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调查研究了百余户农房的震害情况,指出当前在西部地区,生土建筑仍是农户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总结了生土农房的损坏特点,分析了造成损坏现象的原因,提出了震后农房重建的建议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丘陵区的遂渝铁路遂宁站附近,以自然边坡的自然边坡土、铁路切挖边坡的岩石源植生土、铁路切挖边坡的农田源植生土3种不同类型边坡土壤为对象,对不同类型边坡土壤的团聚体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石源植生土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小于农田源植生土,土壤结构破坏率表现为岩石源植生土>自然边坡土>农田源植生土.岩石源植生土、农田源植生土和自然边坡土的分形维数分别为2.605,2.700和2.706,岩石源植生土的分形维数显著小于农田源植生土和自然边坡土,而农田源植生土与自然边坡土的分形维数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颗粒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在不同类型边坡土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岩石源植生土>自然边坡土>农田源植生土.  相似文献   

3.
控制改性生土材料的含水量达到最优含水量,是提高改性生土材料密实度和强度的关键。对作为生土基材的黄土分别掺加不同比例的水泥,熟石灰,砂,麦秸,形成不同掺料不同掺量的改性生土材料。通过标准轻型击实试验,得到不同掺料不同掺量的改性生土材料的最优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掺料改性生土材料最优含水量与掺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掺料对改性生土材料最优含水量的影响规律,给出不同掺料不同掺量的改性生土材料最优含水量的影响趋势、定量分析数据及估算公式。结果表明:加入水泥、石灰、麦秸的改性生土材料的最优含水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加入砂的改性生土材料的最优含水量有所降低。作为生土材料标准试验方法的前期试验研究,结论可为生土材料标准试验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也可为实际工程中确定改性生土材料最优含水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压制生土砖抗压强度预测模型,针对成型压力、含水率、水泥含量及高厚比对压制生土砖抗压强度的影响,基于国内外研究中的91组压制生土砖抗压强度试验数据,分别建立了用于预测压制生土砖抗压强度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径向基(RBF)神经网络模型,并将模型预测结果分别与试验结果及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压制生土砖抗压强度的预测精度显著优于回归分析方法;压制生土砖抗压强度与其配合比、成型压力及高厚比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回归分析模型不适用于解决此类复杂问题;BP神经网络模型的整体预测效果较好,但容易陷入局部最优;RBF神经网络模型能可靠地预测压制生土砖抗压强度,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比值的平均值为1.007,标准差为0.085,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精确度,能有效解决压制生土砖抗压强度与其影响因素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为压制生土砖的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波 《科技信息》2011,(15):J0035-J0035
生土材料是人类应用最早的建筑材料、是理想的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绿色墙体材料,本文首先介绍了生土墙体材料的特点,从传统生土材料的改性及生土、改性后生土材料的力学性质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生土墙体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为科学准确地对生土结构房屋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估,提出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该方法在收集生土结构的基本构造信息基础上,建立评估体系,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每层的权重,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估得到定量的评判结果.在生土结构房屋安全评估中可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生土结构房屋的安全状态,从而为农村危房改造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陕南青木川老街80户传统民居建筑现状及室内热舒适度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传统生土墙体及建造技术与陕南地区气候条件适宜性良好,建议更新技术手法并推广。针对生土墙体内墙饰面易脱落、室内通风不佳等问题,通过使用新型内饰面材料、改变门窗开启方式、在特殊部位加入通风装置等措施,实现对现存生土墙体的低成本改造。对已改变使用功能的荣胜昌旱船屋室内热环境进行抽样实测,分析影响室内热舒适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善措施,减少室外温度交换,提高室内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自嵌固生土砖砌体嵌固部位在剪压复合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在考虑其承受不同上部竖向荷载的情况下对18个自嵌固生土砖砌体试件进行了剪压复合受力试验,探究其受力性能、破坏机理及剪压相关性.试验表明砖体间咬合嵌固可起到销栓作用,表现出较好的抗剪能力.分析总结了砌体剪切、剪压和斜压三类破坏形态产生的主因,提出了自嵌固生土砖砌体剪压复合受力下砌体的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并与传统主拉应力破坏理论中砌体抗剪强度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发现主拉应力破坏理论计算出的砌体抗剪承载力安全可靠,但较为保守.