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为探索提高绞股蓝种子萌发率的方法,分别探讨了不同光温、激素、储存、低温层积和短时低温等处理对其的影响.光温处理结果表明,绞股蓝种子的最佳萌发温度是15~25 ℃,光照可适当提高萌发率,但在最适温度20 ℃时,萌发率最高也仅为(31.54±2.04)%;激素处理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如6-BA和玉米素)对绞股蓝种子的萌发没有促进作用,赤霉素中GA3对其萌发没有显示出促进效果,但GA4对绞股蓝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可达(54.00±2.65)%;在18 ℃下,储存时间处理结果表明,一定的存放时间有利于打破其自身休眠机制,但时间过长种子的萌发率迅速下降,甚至不再萌发;低温层积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层积对萌发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低温层积90 d的种子在光照下的萌发率是最高的,仅能达到(34.26±3.21)%;短时低温处理结果表明,5,10,15 ℃条件下湿藏9 d后,绞股蓝种子的萌率分别可以提高到(73.06±2.12)%,(83.14±3.25)%和(72.13±3.52)%.储存处理与储存后短时低温处理的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增加,绞股蓝种子的萌发率迅速下降,而短时低温层积对长时间存放的种子也有一定的萌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紫茉莉不同地理种群间繁殖特性的差异,本研究以11个不同地理总群的紫茉莉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对不同地理种群紫茉莉种子萌发及茎秆扦插繁殖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紫茉莉种子萌发特性存在差异,江苏(JS)地理种群种子萌发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77.50%和72.00%,福建(FJ)地理种群种子的萌发率和广西(GX)地理种群种子的发芽势最低,分别为22.50%和3.50%。不同地理种群紫茉莉茎秆扦插繁殖特性也存在差异,北京(BJ)等8个地理种群的扦插成活率相对较高,均高于90%,而JS种群的最低,为46.67%;GX种群插穗平均生根数最大(69.83根),显著高于其它地理种群(P0.05),重庆(CQ)种群的最低(6.57根);GX种群插穗平均根长最大,为2.74 cm,上海(SH)的最小,为1.04 cm。种子萌发率与茎秆扦插成活率间存在负相关,但没有显著性,表明紫茉莉的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权衡。本研究不仅揭示了紫茉莉的繁殖表型可塑性,也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云南红豆杉是一种萌发力较强的树种,其扦插繁殖较种子繁殖容易,但是,扦插季节、扦插基质、穗条类型和穗类的药剂处理等因素均影响着扦插放果和扦插苗木的生长。其次,扦插中附加的施肥管理措施对于培育壮苗关系极大。试验表明:温棚是实施扦插的关键条件;春插较经济、可行;穗条的药剂处理不仅提高扦插生根效果,而且加速穗条后期的生长。其中以2号生根粉的1000ppm速蘸法效果最佳;穗条类型以1-2年生为好;扦插基质以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气候箱中,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10、15、20、25、30℃)牛膝菊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萌发率、日相对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研究不同温度对牛膝菊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膝菊种子在10℃条件下未萌发.25℃是牛膝菊种子萌发最适宜温度,其发芽率为94.67%,发芽势为84%,发芽指数为22.68,均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牛膝菊种子在20℃和25℃萌发速度最快,初始萌发时间为1d,当天就达到种子萌发高峰期.较低温度(15℃)在一定程度上推迟种子的萌发高峰期,但并没有显著降低种子的最终萌发率.较高温度(30℃)不仅推迟种子萌发高峰期,而且也显著降低种子的最终萌发率.牛膝菊具有较强的繁殖特性,对种子萌发温度要求较低,在恒温条件下的适宜发芽温度范围为15~25℃.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和化学处理对四川嵩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种子对不同温度和化学试剂的响应.用3种不同浓度的化学试剂(NaOH、GA3和CaCl2)分别处理种子,将其置于5,10,15,20,25 ℃恒温条件下进行光照培养.结果表明:四川嵩草种子萌发温度幅较宽,在10~25 ℃范围内均能萌发,但在20 ℃和25 ℃恒温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较高,最佳萌发温度为20 ℃,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分别可达96%和7.06.不同温度条件下,3种化学试剂处理对四川嵩草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均有显著性影响,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用适当浓度NaOH处理过的种子其萌发率和萌发指数高于用其它两种试剂处理的结果.10 ℃条件下,NaOH的最佳处理浓度为30 g·L-1;15~25 ℃温度条件下,最佳处理浓度为20 g·L-1.对于GA3和CaCl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0~25 ℃)有不同的最佳处理浓度.  相似文献   

6.
