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被看作是一种作用于钙、磷代谢的激素前体,它与阳光有密切关系。维生素D在人类中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血清钙和磷的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维持神经肌肉功能正常和骨骼的健全,它是生命必需的营养素和钙代谢的最重要生物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vitamin D)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彻底解决了少儿的佝偻病(rickets)和成年人的软骨症(osteomalacia)。对其结构解析发现,它属于脂溶性甾醇化合物。研究显示,维生素D不仅能调节机体内钙磷代谢的平衡,影响骨骼生长,而且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及细胞增殖分化。由于维生素D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因此它的缺乏与多种人类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有关。在维生素D经典功能的基础上集中讨论了维生素D的新功能,尤其是在甲状旁腺激素合成、糖尿病以及癌症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是一类调节生物代谢活动的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基因调控问题研究的进展,发现许多生理活性物质,诸如激素、神经递质、某些小分子的核苷酸类物质,乃至抗原、干扰素诱生剂和干扰素本身等等,它们的生理作用都与基因调控有关。这方面笔者已发表过一系列的综述。维生素与基因活动的关系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目前这方面仅有些关于个别维生素的零散报导,迄今国内外均尚未见到有综述性文章。有鉴于此,笔者将一些散在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并对不同维生素调节基  相似文献   

4.
一项新的研究提出,有许多处于生育年龄段的妇女,特别是非洲血统的妇女,虽然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了足够多的维生素D,但体内的维生素D仍然不足。成人缺乏维生素D很难被觉察出来,但如果孕妇体内缺乏维生素D,她生下的孩子就会存在严重的健康隐患。  相似文献   

5.
李宇宁  宁玲 《甘肃科技》1999,15(6):49-51
维生素D(VD)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内源性及外源性的VD经血液循环至肝,在肝细胞微粒体内25-羟化酶作用下形成25-羟骨化醇[25(OH)D],再经血转运至肾,在肾1α-羟化酶作用下,最终形成1,25-二羟骨化醇[1,25(OH)2D],成为具有最大生物活性的VD代谢产物,VD作为一种内分泌激素,有着广泛的生物效应,主要参与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25(OH)D是VD在体内的主要循环形式,它反映体内VD的代谢状态,一般儿童正常值为25(OH)D15~35ng/ml,1,25(OH)2D30~60p…  相似文献   

6.
甲状旁腺激素(简称PTH)、降钙素(calcitonin)与维生素D是调节人体钙代谢的三大激素。PTH在调节与维持血清钙离子的正常浓度方面尤为重要。它是通过作用于骨、肾和肠等靶器官来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骨组织作为钙的仓库,全身99%的钙贮藏于骨内,任何原因造成的骨代谢的失调势必影响骨钙的变化,进而影响骨结构形态和生长发育。本文通过分析骨改变的某些特点,以间接反应与认识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程度及类型。  相似文献   

7.
作用:维生素D,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化学名称为“胆钙化醇”,一类脂溶性维生素,属类固醇化合物。不溶于水,无色针状结晶体,不怕光,不怕高温。它能帮助钙的吸收,可强化骨骼、牙齿,防治佝偻病以及帮助维生素A的吸收等。维生素D不仅是一种维生素,它还是一种荷尔蒙。荷尔蒙可以大致定义为器官(在这里指皮肤)在人体中所产生的任何形式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对某一种或几种特定器官或细胞的活动产生经常性的影响,作  相似文献   

