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蒙古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影响内蒙古耕地资源安全的因素,并选取相关评价指标,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结果表明,内蒙古耕地资源总体上安全,只有包头市处于耕地资源不安全状态,同时发现,内蒙古耕地资源安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物元分析法的武汉市土地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地资源安全概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组合赋权法构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应用物元分析法对武汉市土地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首先选择土地质量、社会经济等指标因子构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建立经典域和节域矩阵;最后计算指标的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获得评价结果.结果表明,2002年至2009年间,武汉市土地资源安全整体上处于转化上升阶段,安全状况有较高提升,但经济密度、耕地压力指数、农药和化肥使用强度及路网密度始终是武汉市土地安全水平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PSR框架的甘肃省环县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退化区甘肃环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20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划分安全等级,对2005-2016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变化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耕地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适用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②2005-2016年期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渐提高,生态功能有所改善,耕地生态安全经历了"恶化-敏感-安全"的演变过程.③单项指标的变化表明环县2005-2016年间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年降水量以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变化明显,是影响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今后在加强对耕地数量保护的同时,应采取休耕等耕地休养方式加强耕地质量和耕地生态建设与维护,致力于耕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促进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本研究立足于耕地资源安全的内涵,探索了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首先构建了包括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和制度安全四个方面17个评价指标,对重庆市2001-2007年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进行了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对重庆市2001-2007年七年的耕地资源安全警度进行了划分。研究发现,重庆市的耕地资源安全总体良好,2005年为无警;2001、2004、2007年为轻警,基本安全;2002、2003、2006年为中警。研究结果为区域进一步进行耕地资源保护、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云兰 《广西科学》2023,30(5):961-971
开展长时间序列的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安全评价、安全影响因素和安全预警研究,可为系统安全调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核算2000-2021年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资源利用效率指数、生态盈亏、生态压力指数评价系统安全状况,利用偏最小二乘(PLS)模型分析系统安全的影响因素,基于灰色GM(1,1)模型开展系统安全预警,并将预警结果与云南、贵州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0-2021年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人均生态足迹增长90.30%,其中林地增长最快,耕地占比最大;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0.67%;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提高72.97%,但2011年以来增幅较小;系统生态赤字从-0.395 hm2/人不断加剧到-1.292 hm2/人,生态压力指数从1.66升高到3.18,系统从中度不安全状态逐渐转变为重度不安全状态,并开始进入极度不安全状态;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垦指数对系统安全具有正向影响;2022-2033年系统安全由重警转为巨警,警情等级高于贵州和云南。因此,要提高耕地保护力度,促进农业转型...  相似文献   

6.
以耕地资源安全的涵义为基础,组建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三个层面十七个指标来构成河池市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其各指标权重由层次分析法确认,得出从2005年至2010年河池市的耕地资源是处于相对安全和安全状态的,且其耕地资源安全综合指数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的,但耕地质量指数以及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没有实现和耕地质量指数的同步上升,将不利于河池市耕地资源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耕地生态风险评价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05-2014年广州市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形成的生态风险因子;从自然压力生态风险、经济压力生态风险、社会环境压力生态风险3方面,共选取22个指标来构建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对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结果表明:①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形成的生态风险因子包括: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增长、土壤污染和耕地非农化,其中人口数量与耕地数量是直接呈负相关关系,人口因素对耕地变化量的影响最显著;②在2005-2014年10 a间,广州市耕地自然压力生态风险和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社会环境压力生态风险呈波动上升趋势,耕地的社会环境压力生态风险自2005-2014年增大了3倍,近3 a依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生态安全。在阐述耕地资源安全概念、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咸宁市耕地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耕地是安徽省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由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限的后备资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肥力不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了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低的生态占用表明该省人口数量已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粮食的安全保障依赖于耕地的高强度利用、化肥的大量施用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执法,合理规划用地,以科学技术来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中高维指标权重赋值难,及由此导致的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问题,以齐齐哈尔市为例,通过引入蒙特卡洛模拟,采用三角分布模型对蒙特卡洛模拟中权重值域不合理问题进行了改进,构建了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Python语言编程实现了模拟计算过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1)近15年齐齐哈尔市耕地生态安全值从0.333增长至0.641,呈现"缓和下降—快速增长—平稳上升"的阶段性发展特点,耕地生态安全状态呈逐渐改善趋势;(2)依据各区县耕地生态安全值时空变化特征可以将齐齐哈尔市划分为耕地生态安全良好区、缓和区与风险区三类,其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特征;(3)改进的蒙特卡洛模拟优化了权重值域分布,可以量化因权重差异导致的最终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评价结果更客观、可靠.运用改进的蒙特卡洛模拟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齐齐哈尔市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对齐齐哈尔市耕地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地兼顾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鉴于对受损或处于人为干扰下的流域进行恢复与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一般性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模型进行适当改进, 并将改进模型应用到流域尺度的研究中。基于改进模型提出包含5类指标的流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涵盖了生态安全灾变的整体情况。揭示了流域潜在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对流域生态安全造成“压力”, 引起流域生态、资源环境的“状态”改变, 进而“影响”人类活动, 最终促使一系列“响应”措施产生的完整因果链, 从而为流域生态安全灾变的分析提供了完整的研究思路。