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动态研究——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5年和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并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利用GIS的图像、数据处理功能对沙漠化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沙漠化现象严重,各种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7.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9.1%,植被盖度小于30%的较严重的沙漠化土地从1995年到2000年以61hm^2/年的速度扩展,表明沙漠化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保护区风灾区的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5.8%,目前的恢复现状为:已恢复区大约占10%,半恢复区占7.9%,未恢复区占81.4%.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横山、维东、池西、峰岭四个自然保护管理站的数据为基础,根据长白山区植被、土壤等的变化特征,确定植被恢复立地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立地分类系统.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共有39种立地类型,其中,台地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阴陡坡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和阴缓坡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三种类型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8.56%、19.53%、10.57%,面积分别为4390.35 hm^2、2223.78 hm^2、1203.99 hm^2.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玉米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河南省21个县市的玉米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进行农户抽样调查表明:河南省玉米产量以6000-7500kg/hm^2所占比例最大,占到调查农户的50%;4500—6000kg/hm^2产量范围的农户所占比例次之,为31.84%;而小于3500kg/hm^2和大于7500kg/hm^2所占比例分别为1.05%和8.16%.玉米氮肥用量变化为3.1~667.4kg/hm^2,平均为293.3kg/hm^2;磷肥用量变化为0~760.5kg/hm^2,平均97.9kg/hm^2;钾肥用量变化为3.4-50.9kg/hm^2,平均25.9kg/hm^2.玉米生产中氮肥施用量为90—270kg/hm^2占到调查样本的57.04%,其中基肥用量以小于45kg/hm^2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90—135kg/hm^2;追肥用量以135~180kg/hm^2最大,为20.10%.磷肥用量以45—90kg/hm^2所占比例最大,为28.27%;钾肥以不施钾所占比例最高,为39.73%.玉米产量与氮、磷、钾养分总量和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之间关系不显著,氮肥偏生产力以10—20kg/kg所占比例最大,占到调查样本的38.50%,其次为20—30kg/kg,占到调查样本的27.27%;磷肥、钾肥偏生产力均以45—75kg/kg最大,分别占到调查样本的35.46%和26.87%.  相似文献   

4.
《工程与建设》2013,(6):781-781
国家林业局称,目前,生态脆弱地区总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60%以上。我国将启动生态红线保护行动,首次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四条红线。其中,林地和森林面积不低于3.9亿hm^2和2.5亿hm^2,湿地面积不少于0.53亿hm^2。  相似文献   

5.
深圳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深圳市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平原地貌只占26.45%,城市建设用地非常紧张,沿岸港口、工业和城市建设,通常以围海造地补充不足,至2000年,深圳市围海造地面积已达2680hm^2,这给海洋环境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西部海岸地区滩槽演变剧烈,不稳定性加强,给今后西部港区运作环境带来威胁;(2)纳潮量迅速减少,经过20年的围垦,西部伶仃洋海岸地区纳潮量减少20~30%,深圳湾纳潮量减少15.6%,纳潮量的锐减使得潮流流速降低,流向发生变化,更加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3)沿海水环境污染加重,深圳市西海岸海水普遍达不到3类水标准;(4)海岸生态承载力下降,仅1988—2000年深圳湾沿岸围垦占用红树林保护区面积达到147h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48.8%,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数量大幅减少.通过对上述海洋环境的影响分析,提出未来填海工程的指导策略和整治意见,以期做到海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草场资源现状 我区现有天然草地20.67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9.3%,人工种草保存面积8.33万hm^2,其中紫花苜蓿4.53万hm^2,沙打旺3.13万hm^2,草木栖6667hm^2。畜牧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住置,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1983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8.81%,到1998年。已占到农业产值的42.5%,此间十五年时间里,我区狠抓草场建设,以人工种草为重点,开展封育、切割、补播、飞播、耕翻、灌溉、施肥、排水、围栏、轮牧等改良更新措施,  相似文献   

7.
将GIS技术引入阆中市土地分级研究中,应用其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功能,同时考虑坡度、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肥力因素,对该地区的土地分级.研究结果表明阆中市土地以Ⅰ与Ⅱ级面积占比重较大,其中Ⅰ级72152hm^2,占38.6%,Ⅱ级65231hm^2,占34.9%,并且主要分布在阆中市中部与南部.  相似文献   

