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害广州市郊龙洞一带松树林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经常感染病毒病。我们曾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种病毒的形态,确定为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这种病毒感染马尾松毛虫幼虫的中肠细胞,感染部位为细胞质。病毒粒子包容于多角体内,(图1)每个感染细胞有大量的多角体。多角体近园球形或椭园,大小相差颇大,直径0.40至3.50微米。多角体可被0.03M 的炭酸钠水溶液所溶解,溶解后释放出大量的病毒粒子(图2)。病毒粒子由一个电子浓密的核心及周围较透明的薄层外壳所构成。多数病毒粒子呈多边形,直径30至50毫微米(图3)。每病毒粒子常由一层较大的透明层所环绕。  相似文献   

2.
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MNPV)和芹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faMNPV)感染甜菜夜蛾(Laphgma exigua)血细胞系Le-H-HNPU_7,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证实,该细胞系对这两种NPV都很敏感,病毒在细胞中的发生呈现出典型的NPV病理发展过程。电镜下可以见到受染细胞核中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其病毒形态大小分别是:AcMNPV病毒粒子为27.8±1.83×214.4±33.5nm,多角体为1.82±0.35μ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60.7A;SfaMNPV病毒粒子为38.1±2.09×306±14.5nm,多角体为1.45+0.1μ,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70A。  相似文献   

3.
1981年从罹病的西昌杂毛虫(Cyclophragma xichangensis)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包涵体病毒。多角体直径为1.895±0.805μm,病毒束直径为146±37nm。病毒束内有1~10个核衣壳。包埋在多角体内带囊膜的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74±10×275±25nm,经弱减处理而游离的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56.3±3.7×465±34.5nm。游离病毒粒子仅及包埋在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中病毒粒子的71%,据此认为,观测多角体超薄切片中病毒粒子比观测游离病毒粒子更接近其真实形态大小。西昌杂毛虫多角体病毒,为我国首次发现,国外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病征、组织病理和病原物的研究。本病发生于各龄幼虫,是一种幼虫期病毒病。其主要病征是:食欲减退,取食量下降;生长缓慢,发育延长而且不整齐;行动迟钝,在粪便和呕吐物中出现大量病毒多角体。最后,幼虫逐渐死亡,部分勉强完成发育,但体形小,体重轻,寿命短,不能产生正常后代。病毒主要侵染消化道的中肠部分,在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增殖,形成大量多角体,随着病情的发展散落在肠腔内。多角体呈各种形状,有强烈的折光性,平均直径为1.93μ。多角体无外膜,病毒粒子大致等距离而单个地封闭在多角体蛋白质基质中。病毒粒子为廿面体,呈六角形和近圆形两种形态,直径大小平均为60±5.385mμ。粒子的外壳有若干管状结构呈放射形伸出。粒子的这些形态结构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Hosaka 与Aizawa 氏的结构模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对一株感染力较强的茶毒蛾(Cifuna sp.)核多角体病毒(NPV),曾作过组织切片的观察,本文又进一步作电镜扫描及超薄切片的研究,发现它为大小不整齐而中小形居多的各种形状的多角体,其中病毒粒子为单粒包埋型,多角体外包有厚约17.3nm 的膜。多角体蛋白晶格,明显表现为线型及点型,夹角相交为60°和120°,相邻两晶格中心距约72.8(?)。在多角体切面中可见病毒粒子最多达79粒,最少只2—3粒,均为杆状,有的微弯,而两端钝园,大小约为336.7×79.62nm.由多角体溶解释放出来的病毒粒子,较多角体切面中的稍细长,约379.2×45.5nm.病毒粒子的切面,其DNA 核心为288.2×36.4nm,包有厚约91(?)的外膜及厚约79.8(?)的内膜,两膜之间的空隙为45.5(?)。本文还讨论了多角体膜及蛋白分子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对中国绿刺蛾质型多角体病毒(Ps CPV)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该病毒的包含体呈六角形、四方形或不规则形,有强烈的折光性,大小为0.4~2.8微米。病毒粒子近球形,表面具管状突起,大小为48.2~55.3毫微米。这种病毒对中国绿刺蛾3~4龄幼虫的LC_(so)为1.21×10~5多角体/毫升,具有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974年由江苏省海安县采集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病征和病原物的研究。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能感染各龄幼虫,为典型的幼虫期病毒病。病毒在幼虫组织的细胞核内增殖,并形成多角体。侵染的组织有脂肪体、体壁上皮、气管上皮、血细胞、马氏管、中肠上皮等。神经、肌肉和丝腺没有看到病变。多角体为近于球形或卵形的多面体,直径大小为1222±240mμ。病毒粒子杆状,由外膜和髓核构成,长度范围为164~285mμ,宽度范围为28.4~60.7mμ。它以单个或成束(一般每束含2~6个)的形式同时封闭在多角体内,排列是不规则的。这种封闭方式和国外报道的美国棉铃虫Heliothis zea(Boddie)以及非洲等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显然不同,后两种的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都是单个地封闭的。根据统一的病毒分类系统,这种病毒应属于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在室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的棉铃虫的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某些特点。患病幼虫受感染的组织主要限于中肠上皮细胞,而对核多角病毒最敏感的脂肪细胞、表皮细胞等不被感染,但明显萎缩.多角体大小为1.88±0.5μ,大都为正六角形多面体.病毒粒子近园形,直径66.7±7.3nm,随机包埋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9.
用中国棉铃虫多粒包埋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小菜蛾的BCIRL—PX_2—HNU_3、美国棉铃虫的IMC—HZ—1和IMC—HZ—3三个细胞系。试验结果表明,这三个细胞系对VHA—273都敏感。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理变化,以及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体、具有套膜的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不含病毒粒子的空多角体.此外,还可见到一些多角体上有一种特殊的唇形结构,它可能是多角体内的特定部位存在空隙或折叠所致。本文还就病毒的形态发生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前言茶毛虫病毒在国外已有记载,国内在贵州、福建等省也有发现,但都为核型多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其病毒粒子一般都为杆状。 1978年5月,我们在湖北省蒲圻县城关鎭五七茶场发现了茶毛虫一种新病毒,死虫表现为典型的核多角体病毒病的病症,经光学显微镜观察,敏感性组织的核内有多角体,但在电镜下初步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为圆形而不是杆状。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发生在核内的新品系。暂命名为“EP-CPV-N”,即茶毛虫质多角体病毒的核品系。  相似文献   

