的干重热值与其他器官的干重热值差异极显著,而主根、干、叶和侧根之间的干重热值差异不显著,整体表现为:枝>主根>干>叶>侧根>皮;不同树种同一器官的干重热值存在一定差异,枝、干、侧根的干重热值最高的树种为花楷槭,皮和主根的干重热值最高的树种为青楷槭,叶的干重热值最高的树种为色木槭;同一树种不同器官的干重热值存在一定差异,6个树种中枝的干重热值是最高的,其次为干或主根;槭属树种的干重热值随着胸径的增大呈明显的波浪形分布.  相似文献   

5.
毛竹群落能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毛竹群落的能量动态,结果表明,1990年南靖和溪高才的毛竹群落地上部能量现存量为112309kJ/m~2,其中竹杆为88207kJ/m~2(占78.54%),枝为15566kJ/m~2(占 13.85%),叶为4595kJ/m~2(占4.09%),林下植物为3951kJ/m~2(占3.52%),毛竹标准样竹的样品中,杆、枝、叶的干重热值分别为19293J/g,18652J/g和18234J/g,群落能量在垂直分布的配置上为金字塔型的能量结构,5m以下能量现存量占地上部的52.23%,往上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6.
对引种定植于同一生长环境条件下的13个不同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种源叶片的营养元素(C、N、P、K、Ca、Mg)及雷公藤甲素(tripolide,TR)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种源叶片营养元素和TR含量的差异、地理变异程度以及各营养元素间及其与TR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3个种源中,8个种源的营养元素在叶片中的含量大小顺序为CKNMgCaP;5个种源的顺序为CKNMgPCa,且所有种源中限制性元素N、P含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值,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N、P限制;2)不同种源雷公藤叶片的营养元素和TR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种源94叶片TR含量最高(10.98mg/g),各种源叶片营养元素、TR含量的变异程度不同,其中Mg变幅最大(变异系数为40.86%),N变幅最小(变异系数为8.61%);3)营养元素、TR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Mg与C,Mg与Ca呈显著正相关,K与Ca、C与N、N与Mg呈显著负相关;TR仅与C、P分别存在负相关和正相关.综合分析13个种源,虽然13A、4和X37种源均受N、P双重限制,但保持稳定的N/P,表明这3个种源雷公藤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较强,且X37的TR含量较高(8.81mg/g).通过对比不同种源叶片营养元素及TR含量的差异和地理变异规律,可为筛选适宜福建闽西林下经济推广种植的雷公藤地理种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研究植物器官中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了解植物体内养分的吸收、运输和分配机理,揭示植物生活史策略及其响应和适应环境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喀斯特峰丛洼地3种建群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根、茎、枝、叶中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含量在3种建群树种器官中的分配表现为叶(496.45±20.28 mg/g)根(472.35±13.8 mg/g)茎(471.01±8.85 mg/g)枝(468.04±11.36 mg/g),N、P含量分配表现为叶(21.39±3.11 mg/g, 0.99±0.19 mg/g)枝(6.30±1.30 mg/g, 0.50±0.13 mg/g)根(6.27±1.0 mg/g, 0.39±0.08 mg/g)茎(1.65±0.47 mg/g, 0.22±0.05 mg/g),同一养分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有显著差异;N、P含量在各树种和各器官(干、皮、枝、叶)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变异,而C含量在各树种和各器官之间变异较小;C∶N和C∶P表现茎中最高,叶中最低;3种建群种植物N∶P平均值为22.02±3.79,受P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同一器官对不同养分的吸收以及不同器官对同一养分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均具有一定的协同特征。研究可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地区植物的养分循环、生态策略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L.)Blanco)为实验材料,通过栽培试验研究硫(S)对砷(As)胁迫下桐花树幼苗巯基化合物含量的影响.As含量设为-As(0mg/kg)和+As(60mg/kg)2个处理,而S含量设为-S(0g/kg)、+S(1g/kg)和+HS(2g/kg)3个处理.结果表明:在-As处理组中,桐花树幼苗根、叶中非蛋白巯基(NPT)、谷胱甘肽(GSH)和植物络合素(PCs)等巯基化合物的含量均随着S的施入而有显著升高(p0.05);+As处理组桐花树幼苗根、叶中NPT和PCs含量在-S、+S、+HS处理下均要显著高于-As处理组(p0.05);在+As处理组中,桐花树幼苗根、叶中的NPT和叶中PCs含量随着S的施入显著升高(p0.05),且根中PCs含量与As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2,p0.05).上述结果说明As的胁迫和S的施入均能促进巯基化合物的合成,显著提高As胁迫下的桐花树幼苗根、叶中巯基化合物特别是PCs的含量.S在红树植物As抗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在As污染下的红树林湿地中施入S可以通过巯基化合物代谢提高红树植物对As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青钱柳胸径生长和木材密度的地理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青钱柳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和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珍贵树种,通过探讨青钱柳胸径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地理变异及径向变异规律,为青钱柳材用优良地理种源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天然分布的不同地理种源青钱柳为研究对象,选择群落中的优势木和亚优势木,用生长锥在树高1.3 m(胸径位置)处同一方位钻取单株木芯,共计钻取木芯197条,测定22个地理种源各单株木芯的胸径部年轮生长量和木材基本密度。