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东营凹陷盐膏层的重震联合解释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单一的物探方法难以探测沉积盆地中的盐膏层,为此提出了基于重力“剥皮”的变密度多界面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首先利用地震、钻井确定的第三系深度和重力反演的中生界、奥陶系、太古界深度,采用重力“剥皮”技术获得由盐膏层引起的剩余异常,据此反演得到了东营凹陷的盐膏层的顶面深度和等效厚度。反演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盐膏层主要由10个规模较大的盐膏体组成,呈北东向的扇状展布,顶面深度在1700~3700m,北部埋深较大,南部埋深较小。与钻遇盐膏层的25口钻井资料对比,反演误差仅为2.96%,说明利用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反演盐膏层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朱彦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5):3527-3530
利用新采集、处理和解释的重磁资料,结合钻井和区域露头资料,对孙吴断陷基底深度、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有利区进行了研究。重磁研究基底深度一般在(100—3 000)m之间,最大深度为3 000 m,基底形态呈东浅西深,岩性主要由古生代变质岩和海西期花岗岩组成,主要发育近NNE和NEE两组断裂,共计28条,具有三凹两凸的构造格局。通过对孙吴断陷内各断凹的规模、断陷期地层沉积厚度、基底顶面埋深以及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腰屯凹陷是下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研究川西地区可能控制火山岩相带的深大断裂以及火山岩的分布范围、深度等基础问题。利用最新大比例尺重磁资料,对数据进行斜磁化、剩磁处理和场源分离,采用物性反演方法进行反演,利用互相关系数和深度加权函数同时进行自约束,引入迭代正则化的LSQR法求解大型离散不适定问题以节省计算成本;采用正演模拟计算并确定了重磁资料主要解决的相关地质问题,即重力数据主要用于解译测区内具有密度差异的断裂构造,磁测数据主要用于预测火山岩;有针对性地采取响应的定性分析或三维反演成像,综合解译深层断裂构造、预测火山岩分布范围和埋深,并且根据已施工钻井对解译成果进行评价。火山岩埋深预测结果的最小相对均方误差仅0.86%,绝大多数情况下小于10%;重力资料能更好地反映深大基底断裂,而磁测资料对于火山岩的反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统计推断的重磁震联合反演方法。首先利用重磁差值趋势面进行场源分离 ,以分布独立的断裂系统为单元 ,把反映目标层地震波反射界面深度作为与其对应的重磁异常的二元复合逆函数 ,然后利用已知重磁震资料统计推断其逆函数在空间域上的泰勒级数分布。该方法无须事先对地质模型进行假设 ,避免了反演的多解性。对合肥盆地印度支面构造的反演结果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并成功地编绘了合肥盆地印度支面重磁震联合反演构造图  相似文献   

5.
重磁震统计推断联合建模反演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统计推断的重磁震联合反演方法。首先利用重磁差值趋势面进行场源分离,以分布独立的断裂系统为单元,把反映目标层地震波反射界面深度作为与其对应的重磁异常的二元复合逆函数,然后利用已知重磁震资料统计推断其逆函数在空间域上的泰勒级数分布。该方法无须事先对地质模型进行假设,避免了反演的多解性。对合肥盆地印度支面构造的反演结果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成功地编绘了合肥盆地印度支面重磁震联合反演构造图。  相似文献   

6.
