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北京时间3月22日凌晨,《科学》(Science)发表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该团队在中国宜昌长阳地区发现了距今5. 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命名为"清江生物群"。这是进化古生物学界又一突破性发现。寒武纪大爆发与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重大里程碑事件一起被列为六大自然科学难题。而要破解  相似文献   

2.
搜新吧     
《少儿科技》2008,(4):41-42
我发现世界最小翼龙化石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在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这件被科学家命名为"隐居森林翼龙"的化石,翼展仅2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相似文献   

3.
李建军 《大自然》2013,(5):54-57
和政动物群是指我国甘肃省和政地区发现的新生代古生物化石所代表的动物群。和政县位于兰州市南偏西约100千米处,行政上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上常常把发现在同一地方、同一时代的各种古生物化石组合统称为一个动物群,并经常以发现地或其代表动物命名。比如,著名的热河动物群就是发现于辽宁西部及华北地区白垩纪早期的一个古动物群,其中包括中华龙鸟等带羽毛的恐龙、孔子鸟等中生代鸟类以及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后来,科学家在该地区的相同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植物化石,包括被人们称为第一朵花的"辽宁古果"等被子植物化石,于是科学家将热河动物群更名为热河生物群,即包括动物群和植物群的生物群。另外,三叠纪晚期的关岭生物群和中新世的山旺动物群等也是如此命名的。  相似文献   

4.
在简要论述我国扬子地块或扬子海盆,包括现今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等地,寒武纪地层中相继发现的以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牛蹄塘生物群和清江生物群等为代表的特异埋藏群及其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的对比的同时,讨论了最近发现的湖北清江生物群的产出时代和层位、组合特征,并对上述生物群的生态和埋藏环境进行了分析与对比.认为大规模两侧对称动物门类的出现和多门类后生动物骨骼化是构成寒武纪动物大爆发的最主要特征.以上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展示寒武纪大爆发的客观存在,也说明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进化并非都是沿着达尔文渐进论的进化轨迹,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只要环境许可,生物在相对短暂时间内,采用一种爆发式和多样性辐射进化的模式,也可以出现大量门一级生物,而且这种进化模式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前寒武纪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和聚合而引发的、并波及我国南方的距今10亿~8亿年左右的晋宁造山事件,以及雪球事件后因气候变暖,大气和水中有机质和氧及二氧化碳含量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大气和水中氧气含量的增加,为我国扬子海盆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也为动物的繁衍和骨骼化创造了极好的生态条件.但只有那些生活在海水相对较深,表层水柱充氧而底层缺氧、古地理位置处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陆棚或陆棚边缘或台缘斜坡或凹陷中的岩家河、澄江、牛蹄塘、清江、凯里等生物群,才有可能在缺氧的海底被保存下来,并形成深色和黑色页岩或泥岩特异埋藏群或化石库.  相似文献   

5.
莱阳古生物发现与研究具有辉煌的历史迄今为止,在莱阳地区已经发现3个著名的白垩纪生物群,即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晚白垩世莱阳恐龙动物群和莱阳恐龙蛋化石群,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化石生物群都集中分布在莱阳五龙河流域,许多重要化石遗址都分布在城郊四周,如金刚口和将军顶等。1923年,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谭锡畴在山东莱阳采集了恐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2021,(1)
正我国的东北地区自古以来物产丰富,动植物多样。这里还是我国古生物学领域聚焦的热点,白垩纪早期"热河生物群"的野外发现和科学研究一直吸引着全球古生物专家驻足和研究。近年来,还出土了众多化石,为我们开启中生代的生命之门提供了无数证据。最近20多年来,保存于中国东北地区白垩纪早期"热河生物群"的野外发现和科学研究一直是全球古生物界聚焦的热点,其中系列成果也为中生代脊椎动物的起源和多样演化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强有力的化石证据和理论支持,正在成为开启中生代生命演化之门的"秘钥"。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新元古代研究组在贵州江口县翁会村一山坡上,发现了大约58亿年前的伊迪卡拉纪八辐射螺旋动物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螺旋辐射动物宾体化石。科学家将这一新属、新种定名为“八臂仙母虫”,由于具有辐射对称的属性,科学家认为其可能为腔肠动物和螺旋动物的共同祖先。八辐射螺旋动物实雄化石在相当于“庙河生物群”的层位首次发现,不仅重新确认了“庙河生物群”中的八旋痕迹化石为八辐射螺旋动物化石的真宾属性,  相似文献   

8.
淮南生物群是60年代以来,发现于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中的一类宏观生物化石,保存颇为完好,类型相当丰富,组合面貌独特,是国内外罕见而难得的生物群。就化石类型来说,有大型疑源类(圆形、似圆形亚类,带形和弯曲亚类),环节动物、文德带藻和其他化石。其中椭圆形化石Shouhsienia就是淮南生物群的主要分子之一,约占整个生物群的30%。  相似文献   

9.
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梳理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和沉积环境。方法对10个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除了岩家河生物群之外的9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代表了一系列生活在泥砂质基底的、从时空分布上逐渐过渡的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生物群落。结论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生物群在中晚寒武世应该会有更大规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热河生物群--探索中生代生命演化的世界级化石宝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在热河生物群各门类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和成果。我国辽西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研究鸟类起源,恐龙的进化,鸟类、哺乳动物以及被子植物的早期演化和辐射等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广泛应用,表明热河生物群属于早白垩世,在地球上延续了大约2千万年。热河生物群的繁盛和东亚地区当时特有的温暖的淡水和陆地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而频繁的火山活动又是化石得以大量完美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热河生物群的研究还具有很大的潜力,而对化石的科学发掘和保护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1.
2008年2月12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周忠和与巴西科学院的两位科学家Kellner.Campos合作研究的论文。论文报道中国著名的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一件新的翼龙化石.该化石来自距今约1.2亿年前的湖泊沉积地层中,化石体型娇小.展翼仅25cm,大致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小的翼龙化石之一。  相似文献   