【结果】22个青钱柳地理种源的胸径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林龄为20年生时,22个青钱柳地理种源胸径平均生长量为18.6 cm,变幅在16.7~20.9 cm,总体呈现出从西北到东南生长量递增的趋势; 青钱柳的胸径连年生长量在0.69~1.24 cm,随林木年龄递增,其连年生长量在波动中逐渐下降。不同地理种源青钱柳的平均木材基本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22个地理种源青钱柳木材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470 g/cm3,变幅在0.400~0.510 g/cm3; 不同生长年轮间平均基本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其木材的平均基本密度随生长年轮的递增呈现径向递增的趋势,但前18 a其木材基本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青钱柳胸径生长与木材基本密度间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结论】不同地理种源青钱柳的胸径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显著差异,为青钱柳材用优良地理种源筛选提供了良好空间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福建武夷山2个典型植物群落建群种的热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2个典型植物群落一甜槠群落(Castanopsis eyrei community)和黄山松群落(Pinus taiwanensis community)建群种的热值和灰分含量,以及凋落物热值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2个建群种甜槠和黄山松各器官的灰分含量、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因种而异,同种植物不同器官之间灰分含量和热值存在差异.甜槠各器官灰分含量在0.69%~4.09%之间,干重热值在17.06~20.28kJ/g之间,去灰分热值在17.46~21.00kJ/g 之间;黄山松各器官灰分含量在0.58%~3.14%之间,干重热值在16.27~22.14kJ/g之间,去灰分热值在16.60~22.58kJ/g之间.(2)甜槠和黄山松凋落物热值的季节变化存在差异.(3)林地残留物的干重热值与年凋落物的干重热值相比,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揭示不同种源樟子松在帽儿山地区的生长差异性,选择出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采种、1982年育苗、1984年春造林到帽儿山地区的高峰、图强、卡伦山、红花尔基、罕达盖、金山、阿尔山等7个种源31年生樟子松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樟子松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年轮宽度及保存率等6个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选择优良种源。【结果】种源间胸径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材积和冠幅达到显著差异(P<0.05),树高没有显著差异(P>0.05); 区组间各性状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图强种源的年轮宽度最大(3.69 mm),保存率则最小(56.67%); 不同种源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及年轮宽度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樟子松种源各性状地理变异模式不明显,而保存率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5); 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图强种源综合指数得分最高(2.972)。【结论】31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生长性状不同种源之间存在差异,红花尔基、高峰种源生长较好; 图强种源表现最好,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12.
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木荷+米槠群落中植物各器官的热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从生活型来看,不同生活型其叶的热值差异显著(df=47,P<0.05),常绿阔叶乔木高于常绿阔叶灌木,落叶阔叶乔木高于常绿阔叶灌木; (2) 主要植物在幼苗时期各器官热值普遍较幼树、成株时期高,在幼苗时期通过极强的光能转化能力,用于主干的高度生长; (3) 石栎、米槠、栲树及苦槠的萌生植株和实生植株各器官的能量配置格局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以大麦虫为实验对象,分别投喂不同浓度(0.5%、1%、2%)的木糖、果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核糖作为饲料糖源的5种饲料14 d,研究饲料中的不同浓度糖源对大麦虫体重、蛋白及脂肪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单糖对大麦虫日增重、粗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体重分析结果表明,浓度为0.5%的不同单糖,木糖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糖源组(P0.05)。浓度为1%的不同单糖,木糖和果糖组的日增重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糖源组(P0.05)。浓度为2%的不同单糖,果糖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糖源组(P0.05)。蛋白分析结果表明,浓度为0.5%的不同单糖,果糖组的粗蛋白显著高于阿拉伯糖和核糖组(P0.05)。浓度为1%的不同单糖,阿拉伯糖和核糖组的粗蛋白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糖源组(P0.05)。浓度为2%的不同单糖,核糖组的粗蛋白显著高于其他各糖源组(P0.05)。脂肪分析结果表明,浓度为0.5%的不同单糖,核糖组的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各糖源组(P0.05)。浓度为1%和2%的不同单糖,阿拉伯糖和核糖组的粗脂肪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糖源组(P0.05)。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栓皮栎的灰分含量、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是栓皮栎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通过对5个年龄栓皮栎不同器官热值、灰分含量的分析,得出:平均灰分含量从高到低时的树龄依次为46、36、17、57、27 a;枝或干的灰分含量低于叶或皮。