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以电位扫描法将铂微粒沉积在聚2,5-二甲氧基苯胺薄膜电极上制得铂微粒掺杂的聚2,5-二甲氧基苯胺电极。该电极集催化活性和电活性于一体,在甲醛浓度为1mol/L的硫酸溶液里的电化学氧化显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铂微粒的大小、分布和载量,甲醛的浓度,电氧化温度等因素对电催化作用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胶体化学方法制备了SnO2.ZnO微粒的水溶胶和有机溶胶,实验结果表明,SnO2.ZnO胶体存在着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应用L-B膜技术制备了SNo2.zNo纳为微粒/硬脂酸交替L-B膜,用原子国显微镜观察了SnO2.ZnO纳米微粒/硬脂酸交替L-B膜的形貌。  相似文献   

3.
声波团聚微粒技术的进展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旋风分离器很难捕集5-10μm以下的微粒,目前正在微粒声波团聚强化旋风分离技术,以期解决此问题。文中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声波团聚方面尼典和现代的理论分析及实验方法,通过对冷态下声波团聚微粒的实验,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加速微粒向细胞中导入DNA技术中平板撞击微粒加速方法的原理,对基因导入参数-微粒发射速度和发射过程对生物靶及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估计适用微粒速度范围的近似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真空蒸发方式制备的金属微粒-介质复合薄膜,会存在各种不同的微观结构缺陷,为研究它的这种缺陷,制备了Ag微粒-介质(BaO)复合薄膜,并在不同温度下退火,对这些样品做了正电子湮没有寿命实验,结果发现随退火温度升高正电子湮没平均寿命减少,这是因为表征金属微粒与介质之间界面状况的缺陷退火而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用硫酸锰电生媒质微粒MnO_2氧化甲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b-PbO_2阳极,常温电解酸性Mn(Ⅱ)电解液,电生媒质微粒MnO_2氧化甲苯为苯甲醛。探讨了电生媒质微粒MnO_2的制备条件,在较佳条件下电流效率>90%。该电生媒质氧化甲苯为苯甲醛的选择性好,一次转化率可达52%。还原后的Mn(Ⅱ)返回电解槽,电解再生微粒MnO_2,可循环使用再次氧化甲苯。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含聚氧乙烯支链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相微乳液共聚合法合成了粒径40-90nm、多分散系数0.5600.65的含聚氧乙烯支链交联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内米微粒,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该微粒具有球状结构。FTIR谱和^13CNMR谱的测试结果证明所合成的微粒是由丙烯酰胺、聚氧乙烯大单体、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4种链节所组成,而且各链节的比例与原料配比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在静脉补液时,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注射用药和器材遭受非活力性微粒异物污染,这些微粒细小,直径大多在1-50微米之间,不能为肉眼检出,不同大小,数量和性质的微粒进入人体后,将会对病人带来程度各异的医源性危害。由于静脉补液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对这种介入性非活力性微粒的危害应有一定的认识,并积圾清除及预防。微粒状况非活力性微粒在电镜下,其形状为球形、成角和纤维状。X线光谱测定微粒含Ca、钴、铬、Fe、Mn、镍、Zn、St、I、P、C、CI等元素和纤维素纤维。微粒的种类和性质多种多样,包括有玻…  相似文献   

9.
反胶束法制备纳米微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概述了反胶束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反胶束中形成的纳米微粒的几种瓜方式及反胶束“水池”中纳米微粒的表征方法,并着重分析了反胶束法纳米微粒的影响因素,同时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邮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相似文献   

10.
曾科  刘兵  蔡丽红  蒋德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36(11):1111-1113,1137
利用线-筒式荷电装置和高压窄脉冲电源来降低柴油机的微粒排放,分析了不同电源电压和脉冲频率下排气微粒的脱除效率,并在不同转速和负荷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源电压和脉冲频率是影响微粒脱除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电源电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利用脉冲电晕放电降低柴油机的微粒排放效率明显的,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控制尾气排放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根据试验装置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一套含尘气体中颗粒采样与测定方法,即采样位置的选择,采样点的布置,等速采样方法以及库尔特计数器测定粒度分布的技术等。通过试验结果的误差分析,证明这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丙烯酸酯/双官能团共单体无皂乳液聚合的成粒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少量聚乙二醇马来酸单酯钠盐(ZA-6)存在下,MMA/BA无皂乳液聚合成粒过程,发现聚合初期产生的初级粒子消失后,2次周期性地产生小粒子,经分析,是新的成核作用产生的,特称为周期成核现象,表明在聚合的中晚期,成核过程并未真正结束,百是处于成核一聚并的动态平衡之中。  相似文献   

