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技术与科学是人们实证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们与宗教、艺术等共同构成人之生存的基本建构。因此,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考察不能脱离现实的人之生存实践和历史性境遇。西方学者在基督教背景下,依循总体性原则,形成既有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解读范型:一是基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内在关涉,延伸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到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中来的"冲突说",指认工程技术与宗教分属于经济和文化领域;二是试图为工程技术寻找宗教文化根基的"相融说",强调基督教直接支撑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工程技术是深层宗教文化准则的物理表达形式;三是在上述两种观点之间保有调和立场的"调和说";四是立足"协同"概念之上的工程技术与宗教的"协同说"。这些解释模式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面对当代全球化所创生的文化多元性与复杂性样态,上述寻求解释范型的普遍有效性的努力必然受到挑战与解构,与此同时,昭示出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考察有待在不同文化处境化下结合特定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作出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2.
作为宗教科学解释的典型代表,宗教认知科学将宗教起源与传播的原因归结为人类复杂的认知机制,在保持客观性与实证性的同时,构筑了一种超越历史与文化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宗教认知理论。笔者以为,作为一门以"解释宗教"为学术旨趣的学科,宗教认知科学应更广泛吸纳文化等因素以确保其解释的科学性。尽管宗教所寻求的合理性不会因宗教的科学解释而消解,但在科学的语境下,宗教转换存在方式并寻求与科学兼容是一种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宗教"和"科学"这两个文化范畴对于理解现代性的本质及其遗产最为重要,但我们现在理解的"科学"与"宗教"都是相对晚近的观念,是在过去三百年里在西方出现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科学"和"宗教"这两个概念起初都是指个体的内在品质或者说"德性",到了16世纪则渐渐成为首先通过教理和实践来理解的东西,成了命题式信念系统,这种客观化过程是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前提。关于科学与宗教的传统叙事,无论是冲突、独立、对话和融合,都无法刻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是因为,"科学"和"宗教"并非划分文化领土的自明方式或自然方式,它们既不是人类的普遍倾向,也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特征,而是因为独特的历史情况而形成的。无论是持冲突观点,还是持融合观点,都同样巩固了"科学"与"宗教"的现代边界。  相似文献   

4.
数字本身无好坏、褒贬、吉凶之分,但由于宗教、文化传统以及历史等原因,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人们对数字有着迥然不同的喜好并赋予它们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发表了为数不少的关于宗教的论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神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以及各个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都试图从爱因斯坦那里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论证。用神学的术语来讲,爱因斯坦的宗教思想可以称之为自然神学,爱因斯坦的例子也说明了科学与宗教的相通与对立是同时存在的。我们或许可以把爱因斯坦的宗教观称之为"动机宗教观"。  相似文献   

6.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中国学术界虽不乏探讨,但迄今尚未见到从宗教社会学新范式的视角探讨科学与宗教的论著。启蒙运动以来世俗化理论框架下的宗教认知一直在东、西方广为流行且影响深远,近二十年确立起来的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则揭示了一种新的宗教认知和新的宗教观。认识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对于全面、客观地理解科学与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乃至对于科技与社会领域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拓展意义。本文首先阐发了为"范式"一词重塑辉煌的思考以及相遇"新范式"的机缘之幸;继而简要介绍了宗教社会学新、旧范式的主要差异,新范式中的科学与宗教之观点;最后就新范式对于科学与宗教以及科技与社会(STS)研究可能的启示进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由于人类社会进入了因特网时代,考察"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这个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技术文化"问题;从实践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网上宗教社区(OFC)这类社会现实。本文首先对网上宗教社区进行了社会学和哲学视角的探讨,给出了OFC定义,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网上宗教社区的三种影响,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国内科技哲学界与人文文化界对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精神"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解,反映出"两种文化"分离、冲突的状况.本文将歌德诗剧<浮士德>置于西方近代科学与文化演进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加以解读,揭示了浮士德精神积极的人文意义、所体现的西方科学变革精神和科技文化特质,并分析了浮士德精神被误读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系统机制看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系统机制的新角度,较有独到见解地分析知了宗教与科学的三大社会历史关系及其特征。认为宗教与科学这两大社会子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作用机制,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体,它与科学之间即有相互竞争,排斥一面,又有彼此依托,互相促进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0.
宗教、科学理性和世俗化趋势之间具有动态的、多样性的联系.世俗化的出现并非单纯地"击溃"了宗教,而是招致了宗教在多样性文化情境内以各种方式复活.宗教对于人的本性和人类社会是更为基本的活动,它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和适度灵活性.实用主义探究理论既塑造作为探究样式的科学,又架构作为探究类型的宗教理论之翼.在允许宽泛地适用于具体探究的各种方法分歧的同时,它也以相同的方式建构科学和神学的理性.  相似文献   