平均干质量热值从高到低的树龄依次为27、57、36、17、46 a;树叶、树皮、树干的干质量热值与灰分含量均呈不显著负相关,树枝的干质量热值与灰分含量间为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平均干质量热值与灰分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枝或干的干质量热值均低于叶或皮。平均去灰分热值从高到低时的树龄依次为57、27、36、17、46 a;枝或干的去灰分热值均低于叶或皮。从热值与栓皮栎能源林的经营成本考虑,17、27、36、46、57 a的5个栓皮栎年龄段中,27 a可为栓皮栎能源林的理想经营年龄。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东山引种的33个短枝木麻黄国际种源为材料,对小枝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以及总酚、可溶性缩合单宁、结合态缩合单宁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福建东山引种的33个短枝木麻黄粗蛋白的含量平均为(11.08±1.93)%,粗脂肪含量平均为(2.37±0.51)%,可溶性糖含量平均为(5.30±1.00)%.大洋洲种源的短枝木麻黄的总酚含量较低(n=8),与非洲(n=5)和亚洲(n=20)种源的短枝木麻黄总酚含量差异显著;大洋洲种源的可溶性缩合单宁的含量与亚洲种源没有显著性差异,非洲种源的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较其他两个洲种源的高;各洲种源的结合态缩合单宁均无显著性差异.筛选出23号(马来西亚),5号(印度),30号(泰国)为沿海防护林中较为优良的树种种源.本实验为进一步丰富生产用种、提高沿海防护林的生产力和抗逆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3种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脂肪源,进行2周饲喂实验,研究不同脂肪源对大麦虫体重、体长、蛋白和脂肪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油酸对大麦虫的体重和体长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浓度的亚油酸对大麦虫体重和体长均无显著差异(P0.05)。亚麻酸浓度为1%时,大麦虫的生长性能最好,昆著高于其他浓度组(P0.05);取食不同浓度的油酸,各处理组粗蛋白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亚油酸和亚麻酸2%处理组的粗蛋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取食不同浓度的油酸,各处理组粗脂肪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1%处理组的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取食不同浓度的亚油酸0.5%和1%处理组的粗脂肪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2%处理组。取食不同浓度的亚麻酸,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植物种群和功能群热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羊草、大针茅、羊草草甸草原群落类型,每个群落包括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不同退化程度的样地,对其出现的主要植物种群热值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功能群的热值变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出现的60个植物种平均热值为(17.29±0.91)kJ/g,变异系数为5.4%;生活型功能群中,灌木的热值最高,多年生禾草显著高于一二年生植物(P〈0.05),半灌木和多年生杂草介于二者之间;水分生态类型功能群之间在热值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同科之间热值有显著差异,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热值较高,藜科植物平均热值最低。  相似文献   

18.
以1年生杂交杨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在生长季结束后对茎、皮、根等器官的生物量及热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有13个杨树无性系的生物量高于平均值,无性系208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生物量均为最高,分别达到485.77、146.18、631.95 g;不同器官间干质量热值的顺序为茎、皮、根。不同杨树无性系的单株干质量热值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变异幅度为18.659~19.141 kJ/g。选出的优良无性系单株热值、生物量和单株干质量热值平均值分别比群体平均值高26.12%、25.99%和0.12%。不同无性系单株热值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生物量。  相似文献   

19.
福建绿竹地理种源的生长适应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不同的选择指标,在不同的试验点选择与当地环境相适宜的优良种源,结果表明:种源问的差异随着造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标准枝的叶片数各处理间的差异显性较其它性状大。试验期间永安试验点各种源笋产量较稳定,福安和永安种源在永安地区生长良好,而适宜在龙海大力推广的是漳州和永安种源。  相似文献   

20.
采用纸培法研究反枝苋营养器官水浸提液对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探明反枝苋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枝苋营养器官水浸提液在浓度0.001和0.002 g/mL时,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有所提高,浓度≥0.020 g/mL时,发芽率和发芽势明显下降,浓度达到0.100 g/mL完全受到抑制,种子不能萌发.水浸提液浓度为0.001/mL和0.002/mL时,对苜蓿根、芽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浓度≥0.020 g/mL时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反枝苋根水浸提液对幼苗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芽,根/芽显著降低,茎水浸提液对根芽生长在浓度达到0.050 g/mL时表现出抑制作用,根/芽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叶水浸提液浓度≥0.020 g/mL时,对根、芽生长均表现为抑制作用(P<0.01),对胚芽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胚根,根/芽比明显上升,与对照和低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