8.
《科学世界》2012,(2):13
维生素D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食物来源,比如鱼肝油、三文鱼、金枪鱼以及蛋黄等;二是通过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在皮肤上而合成。以前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矿物元素在骨骼中的存储过程相关,但它对癌症有什么影响,还不太清楚。因为,有研究认为维生素D会加速与某些癌细胞分裂有关的过程,也有研究认为维生素D对癌症的影响可能因部位不同而不同。它可能会加速某些癌细胞的增殖,可能抑制另一些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刘爱萍 《甘肃科技》2007,23(9):209-209,149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全血中钙铅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86例3岁以下佝偻病患儿与80例健康婴幼儿全血中钙铅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轻、中度佝偻病小儿全血小铅含量较健康儿明显增高。且钙含量较健康儿明显降低.重度佝偻病儿全血钙铅含量均低于健康儿(P<0.01)。结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全血铅钙水平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科技》2009,8(13):14-14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最近,美国临床糖尿病权威杂志《糖尿病护理》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团队有关中国中老年人群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以及维生素D缺乏与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研究方面的最新发现。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D3”(vitamin D)是一类具有抗佝偻活性的维生素物质,属脂溶性维生素。它对人畜的健康、生长发育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缺少它会产生软骨病、佝偻病、骨质疏松和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病症.在家禽、牲畜的科学饲养方面,添加维生素D3的配合饲料对于提高肉、蛋的产量和质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维生素D对重度吸烟伴维生素D缺乏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收集60例重度吸烟且维生素D缺乏(血清25羟维生素D≤20ng/mL)的COPD稳定期男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 400mg,口服,bid×6月,均随访6个月。开始治疗前2组患者CAT问卷评分、FEV1/FVC(%)、FEV1(%)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FEV1(%)、FEV1/FVC(%)明显改善(均有P0.05),CAT问卷评分明显降低(P0.05),随访6个月实验组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重度吸烟伴维生素D缺乏COPD男性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D受体在成年人大脑皮质、海马、黑质、下丘脑等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这些区域也是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亨廷顿氏病的病原集中区域。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这几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都呈现缺乏状态,维生素D缺乏提高了神经退行性疾病易感性,且1,25(OH)2D具有抗氧化应激和神经保护等作用。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病因之一。概述了近年来维生素D缺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可以为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维生素D_3(vitamin D_3,VD_3)的代谢和作用机制、维生素D代谢酶和维生素D受体在雌性生殖系统中的分布、VD_3与雌性生育力、VD_3与雌性激素的关系,可以为推进VD_3影响雌性生殖的分子机制和临床治疗女性生殖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鸡卵蛋白、糊精、纤维素、淀粉等原料,以NaH2PO4为唯一磷源,通过调节日粮磷和维生素D3的水平设置8种精制饲料,研究了饲料中的P和维生素D3含量对尼罗罗非鱼生长以及磷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尼罗罗非鱼对P的最适需要的质量分数为7%,对维生素D3的最适需要量为104 IU/kg 左右;(2)尼罗罗非鱼对P的消化率随P和维生素D3含量的增加而升高;(3)饲料中的P和维生素D3含量对尼罗罗非鱼P收支产生显著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提出5条措施,以减少养殖过程中磷的排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变化,并探讨维生素D对SLE患者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SLEDAI评分大于8分,病情均处于活动期的SLE患者,30例年龄与性别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EPCs,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VEGFR-2~+EPCs在全血中的比例;通过计数再贴壁和构建侵袭小室检测EPCs黏附和迁移能力.结果:(1)体外培养过程中,活动期SLE患者EPCs数量(0.028±0.017)%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067±0.012)%,有统计学差异(P0.05);(2)活动期SLE患者EPCs迁移率(1.7±0.9)‰及黏附能力(19±7)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EPCs迁移率(3.1±1.6)‰及黏附能力(34±11),有统计学差异(P0.05);(3)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25(OH)D质量浓度(14.47±10.39)ng/mL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质量浓度(24.15±7.98)n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4)25(OH)D能够增加活动期SLE患者EPCs数量(0.045±0.012)%,高于未加25(OH)D组(0.031±0.012)%,有统计学差异(P0.05);(5)25(OH)D能够增加活动期SLE患者EPCs迁移率(2.6±0.7)‰及黏附能力(24±9),高于未加25(OH)D组迁移率(1.3±0.8)‰及黏附能力(13±6),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降低,可诱发Ⅰ型干扰素通路活化,从而导致EPCs数量和/或功能异常,最终造成狼疮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后修复障碍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GDF11和维生素D对UMR106细胞增殖及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 mRNA、Osterix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UMR106细胞,通过MTT法、ALP活性检测及q-PCR技术测定GDF11(50、100ng/m L)、维生素D(10-6mol/l)及联合应用对细胞增殖、Runx2 mRNA和Osterix mRNA的表达。结果 (1)维生素D(24 h)和GDF11均能促进细胞增殖,维生素D与低浓度GDF11联合应用24、48、72 h,对细胞增殖具有协同效应,而与高浓度GDF11联合应用,则为拮抗效应;(2)与对照相比,除维生素D组,各组ALP活性明显增加;(3)与对照相比,除维生素D组,各组细胞Runx2 mRNA表达均明显提高,Osterix mRNA只在24、48 h高表达。结论 (1)GDF11可通过提高Runx2 mRNA和Osterix mRNA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及提高ALP活性;(2)维生素D仅在短时间内促进细胞增殖,可能并非通过Runx2信号通路发挥作用;(3)维生素D影响GDF11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D2酵母深层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长周期短 ,易于工业化生产的酵母为实验菌株 ,以糖厂副产物甜菜糖蜜为主要原料 ,通过发酵工程技术细胞内合成麦角甾醇 ,经中波紫外线照射直接转化为维生素D2 酵母。在优化的条件下 ,每克酵母含维生素D2 15 0 0 0国际单位。经毒理实验、临床观察表明 :无毒、无副作用 ,可有效地防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有没有毒性?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人们总认为维生素是营养素,不少人甚至把维生素当补品,以为吃了有益无害。由于维生素有毒副作用,服用不当或用量过大,就可发生维生素中毒,造成对身体的危害。维生素D是防治佝偻病的药物,但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高钙血症,出现软弱、食欲不振、疲劳、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钙化、骨骼硬化、肝脏肿大等;过量的钙可能沉积在肾内,使肾受到迫害而引起高血压或肾结石。  相似文献   

20.
养殖灶中,家禽经常发生钙磷代谢障碍,特别是产蛋禽表现尤为突出,严重影响空禽的身体健康与生产水平。因此,研究家禽钙,磷代谢障碍因素,是保证家禽身体健康,使使其生产水平得发发挥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