实验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19种十字花科植物种子作为材料,研究温度、生境、海拔对种子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果荠属休眠率最高,为97.3%;芝麻菜属休眠率最低且萌发开始时间和达到50%萌发率所需时间最短,均为2.6d.各温度下种子休眠率差异不明显,10℃下所有种子的平均休眠率略高,为64.9%;25℃下平均休眠率略低,为49.0%.温度对种子萌发时间影响极显著,相对高温下种子萌发开始时间和达到50%萌发率所需时间较短;海拔显著影响种子的休眠率,平均休眠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采自相对高海拔下的种子平均休眠率为低海拔下种子的7.1倍,但各海拔梯度下的萌发时间差异不显著;生境对种子平均休眠率的影响显著,采自滩地的物种休眠率相对较高、萌发开始时间和达到50%萌发率所需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铁线子(Manilkara hexandra)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并确定其繁殖方法,为保护恢复和利用铁线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连续2年,每月定期对铁线子实验植株的固定枝条进行花期和果期的观察,其中包括开花数、落花数、幼果数和成熟果数等。在果实成熟的季节,采集成熟果实对种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使用国家标准GB 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检测种子质量,同时进行种子繁殖实验。采集2年生枝条进行扦插繁殖实验;另外,选取铁线子适用于生根的茎段部位进行空中压条试验。【结果】铁线子开花期在7月下旬至12月上旬,果期在11月下旬至翌年7月;测定种子的生活力为93%,种子繁殖的出苗率达60%,扦插枝条没有成活,不同浓度生根粉处理下的空中压条试验生根率为70%与30%。【结论】铁线子的花期与果期较长,其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吸水膨胀,扦插繁殖不适于铁线子,空中压条试验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铁线子的繁殖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厚皮香种子为无胚乳种子,成熟种子存有休眠,休眠期3~4个月,休眠可能与种皮与假种皮有关;营养物质储存于种子的子叶,种子大小差异不大;人为破碎种皮,GA3(700mg/L)或NAA(100mg/L)处理可促使种子萌发;种子萌发率高,种子萌发育苗是育苗的好手段;扦插繁殖实验进行了2a,插条用NAA(100mg/L)处理并配合使用生根粉可大大提高其成活率,注意要现采现插.  相似文献   

9.
选择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的32科524种植物种子,探讨了温度、海拔与种子大小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温极显著地影响种子萌发,能够解释萌发率变异的3.4%.在5/15℃,5/20℃,10/25℃3个变温处理下,物种萌发比例分别为78.7%,83.4%,91.3%,平均萌发率分别为36.4%,40.6%,47.2%.其中5/15℃变温处理下物种萌发比例与萌发率均最低,表明高寒低温不利于种子萌发.同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依赖于系统发育,科分类能够解释样区物种种子萌发总变异的34.9%.10个主要科植物种子在变温5/15℃,5/20℃,10/25℃处理下表现出不同的萌发特性,各个科的最高与最低萌发率差异显著.总体而言,禾本科平均萌发率最高(73.6%),豆科的最低(8.2%),各个科对温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机制.种子采集地海拔与平均萌发率显著相关,能够解释萌发率总变异的2.3%.种子萌发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大小与萌发率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一方面,样区内随海拔升高,种子有变小的趋势,有利于萌发率的增加;另一方面,高海拔比低海拔地区温度低,不利于种子萌发.样区内各物种的萌发特性受到以上正负影响的双重作用,呈现出各异的萌发特性.  相似文献   

10.
