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阅读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被蕴涵在文本中的一种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所裹挟、震撼,这种强大的震撼感包含着智的洞见、情的涵润和美的享受,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是余秋雨散文魅力的真蕴所在.提出"智及与趣美的张力"这一理论范畴并结合作品分析,以达到对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特质的系统性理解.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散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的不同凡响 ,纷纷作出应有的反应 ,研究者们从一元到多元 ,由平面到立体的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研究 ,虽有不足 ,却也硕果累累。文章试图从余秋雨散文的文体性质、散文史的地位、文化意蕴、艺术品格及综合研究等方面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状况作力求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以推动散文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散文以文化取向研究为思路,自觉肩负起现代社会构建的使命,创造性地提出"文化人格学"的概念,融入和发展了荣格和柏深思的理论,致力于探讨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人格之于现代社会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目前关于余秋雨散文的种种批评,通过对余秋雨散文与杨朔、刘白羽散文的分析比较,指出余秋雨散文在文体的创新意义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吏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的散文,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其强烈的文化意识,独特的文化感受和冷静的历史反思,瞩目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兴衰和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命运的变迁.作家通过反观历史以寻求文化的灵魂,从中探索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历史命运,呈现出一种俯仰古今的浑厚凝重之气,表现出很强的历史沧桑感.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求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本文就其散文的这一特色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的"大历史文化散文"在新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散文大都从"文化"的视角写人状物,寄托对于历史与人生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散文语言追求典雅,议论、描写、抒情融会贯通,形成一种几乎不变的感伤情调。但由于这种感伤没有抵达历史的复杂真实,而更多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想象,因而不免让人感到矫情。  相似文献   

9.
秦牧和余秋雨的学者散文创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受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他们的学者散文在文化内涵的展示上,在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指向上以及在对“文以载道”的阐释中,都形成了许多共性和差异,并直接影响了他们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发现余秋雨散文的艺术贡献在于彰显了主体意识.强调主体精神,其语言在审美与审智间取得了一种平衡,在创作中大胆采用了其它文体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着《文化苦旅》的出版,余秋雨先生横空出世,一举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散文大家。同时,学术界对他为人为文的批判和非议也接踵而至,措辞之尖锐,火气之猛烈,已经形成了所谓的"余秋雨现象"。本文将从余文的优点、不足及其文学价值等三方面做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2.
"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这一对辩证概念的提出是对现代汉语词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在语言的运用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动态词义现象,通过研究其散文中的动态词义现象、形成途径以及影响因素,来探究余秋雨散文语言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现今是一个散文繁荣的时代,散文的艺苑里百花盛开,风光无限.其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是美誉为“新潮散文第一成果”的余秋雨系列散文.就《文化苦旅·序》中,余秋雨先生说:“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  相似文献   

14.
体裁的分类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由于体裁审美方面的模糊性而呈现独特的景观,获得意想不到的接受效果。在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中,这种模糊性表现得亦尤为明显。余秋雨把戏剧创作的手法融入散文的写作中,从而在散文文本中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剧场世界。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及其散文的迅速崛起和走红,把传统的散文作法推向了极致;只不过,由于对传统的过分依恋,其作品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鲜有创新。作者表现的是传统,放弃的是思想,讲究的是温柔敦厚的士大夫气息,排斥的是挟风带雨的激情和凌厉,这决定了其作品只能是一种对传统的放逐。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的散文《阳关雪》,通过对自然、人文景物的游览和描述,对历史、文化艺术进行的深层思考,努力寻求文化灵魂与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意境深邃辽阔,想象悠远。作者采用多种方式,巧妙地把情和理和谐交融,表现出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独树一帜,本文拟从其散文创作概况、艺术特征、散文思想及价值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粗浅研究.以便于更好地阅读和把握其散文,也求能为新世纪散文创作作出一点点贡献。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散文的实质是倡导独特的价值取向,彰显对历史进步观的认可甚至推崇,他对历史人物的阐释和判断标准发生了根本的位移,他的作品解构了传统观念中某些含有神权、专制、愚昧成分的观念,并试图延续肇始于鲁迅"拯救国民性"的命题,完成知识分子世纪性精神引渡的使命。值得一提的是:他首次将商人阶层纳入散文创作视野,这是散文题材的一次重要开拓和创新。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因其价值取向,堪称是一把烛照历史,扫荡神权、专制、愚昧阴霾的思想炬火。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余光中为两岸著名学者、散文家,他们的创作都超越了平庸,创造了神奇,成为20世纪两岸散文的亮点。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创作既代表了散文的成就,又代表了散文的高度。本文通过二者散文在文化态度等诸方面特点的比照分析,凸现二余散文的创作风格及其文史学地位,并力求从二者的创作心态、风貌中揭示两岸散文某些具有普遍性、代表性意义的特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戏剧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的学者余秋雨自20世纪90年代出版《文化苦旅》后,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秋雨热”作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出现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上。对余秋雨的散文,评论界作出迥异的反应。主要分三个派别——肯定派,否定派,中立派。全面分析考察这些批评,以加强对余文的研究,并促使评论界理性批评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