11.
约翰·H.布鲁克通过对科学革命与宗教改革的关联性研究、机械论史和进化论史的研究,揭示了科学与宗教互动过程的历史复杂性,解构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冲突论"、"和谐论"和"分离论"。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宗教既非绝对对立关系,也并非简单的互补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从动态的视角考察两者的关系,既符合历史,也符合逻辑。古代自然科学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两者同根同源,难分彼此,很少对立。近代自然科学日益发展壮大,独立于宗教神学,两者表现为对立统一的特征,但冲突是主流。而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科学观念占主导地位,宗教让步于现代科学,两者关系缓和,以对话为主,宗教表现出了鲜明的科学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王振铎构拟的勺形司南受到一些人的否定,但否定者对原始文献的解读问题更多,难以成立。尽管我们今天还未能用天然磁石复制出可以指南的勺形司南,但不能因此而轻易否定勺形司南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可能性,毕竟《论衡》的那几句话最合理的解读就是"天性"指南的勺形司南。纵观世界古代文化,难解之谜比比皆是,若因今天难以复制就加以否定,显然不符合科学探索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纵观科学史,不仅科学求真之目的本身具有极强的人文意蕴,而且科学还常常被用于解决人文领域的问题。科学的人文目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古希腊科学力图克服文化冲突,并通过探求真理来实现超感性领域的幸福。近代科学致力于宗教的人性化和民众的启蒙,并根据取代上帝权威的自然理性的要求来变革现实世界。现代科学试图在理想与现实的追求之间保持张力,孕育开放、互补的文化氛围,促进世界上不同民族与文化的和谐发展。科学的人文目的充分反映了科学与人文间的紧密关联和积极互动,并为理解"科学求真之目的"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凯拉萨神庙印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宗教王国。在这片恒河水哺育的南亚次大陆上,秉承着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们的虔诚给印度的历史、宗教和建筑文化留下了无尽的宝藏,而位于德干高原上的埃洛拉石窟群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休闲伦理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休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的道德文明和文化伦理水平。西方休闲学科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休闲与工作关系交结变化的历史视角,着重探讨了古希腊以来西方休闲伦理的发展与演进,及其四个大历史时空中休闲伦理的不同作用和地位。从伦理视角研究休闲文化现象,对于扩展休闲研究的视域及加强当前道德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包含着一种"末世"论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终结,整个宇宙的命运也是这样。永恒发展是物质永恒循环中的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人自身价值的理解应当置于这个大背景之下。恩格斯的"末世"论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又是立足当时科学成果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对人的历史命运和人自身价值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试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形态--从哲学和文化的观点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发展事实为依据,提出区分古代技术、近代科学、现代技术、现代科学和当代技术五种历史形态。详细阐明了各个历史形态的史实及其分期、特征和发展模式。着重探讨了各个历史形态的哲学和文化的本质和规定。从哲学和文化层面区分开科学和技术,区分科学和技术的不同历史形态,对于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尤其对于认识技术创新和知识文明的时代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知识的转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的全面转型。科玄论战标志着国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观照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省与检讨,其旨在建构新的知识座架,并企图完成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然而由于游离了文化生成的历史语境,从而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双重误读,并没有完成这一使命。只要社会转型没有结束,对科玄论战解读就不会结束。今天中国人又一次走到了社会转型的分岔口,重新审视科玄论战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幻小说是科学技术和幻想相结合的文学形式,作为伴随19世纪科技发展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科技时代孕育的特定解读方式,又包含着对科技时代崭新的和丰富的哲学解读。它借助特定的时空转换形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寻找和维持一种历史张力,并从三种哲学角度出发诠释、建构和解构科技时代:科幻小说大众文化以其特殊的虚拟构架统领大众参与历史实践;科幻小说兼具意识形态功能和乌托邦功能,反映或者批判与超越社会现实;科幻小说不仅具有智识启迪功能,而且具有伦理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