以金沙江流域为例, 在生态安全诊断的基础上, 纳入流域社会经济活动因素, 建立起一套评价金沙江流域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 涵盖了包括人均GDP及其年增长率、水土流失面积比例、森林覆盖率等在内的59个指标, 验证了改进后的DPSIR模型在流域尺度生态安全评价中的适用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方面构建南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分析2009-2013年南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总体而言,2009-2013年南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逐年恶化趋势,由临界安全等级降为不安全等级;就子系统而言,压力子系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虽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但仍处于非常不安全等级,状态和响应子系统都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由不安全等级降为非常不安全等级;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子系统为响应子系统,其中城市化率、单位播种耕地粮食产量、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水土协调度、第三产业比重、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等为主要因素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甘肃省各地区资源保障能力、生态承载能力和生态安全水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运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综合评价模型对86个县级行政区生态安全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0. 416 2,处于临界安全、预警状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东部低于中部,中东部低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低于汉族地区的特征。在各子系统中,社会压力占压力子系统主导地位,人口密度平均贡献率最大;生态安全屏障指数占状态子系统的第一主要地位;响应子系统中,经济响应平均贡献率文化响应环境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有变化,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需要进行生态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14.
以1990—2018年玉溪市社会、经济和环境数据以及“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熵值法对抚仙湖流域1990—2018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合1990—2018年抚仙湖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流域内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对改善流域内土地生态安全的质量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结果表明:1)抚仙湖流域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等指标在内的系统状态层是影响系统评价的重要因素,权重最高为0.552 3;2)1990—2018年抚仙湖流域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呈现为较小幅度的波动后持续增长,在2018年生态状况达到最好,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790 7;3)2010—2015年是抚仙湖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变化最大、生态安全等级跨度最大的时期,由较不安全等级过渡到临界安全等级再到较安全等级;4)城镇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农耕生产活动是影响流域生态安全处于较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压力,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则是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耕地在土地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耕地生产力的高低受自然、经济各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但以社会条件对耕地的影响最大。而作为农作物的生产基地的耕地,它的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作物的生境条件状况和作物生长量。因此,加快山区农田基本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高耕地的生产力,是充分利用现有耕地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改进SPA的乐山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对农田生态复合系统的全面诊断,也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SPA法分别对乐山市及各区县2007,2009,2012年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对其变化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乐山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逐渐演变为"较安全",区域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现象;2)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生态环境的优劣、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南北耕地生态安全差异的主要因素;3)改进的SPA法能够揭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异程度,提取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矿产与粮食复合主产区进行了概念界定。发现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的12个也是煤炭主要生产省;将煤炭资源分布图与耕地资源分布图叠加,发现仅含煤区与耕地分布复合区域面积就占我国耕地总量的40%以上,其中煤炭保有资源与耕地复合面积超过了耕地总面积的10%,矿-粮复合区面积广,责任大,影响深远。深入分析了这一特殊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环境污染加剧、耕地遭到破坏、粮食产量和质量下降、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减缓等,并从认识层面、意识层面、保障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目的在于引起对这一承担重要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矿产资源供给的特殊区域给予关注,以期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粮食生产、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促进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邱士可  杜军  马玉凤  王超 《河南科学》2019,37(9):1496-1502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并与社会、经济等相关部门数据深度融合,从资源禀赋、资源空间分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三个方面对农业地表自然资源进行测度,分别在地形地势、土壤分布、水文条件、农业气候资源、自然地块分布、土地资源分布、耕地压力、承载力8个方面选取16个因子作为地表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并确定每一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指数栅格加权计算方法,综合评价出区域农业资源分布特征与利用程度,明确农业地表自然资源的优劣势及开发潜力.评估结果表明,河南省黄淮平原地表自然资源综合评价良优等级占区域总面积的83.19%,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差异明显、中部交错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从农户行为、政策调控和农业环境质量变化的内在机理出发,创建基于农户行为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PSER)"逻辑框架模型:一方面家庭状况、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都会对农户产生压力,导致农户生产行为目标和农户行为状态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农户生产行为影响农业生态资源数量或质量状况,并可能导致农业环境质量的退化.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或者相应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积极引导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从而达到农业环境质量的良性循环和提高.基于农户行为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PSER)"逻辑框架模型为农户尺度的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此框架下构建了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为从农户尺度上进行农业环境管理政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包括资源环境因子集、生态环境压力因子集、社会-经济因子集3方面在内的重庆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提出了重庆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得出重庆综合生态安全系数为0.578 3,其资源环境安全系数较低为0.436 7,而生态环境(0.624 6)和社会-经济(0.682 7)安全状况较好,这为建立较完整的重庆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