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陆地壳多震层成因与一个新的地壳断层带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俊来  岛田充彦 《科学通报》2000,45(10):1085-1091
在不同范围温度和围压条件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于围压1.5 GPa,温度25~650℃、应变速率2×10~(-6)次/s条件下实验变形万成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力学与显微构造分析,阐述了大陆地壳岩石圈内不同条件下变形岩石及其主要组成矿物内的脆性破裂到晶质塑性显微构造组合,提出脆-韧性转变域内脆性破裂机制和晶质塑性机制同时出现、互相制约和依存.脆性破裂机制与晶质塑性机制之间的叠加与抑制作用导致岩石强度具有异常变化,并合理地解释了大陆地壳多震层的成因与中、上地壳强震发震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地壳断层带模式。  相似文献   

2.
0.21~4.18GPa和20~350℃下H2O的电导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0.21 ̄4.18GPa和20 ̄350℃下测量了固相和液相H2O的电导率。结果表明:(1)不同的固相H2O具有不同的电导率与温度压力关系。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是连续的,但是在2.11GPa与2.58GPa压力之间存在着不连续现象,这与相应压力下的冰Ⅵ和冰Ⅶ是对应的;(2)液态H2O的电导率均随温度和压力的增高而增大,但随压力的不同分别在0.57GPa与0.9GPa和2.11GPa与2.58GPa与  相似文献   

3.
高温、高压下粗面玄武岩相变对其纵波速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YJ-3000吨压力机的弹性波速度测量装置,在高温(最高温度为1350℃)、高压(2.0GPa)条件下就位测量了河南伊川粗面玄武岩的纵波速度,并在2.0GPa及不同温度条件下获取了实验产物,其详细薄片鉴定表明,对应着粗面玄武岩弹性波速度的变化,实验样品已经发生了相变。据此讨论了粗面玄武岩中含水矿物脱水、固固相变、部分熔融与其弹性波速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解深部物质过程提供高温、高压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钠铝云母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汝成  徐士进  徐树桐 《科学通报》1999,44(10):1103-1105
钠铝云母是一种罕见的三八面体云母类矿物,它产在石英硬玉岩中,与斜长石,绿闪石,磁铁矿等一起构成退变矿物组合,计算获得钠铝云母的形成温度为600~620℃(压力选择1.0~1.5GPa)说明钠铝云母质是榴辉岩相岩石降压退变至高级角闪岩相对出现的典型矿物。  相似文献   

5.
1650℃,1~3GPa下玄武岩熔体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玄武岩为初始物料,在1650℃,1-3GPa压力条件下进行了熔融实验,对实验产物中的玄武岩淬火玻璃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折光率测定和CIPW标准矿物计算,并进行了拉曼光谱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温高压下蛇纹石电导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朱茂旭  谢鸿森  郭捷  张月明  许祖鸣 《科学通报》1999,44(11):1198-1202
在1.0~3.0GPa,300~870℃条件下测定了蛇纹石的电导率,用阻抗谱分析了频率对电导率测定的影响,并分析了蛇纹石脱水前后传导机制的变化,实验表明,蛇纹石脱水后电导率急剧增大,通过这一机制在地球内部可形成高导层。  相似文献   

7.
在290K温度下和0-0.600GPa流体静压国和范围内,通过对块体C60单晶的直流电导测量,观察到在0.176GPa的压力下C60单昌的电导发生一个大的跳跃,该跳跃对应于C60单晶分子自旋取向从有序琶无序可逆相变。  相似文献   