重磁震平面统计建模反演技术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重磁震的平面联合统计建模反演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基础,力图将国内目前占主导地位的重震、磁震剖面的单项理论建模反演推进到新的层次。方法 基于场论,以独立地质系统为控制单元,把重磁震共存的物性界面深度作为与其一一对应的极值重磁异常的二元复合逆函数,利用差值趋势面分析,按单元在空间(波数)域内逼近其逆函数的泰勒(傅立叶)级数分布,建立重磁震联合反演的随机地质模型。结果 重磁震平面统计建模反演技术,成功应用于胜利油田新区和潜山区的油气勘探实践,编绘出仅靠地震难以成图的深层构造图。结论 随着高分辨率重磁界面识别技术的不断提高,该项探索性研究成果有望推进综合地球物理联合建模反演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呼和湖凹陷煤层气储量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勘探程度较低的特点,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反演,评价和预测了呼和湖凹陷煤层的空间分布规律、煤层厚度及煤的地质储量,结合煤层含气量参数,预测了凹陷内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7.43×1011m3,占整个海拉尔盆地煤层气资源量的68.83%.呼和湖凹陷大二段煤层埋深适中,预测煤层气资源量较大,是煤层气勘探开发有利层段;南二段煤层埋深多在2000m左右,但预测煤层气资源量最大,值得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下期要目     
徐会永等尚店油田东部沙四中亚段沉积微相研究赵克超等泌阳凹陷深层系低孔低渗油气层测井识别技术朱振宇等基于预条件共扼梯度法的稀疏反褶积方法刘展等东营凹陷盐膏层的重震联合解释技术首皓等复杂储层三重孔隙结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李军等水泥环弹性模量对套管外挤载荷的影响分析温庆志等水平缝四点井网整体压裂数值模拟的改进彭枧明等射流式液动锤前后腔液体压力的数学模型张辉等钻头选型通用方法研究张国忠等胶凝原油启动屈服特性研究梁金国等含油污水固定床过滤性能试验研究孙涛垒等原油减渣馏分油水界面膜的扩张粘弹性研究古文英等乙醇…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古近系膏盐岩成因模式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通过钻井资料分析、岩心观察、地球化学研究等技术手段,结合该区古构造、古气候、古盐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古近系膏盐岩的垂向序列、平面分布、物质来源、形成环境、控制因素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孔店组一段至沙河街组四段发育有4套厚层膏盐岩,在剖面上具有泥岩-碳酸盐岩-石膏岩类-盐岩类的蒸发序列,在平面上,整个凹陷都有分布。其盐源主要是陆源,由周围凸起的寒武、奥陶系提供。随着盐湖的演化,膏盐岩形成环境由初期的“浅水蒸发”到后期的“深水蒸发”。膏盐岩沉积主要受控于气候条件、物源供给等因素。由于膏盐岩的封隔作用,孔店组及沙四段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这为东营凹陷深层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变密度常磁化强度界面重磁联合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沉积盆地的地层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加大,基底界面反演时因而要考虑到密度差也随界面深度发生变化.当基底岩石同时也具有磁性,可通过重磁联合反演来揭示沉积盆地基底埋深这一重要的构造信息,尽量减少重、磁异常反演的多解性.针对变密度和常磁化率界面,采用迭代联合反演的方法,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和重磁力Parker正演公式一级近似求取界面深度的修正量,来反演目标界面的起伏.模型试验表明这一方法行之有效.将此方法用于实际资料处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重磁电震信息联合反演的随机建模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把目前的重磁反演从理论建模延伸到随机建模领域,本文从物理场、级数理论出发提出了重磁统计推断建模反演的方法.该方法在重磁场源分离的基础上,以断裂系统把研究区划分为一些独立的次级单元.在各单元内把要反演的地下界面深度作为其对应的极值重磁异常的二元复合逆函数,利用已知的重磁电震剖面资料,统计推断其逆函数的级数分布,以建立重磁电震联合反演的随机地质模型.应用该方法获得了合肥盆地的结晶基底构造图.该项技术探索.有潜能推进综合地球物理信息勘探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针对矿产勘查中相关成像反演存在的纵向分辨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加权的重力梯度数据相关成像反演方法.通过联合多个重力梯度分量、引入基于先验信息的深度加权函数与地下空间分区加权等方法,提高反演的纵向空间分辨率.在数据试验中,利用立方体组合模型证实了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反演出目标体的空间位置,计算的密度数值范围与理论模型基本一致,且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将反演应用于美国文顿盐丘地区的实测重力梯度数据,结果显示出的盖岩位置与已知地质资料相符,证明了本文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快速傅里叶方法原理改进了Parker和Oldenburg提出的重力数据二维及三维的正反演方法,通过对一组模型使用改进前及之后的两种方法进行验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三维重力异常正演计算及三维深度反演计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该方法应用于漠河盆地的基底深度反演中,并综合前人论文资料及先验信息,将漠河盆地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并通过详细分析,预测了漠河盆地的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深度域地震资料的普及,为更好地利用这些地震资料来解决地下地质问题,提出了基于褶积理论的深度域地震资料反演。基于褶积理论的地震资料反演,子波与低频模型对反演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制作人工合成记录与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深度域子波与时间域子波的关系,为基于褶积理论的深度域反演奠定了基础。将深度域反演应用于南海西部某油田,通过与该区的时间域地震资料反演对比,发现两种反演方法子波与低频模型都有差异。当时间域地震资料的采样间隔约为深度域地震资料采样间隔与层速度之比的两倍时,深度域地震资料的反演结果将优于时间域地震资料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15.