11.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encoma Salicis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LsNPV)是一种多粒包理型的杆状病毒。在扫描电镜下呈不规则多面体,病毒多角体大小不一致,平均直径为1.2μm。病毒粒子长为215nm直径30~50nm。LsNPV的基因组是一个环状双链DNA。限制性内切酶BglI,SalI分别把病毒DNA酶解为26和24个限制性片段,由片段总和法计算,基因组大小为86.3kb。  相似文献   

12.
杆状病毒SpltMNPV病毒粒子中存在泛素复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分析,发现在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 MNPV)感染的Sl-zsu-1细胞的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的泛素或泛素复合物.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在SpltMNPV多角体源病毒粒子与芽生型病毒粒子中均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3~65×103的泛素复合物.推测SpltMNPV在出芽或组装的过程中由感染细胞的胞质中获得泛素复合物.  相似文献   

13.
从豆田采到自然罹病死亡的银纹夜蛾幼虫,经分离鉴定其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感病幼虫体色由淡绿变为黄绿以至黄白色,体节肿大,倒垂死亡,体壁脆软,常液化流出淡褐色脓液,无嗅味。切片观察幼虫受害组织,主要是表皮细胞、血细胞、脂肪体,气管基质及中肠上皮细胞,此处丝腺、肌肉细胞也被侵染。病变主题表现为细胞核膨大,核内充满大量多角体。电镜观察多角体呈正三边形,直径1.34u,病毒粒子杆状,大小346×57.8nm呈单粒包埋。根据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系统,此病毒属于杆状毒科(B 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或核型多角体病毒A亚组,定名为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对后黄卷叶蛾质型多角体病毒(Hm cpv)进行了形态、超微结构,核酸性质,组织病理及毒力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该病毒的包含体呈六角形或园球形,大小为0.42~2.25μm。病毒粒子为正廾面体,表面具管状突起,大小为42~62nm。Hmcpv对后黄卷叶蛾5龄幼虫的LC_(50)为3.5×10~5PIB/ml,1×10~6PIB/ml的LT_(50)为10.4天。  相似文献   

