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智慧产业越来越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文章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分析智慧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体关注时代发展趋势、中央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撑和经济发展基础等机遇,分析智慧产业发展面临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升级和产业体系优化等挑战,最后提出智慧产业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城市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此促进城市智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智慧化已成为时代主题。"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将推进信息消费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引擎。目前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并以智慧城市为载体推动信息消费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厦门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厦门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缔造美丽厦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展开之时,为总结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成功经验,引导和传播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智慧城市评估随之应运而生.但这些评估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评估与城市环境、与大众的感受有何关系?目前评估指标体系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城市之间比谁更“智慧”不科学 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中,广州以“智慧树”的比喻,十分形象地将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包含其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州‘智慧城市’重点是构建一个‘智慧城市’的树型框架,可简单地归纳为:根一基础、干-技术、枝-产业、叶-应用、果-生活.一棵树,它要成长就需要土地、水和阳光、空气等来养育,而不同的土地、水和阳光、空气等环境将决定其所养育的树种的不同,如在东北是松树、西北是杨树、华南是榕树、江南是柳树等等.我们不可能说松树比杨树好、榕树比柳树差,因为这些树种能生长在这些地区,是由于它们已适应了该地区的环境.我们无法脱离环境来对不同种类的树种进行对比、分出好坏,诚如谚语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相似文献   

4.
陈静俊 《科技信息》2012,(1):477-477
去年以来,国内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设想,把它作为“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的模式。宁波是目前国内建设“智慧城市”理念最成熟、计划最系统、步伐最坚实的城市。文章把“智慧城市”定位为城市发展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分析宁波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实现改善民生、优化公共管理和促进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关于智慧城市的话题不断,如智慧医疗、智慧产业、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成为产业或服务链的关注点?那么如何构建智慧城市则成为关键,笔者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要敢于突破。  相似文献   

6.
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城市必将进入"智慧生长"的新阶段。城市的好坏和未来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现在与将来、梦想与下一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运动成为全球广为关注的一道奇观,而在城市化运动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遇到很多问题、困惑与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宏大愿景,目前,上海、宁波、无锡、深圳、武汉、佛山等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也渐次推出。2011年,智慧城市将持续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热点,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已蔚然成风、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构建“智慧城市”成为眼下城市发展的主流。从城市生活中“智慧经济”“智慧人群”“智慧管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的发展入手,探讨了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新契机及其新的服务模式,对图书馆员进行了重新定位,证明了图书馆在智慧城市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3年,我国建立了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验证,这是建立智慧城市试点的初衷。文章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架构、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尤其是应用模式的创新.尽管“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工程庞大复杂,但最终呈现在市民面前的,就是一系列简单、实用的智慧化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求是引导,应用来自于需求,必须聚焦需求,并以应用的开发拉动产业发展.需求的满足就是应用成功的明证,如果群众需求得到满足、百姓体验好,就说明这个试点做得好.因此,要以“百姓为中心、需求为导向”进行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建设.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微观层面上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在宏观概念上更是未来区域协调高效合作的核心驱动力。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体现出由点到面、连片发展的态势,智慧区域建设是必然趋势。对国外智慧区域分析表明智慧区域建设的经验是:重视信息通信技术、注重创新、高效合作、人才培养等。建议国内智慧区域建设重视区域的范围多维化、合作效率高效化、教育与创新积极化、市民参与的多元化等。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战略是近30年来欧美和亚洲先行国家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一般认为,城市的发展历经传统城市、数字城市,最终将会进入到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演进的高级阶段,这一理念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成为当前推动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已有累计超过200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国家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已开始展开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建设》2014,(8):10-13
为了学习和借鉴新加坡智慧城市及信息化领域的先进经验、商业模式与成果,探讨智慧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挑战及应对策略,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管理与发展,我们于2014年6月24日-27日组织了“新加坡智慧城市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3.
涂平  陈磊 《科技智囊》2013,(8):64-69
"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则首次提出了"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着"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14.
从“智慧岛”到“智慧国”,新加坡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目前,其正积极地将本国智慧城市建设向外拓展,与中国深圳开展跨区域合作,并签订了多个合作备忘录。  相似文献   

15.
2010年,IBM将“智慧的城市”的美好愿景带到了中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智能、便捷、高效的现代城市画卷。受此“诱惑”,中国掀起了一场城市革命,“智慧城市”成为各城市角逐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3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  相似文献   

16.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城市形态,它基于全国网络化,高度智能化,应用普及化及产业高端化,本文围绕着智慧城市的涵义及特征全面论述了智慧城市的智慧服务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婧 《海峡科学》2022,(2):95-96,105
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信息化建设先行省份,福建省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率先建设并推进智慧城市.该文针对福建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重复盲目建设,重投资建设、轻运营维护,信息孤岛、条块分割严重,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提出要理顺"五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TD-LTE产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移动正在加快部署试验网络建设,杭州已成为全国第一个移动4G体验城市.随着4G的启用,智能手机上网速度将更快,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将更为丰富,为推动城市的智慧发展创造了条件,引领我们进入移动"云生活"时代.  相似文献   

19.
李玥 《信息化建设》2013,(12):40-41
随着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现代化城市发展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广泛覆盖于电子化政府、智慧交通运输、智慧绿色建筑、智慧医疗服务、智慧电子商务交易等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台湾地区台北市与山东省青岛市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机构设置、职权范围、运作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相近之处,但台北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早已“开花结果”,曾被国际性组织评选为全球智慧城市.因此,对于还在智慧城市建设道路上摸索的青岛而言,研究分析台北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取经台北“智慧”,必然会对智慧青岛建设带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对2010年以来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智慧城市相关文献,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了国内智慧城市研究的知识图谱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智慧城市研究快速发展,研究主题和视角多元,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研究热点主要是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大数据等。研究关注智慧城市的演进、规划以及智慧治理等方面,研究前沿聚焦于城市治理、智慧社会、人工智能等主题。智慧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着城市智慧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