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小议许渊冲翻译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严复、傅雷的翻译思想给中国译论界带来重大的发展之后,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则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他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尹承捷 《科技信息》2010,(30):I0189-I0190
当今翻译学科领域流派越来越多,而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由来已久,并还没有定论。由于中国现当代译论过于吸收和借鉴,甚至照搬西方译论研究成果,故普遍认为中国译论不成气候。本文试图在传统译论视角下通过论述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从而更深入引导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译论的积极的贡献,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研究出现了间性思维,主体间性从哲学层面引入翻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主体间性的早期萌芽,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译论,也明显带有主体间性思想的印记。主体间性的现代性,给中国译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中国译者在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精髓的同时,应适当结合主体间性的现代意义,为中国译学找出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4.
译论研究范式不仅承前启后,在时间上具有相随性,而且在理论假说、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上均有所革新和超越。梳理爬抉西方主要译论范式的发展脉络,结合中国译论之现状,参照西方译论范式进行深刻的学术反思,可以拓展我国译论研究视域,建构新时期的中国译学学科范式。  相似文献   

5.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龚蕴华  李娟 《科技信息》2009,(26):I0165-I0166
本文回顾了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译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既肯定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又充分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笔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分析考量,并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西译论在长期的发展中,对翻译以及对翻译有关的一些问题上有着各自的认识,有同有异。本文从源头上对中西译论思想进行了比较,其中无论提出的命题还是其论证方式都是令人信服的,对于中西译论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杜雄 《科技信息》2013,(3):258-259
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是我国首部有关传统译论的专著。正如书的引言中所说的,我国翻译理论需要更新与提高。要开展翻译工作研究,提高译学理论水平,就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译学理论史,先摸清"家底",理清"家谱",才能更图发展。作者主要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接选了一些重要的译论者,分别作介绍和评述。通过评说历代有代表性的,或有校大影响和意义的译论家和译学流派的观点,大致勾画出了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和梳理出其流变的线索,为研究者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和参考。本文对其进行了介绍和评介。  相似文献   

9.
赵德全  宁志敏 《科技信息》2010,(33):I0186-I0186,I0208
中国传统译论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可谓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它出自于中国近代优秀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之口,在国内译界历经百年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影响力:相对而言,功能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纯理功能,而正是这一思路为实现严复的“信、迭、雅”提供更为具体的操作途径,克服了严复翻译标准中的抽象与缥缈,使得这三个字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语言是否可译的问题,通常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译论,不可译论以及相对可译论。可译论和不可译论观点都具备一定的依据,而本文的观点是,这种可译性,不可译性以及相对可译性都可以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导致了语言间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艺术功能则形成了语言间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1.
闫朝鼎 《科技信息》2006,(4):259-260
翻译中的等效论和诗歌的可译性都是翻译界一直以来长期争论的话题,本文把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从等同效果论的角度出发,针对汉语诗歌的特点,探讨了汉诗英译达到等效的重要性,困难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严氏“雅”译观产生的历史,社会,教育背景和哲学基础,从辨证历史观的角度看,“雅”译观作为译事中宏观的指导理论和译文评鉴标准,与画学的“等值论”相得益彰,仍不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钱文彬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3):16-19,23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味”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范畴,经过众多文论家的阐发,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味论。诗味论与接受美学在关注读者与文本上存在着相通或相似之处,将两者放在一起考察有助于在对我国优秀的古典美学资料进行开发整理的同时,加强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当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译论发展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各自的译论体系,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本文以它们的异与同作一比较,以便读者能有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美学派别是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儒家美学明确阐明了美和艺术的作用,道家美学揭示了审美和艺术的重要特征,犹如两颗耀眼的明珠,辉映着中国古典美学深邃的夜空。本文从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的比较中,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严氏“雅”译观产生的历史、社会、教育背景和哲学基础。从辩证历史观的角度看 ,“雅”译观作为译事中宏观的指导理论和译文评鉴标准 ,与西学的“等值论”相得益彰 ,仍不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汉英两个民族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自然在诗歌创作方面艺术意境的表现也不同。正因为如此,译者往往很难(甚至不能)将中诗的意境传递给译语读者,因而构成了中诗外译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9.
赵佼  张慧琴 《科技信息》2009,(31):I0125-I0125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研究已成为持续增温的话题。本文从道家美学视角下围绕罗新璋先生提出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四个概念分别展开论述,进一步探索传统译论的哲学美学渊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著名翻译家卞之琳文学翻译思想的梳理和归纳,探讨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和特点,揭示其对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工作和中国译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