15.
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自然罹病死亡的盗毒蛾幼虫中分离到一株昆虫病原物,经鉴定,该病原物为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sNPV),该病毒包涵体多数呈三角形、四边形,部分呈多角形,其大小为1000~2000nm;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单粒包埋型(SEV),其大小为(250~350)nm×(40~60)nm.通过感染试验测定了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毒力,结果显示其LC50为3.34×104PIB/mL;以3×106PIB/mL和3×105PIB/mL两种浓度感染盗毒蛾幼虫,测得LT50分别为5.78d和6.24d.  相似文献   

16.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的记录有十余种,有些已开始应用于生物防治。棉铃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上海、湖北和北京均有报导,这种病毒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带病期很长,可达40—50天。在后期,病虫不食不动,但能维持1—2周不死,并由肛门不断排出多角体。关于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幼虫体內的形态发生问题,前人曾作了许多研究,小林(1971)综合组织化学、放射自显影以及电镜观察等方面的研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增殖和多角体的形成过程,作了一个模式说明。除此之外,还用普累克丽斑蝶(Danaus plexippus)、松尺蠖(Bupalus piniarius)、松带蛾(Thaumetopoea pityocampa)、盐泽伊蚊(Aedes cantatator)等进行了研究,还有人研究过Chrysodeixis eriosoma和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的质型多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在宿主细胞内的发生过程.病毒核衣壳进入敏感组织之后,首先见于核膨大,核内出现病毒发生基质,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内或周围出现核衣壳.在核衣壳形成之后,从周围已形成的线状物质中获得套膜,然后具套膜的病毒粒子上出现蛋白质堆积并联合产生发育中多角体.随着病毒粒子不断嵌入,发育中多角体逐断成熟,成熟多角体中的病毒粒子多数以两个成束,部分是单粒包埋,并随机分散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18.
运用超速离心和Sepharose 2B或6B柱层析技术,纯化了中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NPV)VHA273毒株的多角体、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并将其作为抗原免疫家免,在0.65%和1%的琼脂糖凝胶中进行了免疫双向扩散与免疫电泳。试验表明,VHA273毒株的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虽然各自与其同源抗血清产生沉淀反应,但此二者之间并无血清学关系,试验还表明,VHA273毒株(mNPV)感染中国棉铃虫后产生了大量mNPV与少量sNPV,其多粒包埋与单粒包埋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分别具有相同的抗原特性。由此初步认定,VHA273原毒种繁衍的mNPV与sNPV,在血清学性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用细胞临界生长密度法对棉铃虫蛹卵巢细胞系SFE—HA—8212进行克隆化,获得8株克隆细胞系.各株克隆细胞系各自的形态较为均一,但相互间在形态、生长特性、对病毒受纳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其中一株CS细胞对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的受纳性明显高于SFE—HA—8212细胞,形成多角体的细胞比率、多角体的产量、游离病毒粒子的产量及多角体蛋白的产量均有提高,是研究和应用HaSNPV的有效系统.  相似文献   

20.
1980年5月,在湖北成宁浮山茶厂采到的一种茶毒蛾病虫,经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多角体均在细胞核内,确定其为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它所感染的组织,除脂肪体,体壁及气管基质外,尚有肌衣,神经索(节)膜,围心细胞,血细胞,及少数中肠细胞等。多角体大都为六边形或近园形.也有少量三角形和四边形:大小自0.8~3.7μ,非但多角体的数量多,而且被感染的组织细胞也较广泛。现正进一步做毒力试验及超微结构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