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略谈藏族苯教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教是藏族本土宗教,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尽管佛教在青藏高原的传入给苯教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还是凭借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研究苯教文化对藏族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民风民俗的研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文章对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及特征、拥仲苯教的形成及教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藏族原始苯教属自然宗教类“,万物有灵”及“以人为中心”思想是原始苯教的两大特点;拥仲苯教是由顿巴辛绕在藏族原始苯教的思想基础上,对其祭祀内容、祭祀方式、祭品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并加以理论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才让太教授长期从事苯教文化研究,在国际藏学界有一定的影响。文章以苯教历史为主线,着重探讨了苯教文化的渊源、内涵、特性及其发展过程,并对苯教古文献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作了评析。认为,苯教是藏族本土宗教,分世续苯和雍仲苯,经历了前、中、后弘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对藏族文化以及周边民族文化影响甚大,对研究和还原藏族远古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司巴苯教是原始苯教。司巴苯教与民间信仰融为一体,具有某些民间宗教的特色。司巴苯教作为群众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藏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容,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起着直接作用。研究司巴苯教实际上是在追寻藏族文化的根底,探讨苯教在藏族民间社会中的发展和影响,对于研究藏族宗教、民俗、文化都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苯教及其自然崇拜在甘南白龙江流域的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苯教是藏族社会固有的宗教,是藏族先民原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在藏族社会尚未出现私有制及阶级社会的阶段,它始终是藏族先民的精神支柱。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从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到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规模的阶级社会宗教的两个发展阶段。甘南藏区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始终是藏族先民诸羌(也有氐)的农牧地。在这里农牧的古代诸羌  相似文献   

5.
浅析苯教文化在《格萨尔》中的遗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藏族早期的苯教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相融后产生了后期苯教文化,苯、佛相融过程中的两种宗教文化冲突后形成了藏传佛教文化。这两种宗教文化都在《格萨尔》中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着重对苯教文化在《格萨尔》中的遗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文史籍与金石铭刻、敦煌文书、藏文古籍一样,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古代历史、远古宗教、民族关系等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准确掌握汉藏史籍中吐蕃历代赞普的名号及其由来,在藏族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史料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对古代汉文史籍中吐蕃历代赞普名号的由来及其变化进行了比较准确的考证,同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吐蕃塔形墓考古材料的分类研究,把各类吐蕃塔形墓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不同的阶段。文化形态上,早期塔形墓是由原始苯教的丧葬文化发展而来;晚期则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文化与原始苯教文化对新时期藏族女性作家汉语创作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对新时期藏族女作家汉语书写进行概述,然后重点分析宗教文化与女作家创作的关系。一是在神佛文化的影响下,新时期藏族女作家书写雪域高原时呈现出神幻色彩;二是在宗教"禁欲"理念主导下,女作家节制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9.
川北苟象寺垛顺节系雍仲苯教极具特色且历史悠久的宗教节日。苯教祭祀者在垛顺节中通过垛术仪轨护佑寺院与村庄,其中“替罪者”的宗教因素在其他宗教中亦有体现。垛顺节中的俗人军舞为其独有,揭示了苯教文化对藏族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神山崇拜作为远古藏族祖先的信仰方式,经历了从原生型苯教到雍仲苯教再到藏传佛教的发展阶段。其间,佛教和苯教都采纳了神山崇拜这一信仰方式。由此,神山崇拜从、“自然宗教”过渡到了“伦理宗教”曲形态。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相应地衍生出了一套独特的祭祀方式,这种祭祀方式逐渐地向民间扩展并不断规范化,又使它超出了宗教信仰的范围,具有了民俗文化的性质、特色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神祗繁多、神话丰富是藏族苯教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苯教文化渐使整个藏族文化趋于神秘性的重要原因,也是苯教文化影响整个藏族文化内在价值的要素。文章主要从历史学和宗教学的角度透视藏族苯教神祗体系,把苯教神灵分为原始苯教神灵、雍仲苯教神灵和源自佛教的苯教神灵三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苯教是西藏固有的一种原始巫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发源于古象雄文明,其距今已有一万八千多年的历史。其包涵了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绘画、因明、哲学、宗教等各方面内容,对西藏及周边地区的民族文化产生了举足轻重的熏陶。通过长久的信仰笃行,使它时至今天仍然对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刻地感染着。  相似文献   

