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小说的读者在“贾平凹──贾平凹的小说──贾平凹小说的读者”这一动力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他们本身也是主动的,具有推动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功能。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也创造贾平凹,影响贾平凹的创作。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这种生产和接受的复杂的、交错的、无限的、延续的过程中不断“进化”的。  相似文献   

5.
莫言和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多方面的可比较之处。福克纳通过对他的邮票大的故乡小镇杰弗生镇的描写,获得通向世界的通道,福克纳虚构了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人们称福克纳的这些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个"世系",这个小说王国并不仅仅是当地历史文化、现实的忠实写照,并不仅仅是一般的乡土文学、美国南方文学,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和人类命运的表现。莫言创建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是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致敬,他也描写了故乡从开创到今天的历史变迁,高密东北乡人民多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得到了艺术的表现。福克纳的历史时间观是向过去看,向历史深处看。他的作品中,"往昔"经常是压倒一切的因素,莫言同样有着向后看的历史时间意识。他的历史时间意识与其创作的原始生命力主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莫言小说的生命力主题又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文明批判主题,他将文明置于生命力的对立面,把它看作是一个压抑性的机制,并由此发现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从福克纳返观过去的历史时间意识中走出来的人物往往被英雄化或恶魔化,他们怀着单一的信念生活着,遵循着古老的道德观念:勇敢、荣誉、骄傲,他们成为古老的南方的象征,战争与重建的象征。在莫言小说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和福克纳小说中一样,大多是爷爷奶奶一辈人,相形之下,父母一辈的大多数形象则显得毫无生气,他们几乎是为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而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彩,子孙辈则背负着父辈沉重的人生,带着与生俱来的早熟的忧郁症,宿命地纠缠于上述两种生存状态的内在冲突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和痛苦。莫言的文学世界呈现出一种隐形的民间集体无意识心理原型和民族民间神话世界。而这种神话模式、神话原型在福克纳小说中无疑表现得更加突出。福克纳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和艺术试验主要表现在多角度叙述手法、内心独白、意识流、时空交错、象征等表现技巧的运用上。莫言的小说同样大量运用了多角度叙述、内心独白、意识流手法。福克纳小说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一种繁复、复杂的长句式,但又有一种切实、生动活泼的口语文体;莫言的叙述语言同样是丰富、繁复、芜杂的,他的长句式舒缓、厚重,密集调动各种感觉,对读者进行语言轰炸;而他小说中的口语化短句多出现在人物对话和人物独白中,简练、生动、形象、质朴,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是生活化的乡村习语。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文学是一种借助于时间上的变革获取其正当地位的文学阶段,新世纪文学发展于文化焦虑的中国语境之中,为摆脱“东方学”陷阱,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文体开始有意向古典文学传统回溯,借鉴其写作手法,确立中国小说的独特意义。贾平凹和莫言在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史传传统”中的以传写史、现实主义和民间视角的手法,“诗骚传统”中的抒情和言志的手法以及“叙事传统”中的笔记体、章回体和文本杂糅等文体构建手法,在借鉴中有所创新,在新世纪文学向外“还贷”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用叙事学中关于叙述视角方面的理论来解读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感受作家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其艺术和审美品格的独创性,并体会莫言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8,(1):12-17
自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内对于莫言英译本的研究日渐兴起。葛浩文是英译莫言作品并使其走向英语世界的重要人物。文章在收集并分析国内相关论文、报纸及著作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莫言小说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翻译语言、翻译思想以及海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帮助研究者了解莫言英译研究现状,为进一步进行莫言小说英译研究提供指导。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国内对于莫言小说英译本的研究多集中于翻译策略、翻译效果及翻译语言方面,而对其海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多借用理论进行文本分析,较少有宏观的数据分析;另外,研究对象集中于莫言中长篇小说的英译上,对于莫言短篇小说英译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9.
高建国  王丹阳 《科技信息》2013,(12):194-195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他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描写了一个关于命运轮回的故事。书中的哈桑是一名忠诚的哈扎拉仆人,从出生到死亡,他遭受到了普什图人的歧视与欺压。阿富汗的种族冲突,父母的遗弃,阿瑟夫的罪恶,阿米尔的背叛,哈桑善良的本性以及命运的盲目性造成了他悲惨的一生。本文根据叔本华的悲剧观,从产生悲剧的三个不同类型,包括人物社会地位的差别,极度残暴的个别人物以及人物盲目的命运,分析了导致哈桑悲惨人生的原因,揭露了阿富汗社会内部的宗教和种族矛盾以及人物的善恶。  相似文献   

