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军队近代化与晚清社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的军事压力和屡战屡败的屈辱,导致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倾斜,中国步入了以军事近代化为先导的社会转型之路。在这种社会转型中,军队作为社会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由传统走向近代,实现自身的近代化。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晚清军队近代化也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他改造书院,兴办学堂,倡导派员留学,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其次,他极力主张废科举制度,并参与制定湖北学制和癸卯学制,初步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再次。他的通经致用的人才观、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工业化问题,早在20世纪20-40年代,就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理论探讨和争论。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由此,中国工业发展史也愈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区域工业发展史也不例外。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江西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促使江西学术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各个层面展开讨论,探究近代以来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掀起研究“赣文化”的热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部分学者通过追寻历史,总结近代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其中不乏近代江西地方工业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湘军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建立的清朝非经制兵,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勇营兵制的肇兴,其制度影响了整个近代中国的兵制。对湘军的建立及其发展作一简要的回顾,尤其是考察其编制、装备、兵役、教育、训练、后勤、军队管理诸制度,可以展示出近代勇营兵制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5.
我们过去强调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对的,但却忽视了他在改造中国传统化、会通中西化方面的历史地位。其实,他是一位学贯中西兼容古今的化理论家、诗人和章大家,是近代中国化的代表之一。他是中西兼容古今的化理论家、诗人和章大家,是近代中国化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为中国奠定了全面近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全面利用外资,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促发孙中山外资思想的原因是近代中国的贫弱。其外资思想的形成、发展、完善经历了几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孙中山利用外资的思想为近代中国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的建国方略,虽缺乏付诸实践的土壤,但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运用辩证法,对中外大量档案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重新考察了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发动的五次收复海城战役,否定了清军统帅准备不足,指挥无能,军队纪律松弛等片面结论。肯定了清军官兵的爱国行动和巨大的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买办曾是西方国家在华进行经济活动的桥梁,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导。在中国早期近代的历史条件下,买办有其得以滋生的土壤。买办的产生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传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的翁同龢,对中国传统化有根深蒂固的依托感与归属感。但是,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逐步深入以及甲午战争后中国积贫积弱现状的凸现,翁同龢的夷夏观与国势观发生巨大变化,积极以儒家伦理本位接纳西方化,日趋倾向变法,成为官僚士大夫中赞成变法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由此导致了对外政策的重要变化,由原来的亲英政策转变为疏英、亲俄、拒日的政策。这一政策的转变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致使东北再次遭到帝国主义的瓜分,日本侵略势力侵入东北。从此,东北陷入了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深渊。  相似文献   

12.
廖静  刘关中 《科技信息》2007,(15):167-167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学习,不到30年就强盛起来,而中国的不断衰落正好的日本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甲午战争的残败,使国人的目光纷纷投向日本,这使得中国大地出现一场前所末有的留日潮。这股留日潮对中国的近代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探寻甲午战争的失败应该有社会转型的思路和视野。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讲,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甲午战争之前各自对本国社会近代转型的推进程度是不同的。明治维新通过全面的变革初步实现了包括军事转型在内的社会整体的近代转型,而洋务运动有限的改良根本改变不了清军整体的古代军事形态。从甲午战争的史实看,正是由于两国在各自近代军事变革中的不同作为所导致的军力代差注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14.
在近百年里,中国和日本之间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一次是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另一次是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甲午战争只进行一年,便于1895年以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宣告结束;而抗日战争却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最后才于1945年以中国人民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失败而告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对两次中日战争进行比较,将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根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阶级关系变化的实际,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的联盟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一观点的确立,又是通过对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探索近代化道路为什么失败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胜利的分析后得出的。  相似文献   

16.
李爱民 《科技信息》2009,(32):I0148-I0148
洋务运动是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方面谈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21世纪进行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科技在一千多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停滞不前,而西方科技却在近代迅速掘起,发生了近代科学革命。中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这种逆向运动,是发人深思的,这是中西方近代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必然结果。考察中西方近代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我们可以知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开放的思想观念,民族进步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种思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科技在一千多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停滞不前,而西方科技却在近代迅速掘起,发生了近代科学革命。中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这种逆向运动,是发人深思的,这是中西方近代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必然结果。考察中西方近代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我们可以知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开放的思想观念,民主进步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种思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诞生于清朝末年的萍乡煤矿,是早期洋务运动的产物,是中国最早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矿井,位列中国近代工业十大厂矿之一。本文从中国民族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层面,全新探析了萍乡煤矿创建和发展在中国近代工业经济史上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安源精神的最初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从经济、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内在缺陷,并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方术热所反映出的问题,论证了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必然性。这些分析和论证对于当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