8.
西南天山早白垩世火山岩中发现地幔和下地壳捕虏体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在中国西南天山托云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中存在地幔和下地壳捕虏体,火山岩的年龄为123-101Ma,地幔捕虏体既有钛角闪石和韭闪石,长石,云母及辉石等矿物巨晶,也有橄榄岩,辉石岩,角闪石岩和云母岩等岩石碎块,下地壳捕虏体主要是条带状和块状的麻粒岩,火山岩是板内岩浆活动的产物。含水矿物巨晶和地幔岩石碎块中存在含水矿物,表明发生过强烈的地幔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布于皖北和苏北徐淮地区的早侏罗世侵入杂岩体主要由二长闪长斑岩组成,其形成时代为191Ma,岩体中含有大量的榴辉岩类包体,主要由榴辉岩和石榴辉石岩组成,它们经历了榴辉岩相高压变质和角闪岩相退化变质两个阶段。包体榴辉岩中的石榴石以铁铝榴石为主;单斜辉石主要是绿辉石和普通辉石。矿物组合及温度和压力计算结果表明,该类包体榴辉岩相变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大于1.2-1.5GPa和709-861℃;角闪岩相退化变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0.70-1.03GPa和666-738℃,该类高压捕虏体的发现不仅对了解华北陆台南缘深部陆壳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能对认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俯冲-碰撞-折返演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脱水熔融实验研究,模拟喜马拉雅造山带麻粒岩下地壳的形成过程.实验温度和压力条件分别为770~980℃及1.0~1.4GPa.黑云母的Ti和F含量较高导致其脱水温度高达约900℃(1.0~1.4GPa).实验产物由过铝花岗质熔体和具有麻粒岩矿物组合的残留相(P1+Qz+Grt+Opx+Bio+I1m/Rut±Kfs±Cpx)组成.残留相矿物组合与出露于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麻粒岩的矿物组合相似,并且二者的特征矿物(石榴石和辉石)的成分一致;残留相的化学成分可以与中性麻粒岩地体的成分对比.实验残留相的波速特征也与青藏高原和造山带下地壳上部的速度吻合.获得如下认识:(1)青藏高原下地壳上部可能是由含石榴石中性麻粒岩组成;(2)喜马拉雅下地壳麻粒岩和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有着成因上的联系;(3)黑云斜长片麻岩的脱水熔融可能是青藏高原下地壳麻粒岩形成、地壳物质重组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同时实验也为探讨青藏高原下地壳麻粒岩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以及形成时温度和压力环境提供了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1.
南阿尔金含假蓝宝石高压基性麻粒岩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建新  孟繁聪 《科学通报》2005,50(2):167-171
含假蓝宝石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发现于南阿尔金的巴什瓦克地区, 在空间上与石榴橄榄岩伴 生, 并与后者一起呈透镜状分布在含蓝晶石的高压长英质麻粒岩中. 假蓝宝石与刚玉、尖晶石和富钙的斜长石组成后成合晶, 分布在石榴子石和辉石之间. 从反应结构和矿物成分推断, 这些含假蓝宝石的后成合晶为早期蓝晶石分解反应的产物. 同时, 这些后成合晶的形成还涉及到早期的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 因此, 早期的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蓝晶石+金红石, 并推断其形成的压力条件大于2.1 GPa, 温度在1000℃左右. 含假蓝宝石的后成合晶形成于近等温降压或略降温降压的条件下, 为岩石在折返或抬升作用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La0.7Sr0.3Mn0.9Fe0.1O3纳米固体中的压致碎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凡磊 《科学通报》1998,43(5):491-494
在高压压制的La0.7Sr0.3Mn0.9Fe0.1O3纳米固体内部观察到明显的压致晶粒碎化现象,在4.5GPa的压力下,其内部的平均晶粒尺寸下降46%。随着晶粒尺寸的下降,纳米固体的饱和磁化强度下降40%而矫顽力增加35%。La0.7Sr0.3Mn0.9F0.1O3纳米固体的这种压致晶粒碎化现象与其晶粒内部存在的氧缺位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徐桂英  李建保  黄勇  谢志鹏 《科学通报》1999,44(23):2497-2503
用市售分析纯化学试剂Nb2O5(99.95%),活性炭(99.99%),NaCl(99.95%)和蔗糖(99.94%)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在温度为970-1120℃,压力为0.1MPa的N2条件下,在石墨电阻炉内制备出NbCx(x=0.98)-C复合三维网状纤维。  相似文献   

