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衍射光学元件的研究陶少华陈培锋丘军林(华中理工大学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衍射光学元件:在普通平凸透镜的表面上镀膜,利用计算机绘制的图样制成的胶片,蚀刻成环带阶梯状的图样,成为衍射光学透镜;分析了它的光强分布和制...  相似文献   

2.
衍射效率对于二元光学元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器件性能指标,从理想的锯齿形相位轮廓入手,利用标量衍射理论,分析并导出锯齿形一维位相光栅的衍射效率的计算公式,进而讨论二元光学技术中,以台阶状的轮廓逼近锯齿形相位轮廓的机制,构造台阶状光栅的相位轮廓函数,从而导出其透过函数和角谱,得出二元光学元件衍射效率的理论公式,并对不同台阶数的二元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3.
为了避免元件的相位初始值对设计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后退波的概念对反射式计算机光学元件的优化设计方法,不需设定相位初始值,就可实现元件的设计。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反射式元件不仅能用于光波,也能用于毫米波段,且具有较高的精度,证明此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避免元件的相位初始值对设计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后退波的概念对反射式计算机光学元件的优化设计方法,不需设定相位初始值,就可实现元件的设计.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反射式元件不仅能用于光波,也能用于毫米波段,且具有较高的精度,证明此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实时测量表面形貌的正弦相位调制半导体激光干涉仪,对其抗干扰的实时测量原理进行了分析.在该正弦相位调制干涉仪中,利用高速图像传感器探测干涉信号,该干涉信号通过信号处理电路实时鉴相得到被测表面所对应的相位分布,即可实时获得待测量物体的表面形貌.在实验中,测量了楔形光学平板的表面形貌,测量点为30×30个,测量时间小于10ms,重复测量精度为4.3nm.实验结果表明该正弦相位调制干涉仪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设计长焦深小焦斑衍射光学元件的方法.该方法采用ZEMAX光学设计程序,利用能量守恒原理求解目标函数,并综合考虑焦斑大小保持不变的要求,对目标函数进行了修正,通过修正后的函数来约束输出光束在焦深范围内的轴上位置,从而完成衍射光学元件的相位优化,并求得相应的工艺参数.该元件不但可以使激光束具有长焦深和小焦斑,而且还具有可加工性.焦深范围能达到2 mm,焦深范围内光斑半径在5.32~10.48μm变化,与相同参数的传统光学元件相比,焦深增加了8倍,焦斑半径变化很小,而普通光学元件在此范围内最大焦斑半径达到102.9μm.该方法为长焦深元件的设计、加工与制造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分色聚焦衍射光学元件是横向太阳能电池系统中的关键性器件.在本文中,模拟计算了修正色散对提升衍射光学元件聚焦效率的影响;同时,相位方程成功解释了模拟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参考物镜与数值拟合相结合的方法,对离轴数字全息显微系统的相位畸变进行补偿.因为物镜带来的光波曲率差异,预放大数字全息显微系统往往产生附加相位因子.在参考光路中引入相同参考物镜,利用物理方法初步消除因为曲率问题带来的相位畸变.参考物镜加入以后,相位畸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衍射计算时使用数字模拟平面参考光,离轴结构存在空间角,产生一次相位畸变;实际记录到的全息图,参考物镜实验误差导致了残余二次相位畸变;光路中其他光学元件形成像差,无法获取正确的微结构三维形貌.数值上通过多项式对整个相位表面作曲面拟合,利用相位表面与该拟合曲面的差值,提取样品真实相位分布.只用一幅全息图,经过一次多项式拟合便实现了多次相位畸变的自动补偿.以USAF分辨率板作为微结构样品作形貌测量,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关于表面形貌的一种全息式非接触光学测量新方法.此方法采用全息光学元件HOE替代普通光学元件,作为离焦检测元件,提高了测量精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光学元件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构呈现出随机性、无序性和多尺度性,反映出一种非平稳的随机过程.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光学元件表面具有微观结构上的统计自相似性特征,首先通过结构函数法计算光学表面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与表面传统评价参数峰谷(PV)值近似线性的关系,验证了可以利用分形维数来评价光学元件表面精度;其次,建立了分形维数与抛光参数的响应曲面回归模型,为了通过控制显著性较强的抛光参数来获取更好的光学元件表面质量,评价了各抛光参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权重.  相似文献   