13.
《奈巴教法史——古谭花鬘》作为元代藏族史学名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章从作者的境域观、治史目的、治史态度、史料来源、叙述方式等方面,认为该史书对聂赤赞普的来源问题、吐蕃赞普世系算法、赤松德赞时期的“七试人”、拉钦·贡巴饶赛、“卫藏十人”或“卫藏六人”和下路弘传的主要传承问题等若干史事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元代藏族教法史.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的田野调查为依据,结合历史材料全面展现藏区天葬的起源及演变过程,指出今日藏区的天葬与原始野葬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在遗体处理的手法方面更多地继承了苯教的仪轨,但在精神层面更多显示出了佛教所倡导的轮回观。因此,单纯用“苯教教义说”或“佛教教义说”来解释天葬的起源均是片面的。天葬的起源其实是佛苯在高海拔的特殊环境之下互动的结果,提出“佛‘含括’苯的佛苯互动说”,对天葬起源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西藏大学学报》2014,(1):191-192
论青藏高原天葬的起源与演变轨迹——基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的田野调查 文章以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的田野调查为依据,结合历史材料全面展现藏区天葬的起源及演变过程,指出今日藏区的天葬与原始野葬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在遗体处理的手法方面更多地继承了苯教的仪轨,但在精神层面更多显示出了佛教所倡导的轮回观。因此,单纯用“苯教教义说”或“佛教教义说”来解释天葬的起源均是片面的。天葬的起源其实是佛苯在高海拔的特殊环境之下互动的结果,提出“佛‘含括’苯的佛苯互动说”,对天葬起源进行了新的解释。(叶远飘,《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相似文献   

16.
《米拉日巴传》中的经济社会与宗教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拉日巴传》记叙了藏传佛教噶举派11世纪时期尊米拉日巴的生平。传记的目的在于显示米拉日巴解脱和成佛的道路。但同时以学的方式记录了11、12世纪藏族民间经济和宗教生活的大量资料。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佛教逐渐确立了自己在藏族社会中的崇高地位。传汜描述了这一时期世俗和神圣两个层面的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社会对宗教社会的影响和选择,是佛教取代苯教。最终扎根于藏族社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山神信仰是藏区原始信仰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藏族其他原始信仰一起构成了藏民心中完整而神秘的神话世界.山神是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大量出现的一个特定形象,其来历有自然的神化、神的自然化、自然与神的二重构三个方面.山神信仰源于原始自然崇拜,在苯教中得以“合理化”与系统化,在佛教中被全盘吸收与改造,使山神信仰在藏民的幻想世界中得以延伸和深化.在民间故事中,山神是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复体,并形成独特的“山-人-神”的藏族民间叙事的三维格局.  相似文献   

18.
温丽云 《科技信息》2011,(9):114-114
巴郎鼓舞流行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的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个乡,是一种融说、唱、跳为一体的藏族民间古老的歌舞形式。当地藏族称巴郎鼓舞为"沙目",是吐蕃古老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具有既祭祀又娱乐的双重内涵。巴郎鼓舞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探寻巴郎鼓舞对传承藏族民间艺术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苯教卜者是吐蕃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吐蕃统治阶层和底层民间社会。他们不仅在吐蕃政权事务决策中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在民间扮演着"知者"的角色,为庶民排忧解难,引领庶民的生产生活,对吐蕃社会影响甚大。然而以往学界对其关注较少,始终处于吐蕃史研究的边缘。文章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民族学资料及考古资料四重证据,以期呈现吐蕃苯教卜者群体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中印文献都有道教于公元三四世纪传入鳊的记载或神话。佛教传入汉地后,和道教相互相互交融。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国后,传授融会了道教各种内容的密术。这民术为鳊纯官所摄取。公元8世纪印度密教传入吐蕃,首都内容随之而入,同入藏传佛教。笃本、洽本与羌族的原始宗教密不可分,与首都之间先天性存在着大量相似之阼,因此吐蕃上下对融有道教内容的鳊密教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藏传佛教的政教合一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