14.
张国辉  孙敏 《科学通报》1998,43(20):2218-222
研究了汉诺坝玄武岩中麻粒岩和辉石岩捕虏体在Sr-Nd-Pb同位素五维空间中的循环。结合捕虏体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认为层离作用可较好地解释不同类型捕虏体同位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赣东北弋阳早古生代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于赣东北弋阳县南的麻粒岩是一个基性麻粒岩,具有石榴子石+斜长石+紫苏辉石+黑云母+磁铁矿的矿物组合,根据矿物成分变化和矿物的包含关系确定了峰前变质(M1)和峰期变质(M2).成岩格子和地质温压计计算限定了麻粒岩峰前变质的温压是830~870℃和~1.0 GPa,而峰期的变质条件是850~900℃和0.7~0.8 GPa,显示了一个近于等温降压的顺时针P-T-t轨迹.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436 Ma,而其原岩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结合已有的发现,本文指出华夏地块内发生的早古生代(加里东期)高级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带作用有关,很可能是扬子地块与东冈瓦纳大陆挤压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高压下MgO-ZnO-SiO2体系的亚固相相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0GPa和1200℃条件下,利用活塞圆筒高压装置实验确定了MgO-ZnO-SiO2体系的亚固相相关系,结果显示该体系具有不同于其他类似的三元体系的相组合特征,无法形成Mg2SiO4-Zn2SiO4橄榄石和Mg2SiO6-Zn2Si2O6辉石续固溶体,这种相组合特征是由Zn^2+具有(Ar)3d^10外层电子结构,不同于其他过渡金属离子,如Fe^2+,Ni^2+和Co^2+的性质所制约。  相似文献   

17.
缅甸帕敢地区硬玉岩中流体包裹体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施光海  崔文元  王长秋  张文淮 《科学通报》2000,45(13):1433-1437
大量的气-液二相,气-液-固三相的包裹体发现于缅甸帕敢硬玉岩中,用激光Raman光谱仪分析的结果显示其气相和液相的成分为H2O+CH4,固相部分成分为硬玉,表明该硬玉岩形成于含H2O+CH4的,组成近硬玉的熔体,该熔体可以有来源于上地幔,根据实验岩石学资料推测硬玉岩形成温度大于650℃,压力大于1.5GPa。  相似文献   

18.
从碳化铬和镍锰钴合金体系合成金刚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弄清不同碳化犄高温高压下与金属触媒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形成金刚石的机理,探索合成特殊性能金刚石的新方法,有必要对各种碳化物加金属触媒在高压下的行为进行调查。报道了重量比为1:6的Cr3C2粉末和Ni70Mn25Co5合金组成的体系,经6.0GPa的高压力和1500℃的高温处理20,30和60min后,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样品中的Cr3C2发生了部分分解,生成了Cr7C3,Cr和金刚石,样品中没有  相似文献   

19.
在青藏高原安多微陆块中发现了高压基性麻粒岩,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石英+金红石.该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退变质矿物呈后成合晶产状,早期退变质矿物组合是Opx+Pl±Spl,晚期退变质矿物组成是Hbl+Pl.温度与压力计算表明,高压麻粒岩相峰期变质温度为860~920℃,压力为14.6~15.6kbar;早期退变质的形成温压为820~890℃和8.8~11.5kbar;晚期退变质条件为550~670℃和5.2~6.5kbar.其退变质作用P-T轨迹为顺时针型近等温降压到降温降压的过程,指示该麻粒岩经历了俯冲至深部地壳层位(~50km),之后又快速抬升到浅部地壳(~20km)的变质过程.该高压麻粒岩的形成可能与安多微陆块和羌塘地体中生代时期的弧-陆碰撞作用有关,这对探讨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顽火辉石的高压声速和下地幔的可能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自正  谢鸿森  霍卉  经福谦  郭捷  徐济安 《科学通报》1999,44(15):1662-1666
用光分析技术在40-140GPa的冲击压力范围内测量了钙钛矿型顽火辉石的高压声速。实验测定其纵波声速VP与冲击压力P的关系为:lnVp=3.709-0.。691lnP+0.094(lnP^)2且声速VP和ρ满足Birch定律:Vp=4.068+1.677ρ,可以确认在下地幔的温度压力下钙钛矿型顽火辉石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