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一 前言 杨黼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俗称《山花碑》,是一块用白文(即用汉字记录白语)写的白族山花体民歌的碑。因为它是白语,一向不为人所重视。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的学者名流纷纷来到大理,才为研究民族历史和语言学的专家所注意。傅懋勣、肖雷南两先生曾根据庆洞庄白族郭纯仁先生的读音做了记录,进行过研究。石钟健先生、范义田先生、徐嘉瑞先生对这块碑都作过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解放以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对民族历史和语言文学研究工作的重视,中央白语调查组,曾对这块碑进行过  相似文献   

2.
论“白文”     
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白族有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可以肯定地回答:有!白族既有语言,也有文字。然而,在对外交往中,有的持有怀疑,有的干脆说“没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一般的文字常识、白文的历史记载、白文的文物古籍、白文的文字样式、白文的应用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白族家谱深受汉族家谱的影响,在秉承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同时,在家谱编纂特征之篇幅、体裁、体例、首纂时间、追溯历史等方面;在家谱内容特性之白族姓氏族源、冠姓父子连名制、重名制、白文记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家谱是记载白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库,对补正史料、白族民俗的研究及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校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本校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室研究人员及其他有特长的教师,特设白语文化进修班。该班开设白语白文基础知识、语言对比、白语文学、白族民俗、地方民族历史等。该班第一期学员实习中搜集了许多白族谚语,现正在翻泽、整理、编辑《白族谚语选集》。我校开设白语文化进修修@巴子  相似文献   

5.
《中国白族白文文献释读》一书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块白文是白族历史上采用汉字的音读、训读、自造新字和汉语借词等方法来表达白语的一种文字。不仅在历史上使用过,今天仍然有在使用,收集其文献进行释读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白(僰)文”与“白语”一样是白族的民族文化特征之一。 白文已有一个较长的历史。然而,由于“白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名词出现,只不过是公元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以后的事情。所以,我国学术界对白族的研究还不算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对“白(僰)文”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首先是学术界对现有的资料未能作系统科学的界定和研究,次之是在白族社会  相似文献   

7.
大理白族艺术是云南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具有独具特色的民族色彩。通过运用李泽厚先生提出的“文化积淀”说理论,分析并指出大理白族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并且形成了今天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大理“洋人街”的田野调查,结合白族地区商贸发展脉络中的相关史料和商贸传统,对白族街市进行文化人类学角度的透视。以此探讨“洋人街”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民族文化背景;从而进一步思考现代商业社会中的“人本关怀”命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桑植白族为研究对象,从其族源、历史记忆入手,探讨了在历史时空变幻中,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之间的关联。解剖在一系列的宗族活动所包含的历史记忆以及对大理白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深刻认同感,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认识桑植白族。  相似文献   

10.
大理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是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乐土,喜洲则是滇西北军事、政治、交通的枢纽和重镇,是云南沟通青藏高原及东南亚各民族联系的重要一环,历史非常悠久,文化也十分发达。正是由于喜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才在民居建筑艺术中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构筑了撼人心魄的精美绝伦的“物态文化层”。应该说喜洲白族民居是大理白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它反映了大理白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审美理念,并成为中国文化和建筑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历史遗产,不愧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一枝奇葩。深入了解和探讨喜洲白族民居的历史渊源和建筑审美理念,对进一步研究大理白族地区的历史文化,继而探讨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古代建筑等,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服饰中体现的民族审美文化特点与该民族的居住环境、性格特征、审美爱好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文化,既蕴涵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又呈现生机快然的传承新姿。在中国民族服饰家族中,云南鹤庆县的白族女性服饰堪称一枝独秀,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是民族服饰艺苑中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  相似文献   

12.
白文书写符号系统的构成及其历史发展,都表明古白文有着内在的书写和造字规律,是一种十分典型的汉字系文字,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理白族甲马是云南甲马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种类之一,甲马作为白族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现了白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呈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符号学中的语义及语境,在研究甲马神系的基础上,对甲马视觉艺术符号语义及语境的生成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乡土木刻版画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云南特殊的宗教文化背景的分析,分析了云南地区宗教多元化对白族木雕审美意识的影响。白族木雕是中国传统木雕系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宗教背景,白族木雕体现了复杂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5.
关于白文问题,前人论述颇多,争议也较大,至今没有统一看法。把各种论述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白族没有过文字,所谓白文只是一种汉字记白音的现象;一种认为有白文,充分论据是白文中有新奇字,而且至今民间大本曲本中还在使用。到底有无白文,或者说汉字记白音的假借字算不算白文?这应该从文字的定义去考查,才能得出结论。词典解释“文字”的定义是: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都有音、形、义三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叫文字,举例说,汉字“水”,  相似文献   

16.
竹枝词中的“叶榆”、“僰子”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竹枝词中的“叶榆”、“鹤拓”是大理古代地名,“云南”是祥云古代地名;“白人”、“僰人”、“西爨”、“白蛮”、“夷”是历史上对白族先民的称谓。竹枝词反映了大理历史上的许多战争,描写了大理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南诏是唐朝云南的地方政权,是白、彝等民族聚居的地区,有二百五十三年的历史。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有较大的发展,以白族为代表的南诏文化进入了繁荣阶段,有丰富的史料。在历史上曾有文献名邦之称。但由于长期来白族文献的整理不被重视,加之古代记载洱海地区的史书很少完整地流传下来。今见存研究白族历史的史料很少。仅见的有综合了许多唐人著作和案牍的《蛮书》等,绝大多数散载于群书之中。且有一书几名称的,如魏完的《南中志》和《南中八郡志》中。也有几书一名称的,如《白古通记》和《玄峰年运志》。同时也有书的性质、内容、作者和著述年代不详等问题存在。往往造成在研究白族历史中难以利用。为了充分利用散载于群书中的南诏史料,必须对南诏史料进行辑佚和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妇女地位的影响是深刻、多样而又复杂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影响将日益凸显并呈现新的特点。本文选择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中的撒尼妇女、白族妇女和摩梭妇女为研究对象,以3个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村寨为案例地,从家庭地位、经济地位等方面对比分析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妇女地位和社会角色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学所要阐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有赖于历史学家们对历史记载的艺术性的表述,中国古代史籍中有许多篇章均体现了“文史皆长”的特色,亦如白寿彝先生归纳的五个方面:写人物、写战争、写场面、写语言、写世态。二是有赖于文学的补充,从文学中寻找和体会历史的生命力,其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那些能比较具体地反映一些社会现象和历史内容的文学作品,另一种是那些能够对历史人物的感情和心理进行细腻的描述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关于白族扎染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西南夷的纺织简史和白族扎染的形成及其工艺史略,结合白族扎染现状的透视方式,对白族扎染进行文化思考,从而对白族扎染的文化、审美属性以及生产作出相应的结论。论点是:中国纺织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或西周。西南夷纺织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张骞在大夏见到的蜀帛,其中就一定有西南夷生产的布帛。西南夷泛指西南的少数民族,而当时河蛮人数众多,其活动中心主要在滇池和叶榆(大理),这是白族扎染的基础。白族扎染浓缩着白族千百年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故白族扎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主要属性是文化的、历史的,其次才是商品的。当今的白族扎染生产存在着危机和风险,要走出困境必须保持白族扎染的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也才能保住白族扎染的文化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