研究可为自嵌固生土砖砌体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研究及设计应用提供试验成果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农村资源分布分散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开发高性能生土建筑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西安生土为主要原材料,以矿渣、桐油和糯米汁为参考系,测试了改性前后生土墙材的抗渗性、抗压强度,分析了添加剂对生土墙材基本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生土建筑以其生态优势至今仍是国内外备受关注且广为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但是,传统的生土材料强度较低、耐水性差、体积稳定性差等性质限制了生土材料,乃至生土建筑的推广应用,目前用于生土改性的材料众多,本文从改性材料的改性机理和物性特征等力面,对多种常用的改性材料进行分析,为生土材料的改性研究,实地优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攀枝花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攀枝花人将金沙江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汇相融.古老而神奇的"大笮文化"、神秘而多情的"迷文化"、古韵悠深的"里泼文化"、博大包容的"大工业移民文化"、勇于拼搏的"金沙江漂流文化"形成了攀枝花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而它们的灵魂和依托就是金沙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攀枝花市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供开发的潜力很大。但是,将近40年的工业和城市建设使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此,本文在提倡开发生态旅游的同时,也指出攀枝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刻不容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才能促进攀枝花市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攀枝花市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供开发的潜力很大.文章介绍了攀枝花市生态旅游资源状况,从经济视角探讨了倡导生态旅游,培育生态旅游的意义,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攀枝花市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攀枝花市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攀枝花少数民族近现代社会转型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第一时期是新中国的成立,给攀枝花少数民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在政治上获得了身份地位;第二时期是1965年的"三线建设"时期,植入式的城市模式对攀枝花少数民族的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第三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攀枝花民族地区的劳动生产力,使少数民族生活由贫困奔向小康.这三个时期的发展体现出两个特点:即跨时代的两重效应和失败与成功并存.总结近现代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攀枝花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五十余年来的攀枝花市方言研究,根据攀枝花市所辖三区两县汉语方言各自的特点,进行方言分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西昌、攀枝花、温江三站近7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三地的酸雨月、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昌1—12月为弱酸雨污染;攀枝花1—3月无酸雨污染,4—12月为弱酸雨污染,温江秋、冬、春三季均为强酸雨污染,夏季为弱酸雨污染。西昌近年来p H值有增大趋势,攀枝花与温江年变化趋势不显著。经综合比较,温江为重酸雨区,攀枝花与西昌为轻酸雨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攀枝花市新农村建设实践,评述了2005年以来攀枝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情况,并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攀枝花市旅游发展的三种模式,即政府主导型模式、区域一体化模式、精品带动模式,力求促进攀枝花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也试图为促进国内与攀枝花市类似的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攀枝花方言词类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类是词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攀枝花方言词形研究》的基础上,对攀枝花方言的词类作了全面考察。文中例举了各类词的土词词以及俗语的特殊说法和某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20.
对攀枝花、承德和朝阳等地钒钛磁铁矿的工艺矿物学进行研究,同时依据铁精矿、钛精矿的现货价格和理论选矿指标对矿石的价值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承德和朝阳钒钛磁铁矿中MFe品位分别为13.26%,12.84%和1.15%;TiO2的品位分别为10.98%,4.53%和2.02%;V2O5的品位分别为0.22%,0.23%和0.055%.各个矿产地钒钛磁铁矿中钛磁铁矿和钛铁矿的矿物含量、矿物成分有显著差别;攀枝花、承德和朝阳铁精矿中TFe品位分别为59.21%,66.46%和55.74%;TiO2品位分别为12.35%,4.87%和16.42%;V2O5品位分别为0.928%,1.142%和2.07%;攀枝花矿石价值最高,其次是承德,朝阳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