12.
嗜食同类在现生动物界中普遍存在,然而在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上,却很少发现动物嗜食同类行为的化石证据。2003年4月,在我国辽西地区惊现一件楔齿满洲鳄的化石标本,这是迄今为止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一件脊椎动物嗜食同类的化石证据,也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第一个最直接和最令人信服的有关化石脊椎动物嗜食同类的证据,同时也是最早的关于脊椎动物嗜食同类行为的化石记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包括人类在内的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一直是引人入胜的重大科学问题,同时也是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作为全球已知最古老的产出后生动物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为研究这一重要课题提供了精美绝伦的实证材料.1998年以来,在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了大量三维磷酸盐化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这为古生物学家探索早期后生动物胚胎发育方式及其生物多样性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深秋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一个特大喜讯,在朝阳市北票发现了一窝小恐龙化石!大连自然博物馆的专家欣喜若狂, 立即驱车前往辽西地区。辽西是指辽宁的西部地区,是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化石的产地。中华龙鸟等带羽毛的恐龙,孔子鸟等原始鸟类,张和兽等原始哺乳动物,辽宁古果等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等震惊中外的化石,都是在这里发现的。  相似文献   

15.
 瓮安生物群指产出于贵州瓮安磷矿地区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的一个特殊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组合,主要由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后生动物胚胎组成,并包括少量可能的后生动物幼虫和成体化石。瓮安生物群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化石群,为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记录。10余年来,瓮安生物群中动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已确认至少5种不同卵裂方式的动物胚胎化石,胚胎化石分类从单纯的形态学分类向生物学分类转变,为揭示瓮安生物群中动物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线索。同时,相关研究更新了繁盛于埃迪卡拉纪大型带刺疑源类生物属性的传统认识,并将之与有表面装饰的动物休眠卵(滞育胚胎)化石相联系。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CT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了胚胎化石三维无损成像难题,为古胚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冷琴  杨洪 《自然科学进展》2003,13(4):359-364
报道了对热河生物群中植物化石、脊椎动物羽毛化石及沉积物中的黄铁矿莓状体及黄铁矿微晶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探讨了热河生物群化石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的微环境特征.黄铁矿莓状体及微晶质大量保存于植物化石表面和组织内部,而羽毛化石和围岩中则较少.莓状体直径6~31μm,平均约20μm,指示了一个游离氧气浓度小于30μmol/L的贫氧水体环境.植物化石内部莓状体的生长指示了在黄铁矿化过程中水分子和游离氧气分子在机体组织内的存在,而组织降解和莓状体形成之间的相对时间差又指示出快速的软组织降解始于化石化的最初期.植物化石的细微结构在细胞水平上的缺失支持此解释.提出了"化石封套"模式以解释化石化初期在有机物周围形成的有别于水体大背景环境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7.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地理分布、种类划分、生态习性与食物来源及其对海底的依存性等 ;二是古海底热液喷口生物群化石的个体大小、化学成分、形态分布、矿化方式以及与现代海底生物群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底,中国与巴西的古生物学家宣布发现了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两种新品种翼龙,并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以及对热河生物群已知翼龙化石的分析,认为我国辽宁西部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翼龙化石产地,可能是白垩纪许多重要翼龙类群的起源中心。下面就让我们穿越亿年时空,到努尔哈赤翼龙的地界,看看它是怎么生活的吧……  相似文献   

19.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贵州凯里生物群的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出现了新的门类叶足类;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大量增加;棘皮动物又添新类群海座星纲及海参纲;软躯体化石蠕形类大量增加,并出现具软躯体的节肢动物;藻类十分丰富.凯里生物群的组成及面貌已发生明显变化,动物化石超过100属,成为包括澄江、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在内的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生物群核心组成主要由棘皮动物、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软躯体化石等门类组成,并以含大量棘皮动物为自身特色.认为新面貌的凯里生物群提供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后生物多样化的证据,在寒武纪生物演化上起承前启后作用,对于古板块、古地理、古埋藏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寒武纪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现生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在短短的两千万年的时间里"突然"出现,这一事件奠定了显生宙生物演化的基础。普遍认为以软躯体为代表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是生命进化中"失败"的尝试,与显生宙生物之间没有明确的亲缘关系。文中通过对新元古代管状化石记录的系统梳理,基于对高家山生物群中大量管状动物化石类群如Cloudina,Sinotubulites,Conotubus,Gaojiashania,Shaanxilithes及可能的Anabarites等的较为系统的厘定和形态学复原,提出在埃迪卡拉纪,与典型埃迪卡拉软躯体生物群演化相对应,在新元古代末期,早期动物的进化史上存在着管状动物的大辐射,它们形态复杂,生物构型多样,个体大小差异悬殊,生活方式繁杂,代表了地球生命史上一次重大的生物革新事件,并且其中部分生物成为寒武演化生物群的先驱。该文将这一辐射演化事件称为管状动物的"大辐射",它开启了显生宙生命演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