11.
湿法刻蚀对全息微光学元件表面性质的影响曾红军郭履容陈波庞霖(四川大学信息光学研究中心成都610064)浮雕型全息光学元件(HOE)在红外光学、自适应光学、光互联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全息记录材料曝光后,其潜像要经过显影等后处理(湿法刻蚀)才能获得浮雕。...  相似文献   

12.
设计一种各向异性人工电磁表面,其反射聚焦可根据入射电磁波极化状态加以调节.依据广义菲涅耳定律,选择拥有两个自由度的金属+介质+金属的耶路撒冷十字结构,实现对垂直入射的线性极化平面电磁波全反射,并对不同极化电磁波的反射相位可以独立调控.根据经典光学成像理论,获得不同焦距不同极化态的反射电磁波相位分布,进而确定每个亚波长单元的尺寸,构造极化变焦人工电磁表面.CST微波波段仿真结果同理论分析相吻合,同时该设计方法还可推广到太赫兹波段,甚至光波波段.  相似文献   

13.
几何相位,又被称为Pancharatnam-Berry相位,因设计简单、相位延迟可覆盖2π范围且与频率无关等优势在光学超表面中被广泛用于波前操控.几何相位超表面的效率和带宽往往受限于其结构单元实现正交偏振变换的能力.当工作频率偏离设计频率时,结构单元往往不能完全改变入射圆偏振光的手性,导致仅被改变手性的部分光波波前被调控,而其余光波未被调控.为此,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几何相位超表面透镜,得益于其结构单元的高效率、宽频带的正交偏振变换能力,该透镜可实现亚太赫兹波束的宽带聚焦.其结构单元为一维低折射率介质光栅,可在130–165 GHz的范围内实现正交偏振变换.通过旋转、截断和拼接此光栅构成二维平面透镜,数值仿真表明该透镜在60–160 GHz的宽带范围内,均保持在40%以上的聚焦效率.超表面透镜的带宽远大于其结构单元的偏振变换带宽,这是由光栅不同的截断长度导致的.这款透镜可以采用3D打印进行加工,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对发展紧凑型亚太赫兹波束操控元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小花 《科技资讯》2006,(25):23-23
在制造光学元件时,常常需要得到十分精确的平面、球面等,为此我们必须检查元件表面的质量,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样板检验。我们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来判断被检表面的缺陷,从而进行相应的磨制,最终达到我们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非探针超分辨光学显微镜”对光学元件表面提出的超光滑要求,发展了一种新颖的用于超光滑表面加工的经济装置。该装置为仅用一个单轴驱动工作盘,而随动聚四氟乙烯抛光盘的拟浴式抛光系统。加工件的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加工出的光学表面的粗糙度可优于1nmSq值,满足纳米分辨率光学测量系统对元件的要求及探测单个细胞或微生物样本时对载片的表面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光学非球面元件机器人柔性抛光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控制光学表面成型技术在光学元件冷加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对平面及非球面光学元件进行最后阶段修整抛光的必要手段.现有的计算机控制光学表面成型技术大都基于数控机床来进行.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机器人引入到光学元件数控加工领域是一种新的有效尝试.因此,对一种基于机器人的光学非球面柔性抛光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并建立了控制模型,利用控制模型进行工件加工,获得了较好的加工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X射线反射材料和反射材料表面粗糙度对毛细管光学元件传输效率的影响,介绍了近年来以金属为反射面的单毛细管光学元件的研究进展,并对该类元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非接触式三维数字化激光探头的线性光学系统设计金玲芳王军伟(宁夏工学院基础部银川750021)自由形状模具表面三维数控数据提取中,用简单光学系统其纵向位移与在CCD接收元件上映射点位置为非线性关系,因此给激光数字化仪探头的光学设计带来许多困难。为了满足...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光的衍射原理,采用二元光学技术制作光学元件.分析了透镜成像的标量衍射理论,研究了二元光学元件的制作方法,讨论了二元光学在透镜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采用折射面和衍射面组合技术,可以校正单个透镜的球差和色差,从而使剩余的高阶像差很小.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运动控制技术的非球面测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非球面光学元件表面精度的测量要求,设计和实现了一种高效数控非球面测量系统.系统基于运动控制技术,构建了四轴联动的测量工作平台.根据数据采集原理,实现对非球面工件表面形位参数进行连续采样.整个系统采用工控微机作为上位机非实时控制,下位机采用高速DSP进行实时控制.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用Visaul C++开发工具完成了测量系统的软件开发.最后通过实验对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及其误差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行程为100~120mm,系统误差小于5μm,能满足普通光学非球面元件测量精度的要求,同时系统体现了较好的通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