13.
硫酸钡纳米粒子制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制备纳米BaSO4粒子的多种制备方法,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合成纳米粒子的形貌、大小及粒度分布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发现不同制备方法对纳米粒子大小及形貌均有影响,同时各种制备方法所得的纳米BaSO4粒子平均粒径小、分布窄,并探讨了各种方法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4.
针对平坦瑞利衰落信道下的多用户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粒子滤波器的盲多用户检测器。在导频序列接收阶段采用较多的粒子数目来估计信道参数。在信号检测阶段采用较少的粒子数目实现多用户检测算法,这样构成的变粒子数多用户检测算法在保持较好性能的同时具有较低运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在高斯噪声或非高斯噪声环境,该检测器性能优于基本粒子滤波检测器性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脉冲磷光颗粒示踪法,对一套新型内混式石油焦燃烧器烧焦管内固体颗粒的停留时间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了烧焦管内固体颗粒的扩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烧焦管轴向上距示踪剂注入位置为1.0m的截面上,不同径向位置测得的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呈较对称的单峰分布,从烧焦管轴心向边壁靠近。其峰高差别较大。而在示踪剂注入位置以上的4.0m及9.4m截面上,不同径向位置测得的颗粒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由一个尖而高的前峰和长拖尾所组成,曲线的峰高基本一致,表明颗粒沿轴向以弥散颗粒和颗粒团的形式扩散,颗粒沿径向的混合较均匀。分别对1.0m和4.0m及以上检测距离内的颗粒扩散行为建立了径向扩散模型和轴向两组分叠加模型,模型预测的颗粒浓度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基于单板微型计算机的格雷码色标检测方法。该方法用于对规格化的书帖毛本的出错检测获得成功。文中对该系统的脉冲红外光电探测部分和单板微机的智能检测部分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GIS局部放电的动态频谱特性及在线监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利用空间电磁波信号对电力设备进行绝缘诊断的在线方法、系统由两方面组成,其一是空间电磁波时间差法,另一个是信号的时间-频率分析,试验的结果表明,此项技术对GIS的绝缘状况进行自动监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声发射技术在管道泄漏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的管道泄漏检测法如负压波诊断法要求有很强的实时性,常因不能及时捕捉到泄漏信号而造成诊断失败,而声发射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无损检测方法,可根据泄漏时流体与泄漏孔隙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判断泄漏,实现对泄漏信号的连续捕捉,在检测原理上有很大的优势。利用声发射技术对管道泄漏检测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声发射信号进行时频域分析,实现了对泄漏信号的有效识别。试验结果表明,泄漏发生时的声发射能量主要集中在140-160 kHz,随着泄漏距离的增加,在200 kHz处的声发射能量将产生较大的衰减,从而验证了应用声发射技术进行管道泄漏检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AFLP技术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被称为“下一代分子标记”。是检测DNA多态性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可靠性强,多态性检出率高,因而被认为是最有效的DNA指纹分析技术,AFLP已广泛应用于分类学、种群遗传学、病理学、DNA指纹分析的研究和建立数量性状基因图谱,成为最主要的遗传标记,论述了AFLP的原理、特点、影响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及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A nanopore on an impermeable membrane, which separates two chambers containing electrolytic solu- tion, can be used as a nanometre-sized Coulter counter for single-molecule biological sensing. With an applied poten- tial, charged molecules are electrically dragged through the pore, and the analytical information is sequentially read out from the current blockades. Nucleic acid, which is an elec- trically charged polymer, is an ideal analyte for nanopore analysis and nanopore sequencing. With the advantages of high-speed, label-free and single-molecule resolution, a nanopore sequencer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the third-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In this review, a brief history of nanopore sequencing to date is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along with future prospects. Although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for known viral gen- ome sequences, the nanopore sequencing technique still requires missing pieces like improved accuracy, automation and throughput for clinical diagnosis-leve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