8.
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演  宁世江 《广西科学》2002,9(2):124-132
调查于1997年10月至2001年6月进行,分布范围狭窄的物种采用方调查,分布面积较小的物种采用资源全查法,区性广泛分布或局部地域广泛分布的物种采用方调查,辅设线带,线段单元,按《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归类,调查发现自然分布目的物75种,其中属国家Ⅰ、Ⅱ级保护物种分别为22种和40种,省级保护物种13种,属广西特有17种,我国特有58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为主,50%属于古老成分。广西广布种仅有樟(Cinnamonum camphora)和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netz),南部岩溶地区的局域广布种是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enum)、任豆(Zenia insignis)、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其他多数物种的分布面积都很狭少,除金毛狗脊外,现存资源量(株数)在100万株以上的种类仅有任豆和剑叶龙血树,占全区保护野生植物物种总数的2.7%,10万-100万株的8种,占10.6%,1万-10万株有9种,占12.0%;0.1万-1万的有20种,占26.7%;100-1000株的有24种,占32.0%;现存不足100株的有11种,占14.7%;部分各类现存株数极少,如广西火桐(Erythropsis kwangsiensis)3株,水松(Glyptotrobus pensilis)9株,未发现目的物种14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物种分别为2种和7种,省级保护物5种。  相似文献   

9.
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我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区现有天然草地20.67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9.3%,我区种草保存面积8.33万hm^2,其中紫花苜蓿4.53万hm^2,沙打旺3.13万hm^2,草木栖0.67万hm^2。每年青贮50万吨左右农作物秸秆,但是因传统的放牧养畜习惯和粗饲粗喂方法,造成很大一部分牧草浪费,虽说政府通过支持和引导农民大面积开展人工种草,增加了饲草供给和储备,但由于政策倾斜不够,措施不到位,缺乏龙头企业,制约着草、食、家畜的稳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人增地减是我国相当长时间内不可逆转的基本国情,满足庞大的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首要的基本问题。水稻是我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7.0万hm^2左右,约占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5%.总产则占全年粮食总产的近40%。在全州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切实抓好大理州水稻生产实现增产增效.对于进一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真分析了大理州水稻主产区(全州水稻面积约7.0万hm^2,其中4.0万hm^2分布在海拔1850-2250m的高海拔稻区)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资料,利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平均生物量法,计算新疆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碳储量为3.004 7 Tg,平均碳密度为49.58 Mg/hm2。不同植被类型碳储量从大到小排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散生木,其中乔木林地碳储量占到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的90.18%,各乔木林地的平均碳密度为68.87 Mg/hm2。区域分布上,林分碳储量、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 而保护区内成、过熟林分的碳储量共占乔木林地碳储量的79.89%,若对现有森林采取合理的经营管理,可增加其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其生长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情况,并结合相关环境数据对影响梵净山的植被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与气温、降水、海拔、坡度和坡向5个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坡度是影响梵净山植被类型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了梵净山各植被类型的最优发育环境区间,通过揭示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植被保护。  相似文献   

13.
江捷  胡波  唐均成  林鲸  罗洪  刘良源 《江西科学》2010,28(6):788-789,819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涵盖江西的石城、瑞金二县市。流域面积161.008 5 km2。赣江是江西省的母亲河,流域面积83 500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8%,保护赣江源区的森林环境资源,对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蓄积量和产量的中国天然源VOC排放清单及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国植被为对象, 基于森林、草地资源清查和统计年鉴提供的各类植被蓄积量、产量资料以及《中国植被图(1:1000000)》提供的植被构成资料, 通过将蓄积量、产量换算成叶生物量, 并应用Guenther提出的光温影响模型估算中国各植物的VOC排放量, 建立了中国天然源VOC排放清单, 并探讨了VOC的来源组分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2003年中国植被VOC总排放量为12.83 Tg, 其中异戊二烯7.45 Tg (58%)、单萜烯2.23 Tg (17%)、其他VOC 3.14 Tg (25%); 不同植物的VOC排放量差异较大, 各类型植被排放贡献率为森林 (61%)>灌丛(27%)>农作物(7%)>草地(5%); 南部和东北地区为中国天然源VOC主要排放区域; 天然源VOC排放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季排放量最大; 不同龄级森林对VOC排放的贡献有所不同, 中龄林贡献最多。  相似文献   