沁水盆地在海陆相-陆相过渡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煤系地层岩性及速度横向变化快,高精度的速度体对时深转换的精度至关重要;但山西许多矿区地震资料老旧,仅有叠后地震数据,常规时深转换方法误差较大。为构建高精度速度模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叠后反演速度及利用标准层控制的煤系地层精细时深转换方法,该方法首先选择某一标准层作为起算层,用钻孔约束速度谱得到起算层底板标高,用叠后地震反演速度构建速度模型,基于起算层结合速度模型获得标准层初始底板标高,通过钻孔校正得到标准层底板标高。将该方法应用到山西某矿区,结果表明:预测的K8、8、15号煤层深度与实钻数据相比,误差仅为0.78%,较常规方法提高了转换精度,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三维三分量(3D 3C) VSP属于地下地震勘探方法,三维三分量VSP地震资料合有深度和丰富的地层岩性信息,有地面地震不可比拟的优势.为了发挥和应用三维三分量VSP资料的优势,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需要反演出准确的岩性及弹性参数,用于精确预测储层、识别流体性质.以各向异性介质(VTI)弹性波传播理论为基础,研究多波精确振幅特征方程(AVA),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维各向异性介质VSP多波联合叠前AVA反演岩性参数理论和方法.该方法利用对3D 3C VSP资料处理的NMO道集,直接反演地层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及2个各向异性系数,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计算得到地层的弹性参数,这些参数对岩性及流体识别有重要作用.这套纵横波联合叠前反演方法适应直井及斜井3D 3C VSP资料,并经实际斜井3D 3C VSP资料处理,得到了与实际储层吻合的反演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recorded by terrestrial GPS stations and seafloor GPS/acoustic stations, the static slip model of the 2011 Mw 9.0 Tohoku earthquake was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the data using a layered earth model. According to a priori information, the rupture surface was modeled with a geometry that is close to the actual rupture, in which the fault dip angle increases with depth and the fault strike varies with the trend of the trench. As shown by the results inferred from the joint inversion, the "geodetic" moment is 3.68 × 10 22 Nm, corresponding to Mw 9.01, and the maximum slip is positioned at a depth of 13.5 km with a slip magnitude of 45.8 m. Rupture asperities with slip exceeding 10 m are mainly distributed from 39.6 to 36.97°N, over a length of almost 240 km along the trench. The slip was mostly concentrated at depths shallower than 40 km, up-dip of the hypocenter. "Checkerboard" tests reveal that a joint inversion of multiple datasets can resolve the slip distribution better than an inversion with terrestrial GPS data only-especially when aiming to resolve slip at shallow depths. Thus, the joint inversion results obtained by this work may provide a more reliable slip model than the results of other studies that are only derived from terrestrial GPS data or seismic waveform data.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剥蚀量恢复中的综合分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地震层速度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地质外推法等 ,确定渤海湾盆地中生界的剥蚀量 ,并建立起初步的埋藏史曲线 ,然后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析技术 ,选定澳大利亚扇形模型 ,沿可能性最大的几种不同地质概念热史路径 ,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Q 5井等的白垩统地层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与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的比较 ,确定了该井合理的、精确的地质演化历史 .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Q 5井在距今 70Ma时 ,白垩系地层达到其演化历史上的最大埋深 (35 0 0m) ;之后发生构造抬升并遭受剥蚀 ,下白垩系地层的最大剥蚀量为 95 0m ,上白垩系地层的最大剥蚀量为 15 70m .研究过程证明 ,多种方法结合 ,比单纯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可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