选择不同贮藏条件、不同温度、不同消毒处理条件下对当归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活力减弱,萌发率下降.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23℃,萌发率可达90%;升汞消毒效果比次氯酸钠好,时间以6 min为佳,且污染率降止最低;去翅种子发芽率高于未去翅种子.  相似文献   

11.
海巴戟的种子结构及发芽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海巴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并从环境温度、播种基质、物理处理等方面,探讨了其种子的萌发特性及生理.试验结果表明:海巴戟种子的萌发特性与其结构特点有关;高温能显著提高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且高温条件下变温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最适宜的发芽温度是28~35℃,28℃和33℃则是发芽的最佳变温;海巴戟种子本身存在着某种抑制萌发的特殊物质,但在土壤中这种拟制萌发的状态可被打破而诱导萌发;透气和保水性能良好的播种基质对海巴戟种子的萌发有利,以河沙加泥炭土作为播种基质的海巴戟种子,发芽率最高,达77.0%,其相应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也最高,分别为63.5%和12.532;温水处理对海巴戟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提高它的出苗整齐度,且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分别达74.0%和62.5%,其相应的发芽指数为12.271.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蕨麻生长过程中源和库的形成及相互关系,进一步为蕨麻产量的形成和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从试验田随机选10株蕨麻,出苗后每15 d观测研究源器官的建成;待块根开始膨大后,每15 d调查5株蕨麻库器官形成指标,并设计了4个处理采用切断匍匐茎的方法了解同化物的运输情况。结果表明:蕨麻的源器官包括基株叶片和一级、二级匍匐茎及其分株,在源器官的增长中,一级匍匐茎及分株的重量和所占的比重高于66%,是最主要的源器官。蕨麻的库器官是块根,一级匍匐茎各分株形成的块根占块根总数的81.0%,其块根的重量占总重量的85.7%,块根的膨大率也是最高为43.3%。块根一般产生于紧靠基株的第2~3个分株下以及匍匐茎顶端的倒数第1~3个分株下,而位于匍匐茎中部的几个分株通常根不膨大。在二级匍匐茎上,块根一般产生在第1~3个分株下,中部和顶端的分株均不形成块根。说明蕨麻同化物在向库器官运输时,具有就近运输和优先供应生长中心的规律。蕨麻基株是主要的能源提供者,而一级匍匐茎运输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3.
地肤种子在NaCl浓度分别为0%,0.5%,1.0%~8.0%及pH值为3~13的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升高,地肤种子萌发率下降.NaCI浓度为2.0%时,种子萌发率为零;在高浓度NaCl溶液中盐渍1个月的种子,再返回清水中,仍能萌发;在清水中萌发的种子放入2.0%~8.0%的盐溶液中后,均不能继续生长;萌发后的地肤种子,在0.5%的NaCl溶液中生长最佳,清水中的次之,其中以pH 4~5和pH8~10时萌发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14.