15.
研究我国东北国有林区近20 a的森林资源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虽然该区森林资源总量有所增加,面积和蓄积占全国森林面积和蓄积的比例达到13%和18%,但林种结构、树种结构变化极大,用材林面积比例仅为31.45%,而防护林和特用林占68.55%;落叶松和桦树占51%,水曲柳等珍贵树种仅占2.72%;森林质量严重下降,林分平均胸径逐渐降低,仅为13.2 cm,平均郁闭度0.61;第八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相比,虽然林木采伐总量下降了6.84%,但采伐发生面积却增加了35.12%,原因是采伐小班每hm2出材量下降了42.76%;采伐65%发生在中幼龄林,采伐量占总量的46%,而中小径材量比重达到47%.一些林区已经无材可采,中、小径级采伐量已占采伐量的52%,林相越来越稀疏,采伐径阶越采越小的隐患明显.科学的森林经营措施是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加强森林采伐监管,合理划分林种结构,坚持调减采伐量,使森林资源得到较长时期的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森林冠层密度与林分年龄、植被生长状况有关,在区域森林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测中,结合森林冠层密度以期提高估测精度。【方法】 以广东省韶关市为研究对象,选用2017年Landsat-8 OLI影像、2017年357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分别采用随机森林、多元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和K最近邻分类法等4种模型,结合森林冠层密度制图器(FCD)进行区域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特征变量的选取、参数建模、模型精度评价和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制图。【结果】 特征变量中,红光波段(B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叶面积指数(LAI)、缨帽变换土壤植被因子、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在森林净初级生产力反演中有重要作用。将森林冠层密度因子加入反演模型后,4种遥感估测模型精度均有大幅度提高。对4种遥感估测模型进行性能比较,随机森林模型精度最高,其次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K-最近邻分类模型精度最低。研究区内森林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0.689 t/(hm2·a),高森林净初级生产力 [≥18 t/(hm2·a)]林分面积仅占研究区的19.61%,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西北部。【结论】 结合冠层密度进行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建模,可有效提高模型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卧龙自然保护区1987年和1997年两个时段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植被制图,并与DEM模型数据进行叠图分析,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在各种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规模森林砍伐活动使林地的分布格局受到强烈干扰,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2) 研究时段内的生产性育林活动、保护性育林活动和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森林植被类型的地形分布格局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保护区目前仍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人为干扰现象,针叶林及阔叶林比重的减少和灌丛数量的相应增加,反映出保护区目前人为干扰活动的主要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应当引起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建设有很多森林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各种类型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外围常常要求建设缓冲区,但是如何设计缓冲区宽度的研究很少。土壤种子库是衡量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潜力的重要指标,利用种子库进行缓冲区的设计。采用植物群落学调查及种子库分析的方法,在核心区内外选择一系列样方,调查样方种子库及其地面的植物种类组成,计算样方与核心区种子库、植物群落的相似性指数,根据核心区外不同距离的样方的相似性指数,确定了缓冲区的宽度。研究结果发现,缓冲区最低宽度在低地为300 m,在流动沙地为600 m,在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为1 000~1 200 m。对于沙漠化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叶铎  吴溪玭  罗应华  吴庆标  严理  温远光 《广西科学》2014,21(5):514-524,533
【目的】全面了解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受威胁原因及保护空缺,为制定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收集广西植被资源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空缺分析,揭示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及受威胁原因。【结果】植被保护成效显著:建立了较完善的植被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8个,面积达145.90万hm2,占广西国土面积的6.17%;这些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广西40大片原生性最好的天然阔叶林,保护了广西90%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森林植被类型,保护了全区19.8%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植被保护现状:天然植被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特有、珍稀植被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天然植被保护的约束压力加大,天然植被缩小、人工植被扩大,植被的生态功能下降。植被受威胁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快增长、城市化和土地开发、森林火灾、病虫害、气候灾害、桉树人工林的无序发展、湿地开垦与污染等。植被保护空缺仍然较大,有66种森林、17种竹林、72种灌丛、45种草丛、120种水生植被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提出了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保护类型。【结论】广西植被资源基本得到保护,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尖锐,构筑国土生态屏障和经营优质生态资产的任务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对云南松林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土壤分布、坡向分布、坡位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省境内,云南松林水平分布范围北至28°23′33″N,南至23°01′20″N,东至97°46′39″E,西至105°54′05″E;垂直分布海拔跨度在710~3320m之间,其中分布面积最多的海拔区间为1500~2500m,占云南松林总面积的66.66%;云南松林下的土壤包括8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最多,占61.58%,其次为紫色土和黄棕壤;就分布的坡向而言,在阳坡的分布多于阴坡,前者占58.29%,后者占41.71%,但分布于阴坡的云南松林质量总体上优于阳坡,前者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9.1m3/hm2,后者平均为74.0m3/hm2;坡位分布方面,分布于中坡位的云南松林最多,其次为上坡位,下坡位的居第3,分布于山脊的居第4;从林分质量上看,山脊上的优于上坡位的,上坡位的优于下坡位的,出现了林分质量与立地质量相背离的情况,但下坡位到山脊受到的人为干扰不断减少.这表明在现存云南松林中,人为干扰因素取代立地质量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云南松林质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