10.
徐贵祥军旅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活丰满。徐贵祥军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文革”前17年小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深入发掘和对敌我双方人物形象客观深入的刻画。新时期以后,军旅作家由描写战争转变到描写战争中的“人”,对英雄进行重新审视,把英雄当“人”来写,这方面,徐贵祥军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显得相当丰满鲜活。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小说多以农村为背景,他那些获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大都以农村题材为主。九十年代末期,莫言开始城市题材短篇小说创作,把笔触伸向城市,探寻城市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虽然莫言的城市题材小说没有取得农村题材小说那样的辉煌成就,但他以《沈园》为代表的城市题材小说创作的尝试,显示了他拓展他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之外版图的努力,也是他始终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表现。虽然莫言对于城市题材不如农村题材熟悉,但极具创造力的他采用寓言化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城市题材小说同样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沈园》就是他寓言化城市小说创作的尝试,采取迂回手法而不是直白的表达思想,达到言在此意在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奇人奇事小说,是他强大的艺术想象力的结果,更是他继承和吸收古代的志人志怪小说、民间寓言故事和西方现代派文学及其理论基础的结果。莫言将三者结合起来,并赋予自己的创造,从而使个人的写作成为了当代中国写作的重要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1990年代长篇小说中,不乏身为作家、城市人、病人、农民、失落文人等诸种身份的认同以及认同过程中各种身份的彼此错位;诸种身份认同以及认同中的各种错位使得贾平凹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叙事具有直抵作家个体生存经验的切身性质;小说叙事的切身性具有独特的价值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和文艺民俗学的批评方法,对贾平凹的小说进行评论,认为贾平凹的小说从性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和民俗意识等角度对民族的文化心态进行了解剖,对文化性母题加以发掘,这正是贾平凹小说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采用夹叙夹议的叙事手法,充分展现了关于女性、农村这一社会群体的成长故事和发展现状。运用马斯洛的人生五大需求理论对暖的人生和命运发展轨迹做出分析,透过暖的悲剧,小说揭示了人在命运和现实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相似文献   

16.
1985年以前,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早期阶段。受传统军旅文学和当时各种社会、文学思潮的影响,莫言早期描写当代军人生活的作品,表现出了鲜明的转型特征,一方面依然注重塑造当代军人的光辉形象,歌颂当代军人的奉献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又密切关注新时期文坛变化,不断实践和深化文学在改革开放年代出现的新观念、新方法,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走出了一条蹒跚之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说过:“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莱蒙托夫笔下的自然景物,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中都很有特色。对他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研究得较多,而对他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却研究得较少。我想,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给人物提供活动的环境;而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却是为了把自然景物境界作为诗的艺术境界创造性地再现出来。它们各自的目的任务不同,创造的手法也有所不同。本文就他的抒情诗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8.
莫言在写作中十分注重对生命感觉的描写。他的作品以显性的方式呈现人对历史的感悟,以隐性的方式书写历史对人物的评价。在人物与历史之间,历史只是一个被淡化了的时间背景,人对生命的感觉才是莫言创作的核心与关键。  相似文献   

19.
莫言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身体"的描述,本文以其代表作《蛙》为例,探讨莫言创作中的身体美学。在《蛙》中,有关于"身体"的信号、权力对身体的"规训"以及权力对"身体"的异化,使莫言的作品更加深刻,触动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自从郑万隆“异乡异闻”中那些露着寒光闪闪狼牙的山林戾汉和莫言“红高梁家族”中那些心黑手毒杀人如麻的悍匪驰骋文坛以来,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热衷暴力描写。4岁的孩子为了一次次享受那爆破似的哭卢,不断地去卡摇篮中的堂弟的喉管,并导致他们的父亲残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