通过PCR和RT-PCR在DNA和RNA水平上筛选鉴定SYTA基因T-DAN插入失活纯合突变体,当对野生型与突变体种子进行45℃/4h与50℃/1h热激后,野生型种子萌发率分别达到100%与86%,而突变体种子萌发率分别只有83%与27%.当对野生型与突变体植株幼苗进行热激处理后,其存活率与叶片萎黄率相差不大,说明SYTA基因能显著提高拟南芥种子的耐热性,但拟南芥幼苗的耐热性不受SYTA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果皮水浸出液、盐分对四合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合木为中国特有种,种群更新困难.为确定四合木果皮水浸出液是否对其种子萌发有影响,分别对四合木种子进行了A处理(带果皮且蒸馏水冲洗)、B处理(剥果皮且蒸馏水冲洗)、C处理(剥果皮且浸出液处理)以及对照组(带果皮)4种处理,结果显示:四种处理种子萌发率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相比,A处理、B处理显著提高了种子萌发率(P<0.01),C处理显著降低了种子萌发率(P<0.01),4种处理种子萌发率大小排序为B(91%)>A(89%)>CK(70%)>C(30%),显示四合木果皮中存在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另外,四合木生长区域土壤盐分含量高,为确定盐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对四合木无果皮种子进行不同盐分(50,100,150,200,250 mmol.L-1)的处理,结果显示:随NaCl浓度升高种子萌发率降低,NaCl浓度大于100 mmol.L-1显著降低种子萌发率,说明四合木种子为拒盐种子;NaCl溶液处理7 d的未萌发种子转移至蒸馏水中,经不同浓度NaCl处理的四合木种子均能恢复萌发,试验浓度范围内未发现有种子致死现象.  相似文献   

16.
生物柴油植物麻疯树综合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麻疯树种子在播种前进行剥壳处理,有利于种子萌发。播种以覆土1 cm左右的浅播为宜,适宜的发芽温度为30℃。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1%琼脂+3%蔗糖+6-BA 3.0 mg/L+NAA 0.9 mg/L效果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以MS+1%琼脂+3%蔗糖+6-BA 3.0 mg/L+NAA 0.3 mg/L较适宜,而1/2MS+NAA 1.0 mg/L培养基生根效果较佳。采用扦插技术繁育时,插条越长生根率越高,短插条扦插时,结合200 mg/L的NAA进行促生根处理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赤霉素处理长白山牛皮杜鹃种子发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GA3)浸种24 h对牛皮杜鹃种子进行预处理,以清水浸种24 h为对照,分析预处理后牛皮杜鹃种子的萌发状况.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3℃/15℃、光照为12 h/12 h条件下,3×10-4GA3浸种24 h效果最好,起始萌发时间为10 d,发芽率86.33%,发芽势77.0%,发芽指数41.70%.通过GA3处理,牛皮杜鹃种子可显著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翅果油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对翅果油树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种子进行剥皮和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能提高种子发芽率,其中进行-18℃冷冻后再经3℃-4℃冷藏能最大幅度的提高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19.
钟萼木种子贮藏与休眠解除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采集的钟萼木种子进行各种处理后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钟萼木种胚、内种皮及胚乳内均含抑制物质且可引起种子休眠,但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内缺乏萌发促进物质和酶活性低所致。用ABT生根粉溶液浸种24h或低温(5℃)层积60d,可解除种子休眠,萌发率由28%可提高到80—90%。低温层积后适宜的萌发温度为30℃、25℃和20℃,其次是变量条件(昼30℃,夜20℃),将种子置于聚乙烯薄膜袋内低温(5℃)干藏85d,也可解除休眠,低温干藏85d后再层积20d,解除休眠的效果最佳,如此处理置床后第5d即开始发芽,15d完成萌发过程,萌发率达85%。  相似文献   

20.
以沙棘“实优一号”品种的种子作为外植体,经过前期的消毒处理后分别接种在MS、1/2 MS、1/4 MS培养基中,在11 ℃培养10 d后移入25 ℃中培养,接种培养30 d后观察统计种子在不同基本培养基中的萌发率、萌发时间以及胚根生长状况,从而确定沙棘种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类型。结果显示:在相同培养条件下,1/2 MS培养基中的沙棘种子在培养7 d后最先萌发,培养30 d后其萌发率最高(16.67 %),胚根分化出2~4个分支且生长状况最佳;1/4 MS培养基次之;MS培养基最差。因此,1/2 MS培养基为沙棘“实优一号”品种种子萌发的最佳基础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