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浓香型白酒的发酵过程几乎不可控,因此入窖条件是白酒发酵重要的参考指标。在研究浓香型白酒入窖条件的基础上,采用了云模型与改进的D-S证据理论实现了对白酒发酵的入窖条件定量评估。通过资料和工人的经验验证,首先介绍了对白酒入窖情况影响较大的四种参数,分别为温度、酸度、淀粉含量、水分。通过Matlab仿真对入窖情况建立隶属度云模型,使得每一个参数都有其对应的隶属度函数。将已采集的样本参数通过云模型实现各个评判标准的隶属度情况,并利用改进的D-S证据理论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经验证,对白酒的入窖状况分析可以达到比较准确的定量分析,大大降低了人工判别的主观性和随机性。  相似文献   

2.
固态发酵法是我国传统的白酒生产工艺,其工艺特点是发酵酒醅含水分不多,糖化与发酵在固态酒醅中同时进行,固态蒸馏取酒。蒸馏后的酒醅,原料未充利用,需再次拌曲、糖化、发酵,反复多次。固态发酵法生产白酒的质量与出酒率受生产工艺、原料、蒸馏方法、设备等因素的影响。1生产工  相似文献   

3.
据新疆的特殊自然条件,对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中微生物消长、物质变化进行研究,初步弄清了酒醅发酵微生物消长、物质变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固态酿造生产浓香型白酒过程中,糟醅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所产酒量和风味,而糟醅的质量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介绍了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3种典型糟醅,即产酒糟醅、产酯糟醅和产酸糟醅,并介绍其感官与理化指标,以及影响糟醅产酒生香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5.
浓香型白酒酒糟微生物分离及发酵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弄清浓香型白酒酒糟微生物以及发酵能力,通过平板分离得到酵母8株、细菌3株和霉菌4株.将各菌株通过糖发酵试验测定,发现均有产酒精能力.分别将其制曲后测定糖化酶活力、蛋白酶活力、液化酶活力.然后筛选出10株酶活力高的菌株,接种到按比例配好的5种粮食上混合发酵,以15株混合发酵为对照,混合发酵后测定产酒率.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0株微生物混合发酵的产酒率为10%,较之15株混合发酵的产酒率15%低.就本实验在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菌株在15株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6.
竹纤维替代糠壳生产清香型大曲酒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糠壳给酒体带来的异杂味,同时增加竹子特有的风味成分,以竹纤维替代糠壳作为辅料进行固态白酒酿造来制备清香型大曲酒。在传统清香型大曲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研究竹纤维替代糠壳的比例(0%、25%、50%、75%和100%)对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糟醅温度、水分、酸度、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出酒率和白酒感官品质的影响,并运用HS-SPME-GC/MS法检测了白酒的风味成分。研究发现:竹纤维的最佳添加量为50%,此时发酵前后的理化指标变化更合理;出酒率达到最高、为31. 5%;所得白酒酒体清香纯正,醇甜柔和,具有明显的竹子风味;香气成分最丰富,共具有34种(主要含21种酯类物质、5种醇类物质和5种醛类物质),比传统清香型大曲酒新增了14种香气成分,说明竹纤维代替糠壳作为辅料对酒体风味有明显影响;己酸乙酯含量达到3. 3029 g/L。研究为竹纤维替代糠壳酿造清香型大曲酒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大曲是酒醅中酵母菌的重要来源,酵母菌对产酒、产酯、生香等都有相应的影响。研究大曲中的酵母菌对指导大曲生产、稳定大曲质量、提升白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试验采用传统平板分离法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一株酵母菌,先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并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然后对其固态发酵代谢的挥发性产物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休哈塔假丝酵母(Candida shehatae),其挥发性产物主要为乙醇、异戊醇和苯乙醇等醇类,并含有多种其他香味物质如异戊酸、苯乙醛、辛酸乙酯等。揭示了浓香型大曲中存在休哈塔假丝酵母,其主要作用为发酵产酒和产香味物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生产白酒在工艺、酒质、出酒率各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一种固液结合的复合发酵模式。试验表明,酒质基本不变下,复合工艺出酒率较传统工艺平均提高了3.0%。  相似文献   

9.
应用微生物酿制白酒,有许多重要工序,如蒸煮,糖化、发酵、蒸馏。各工序的好坏,都会影响出酒率。我们根据毛主席关于抓主要矛盾的教导,对白酒生产的各工序作了分析。因为酒是通过淀粉糖化后的糖经过酵母而取得的,淀粉糖化是否完全,直接影响出酒率。因此,糖化是提高出酒率的主要矛盾。而糖化温度,又是糖化工序中的关键。温度太高,会破坏糖化酶量及糖化酶的作用;温度太低,糖化不完全。过去常用60℃,是否最好?我们决定进行优选试验。  相似文献   

10.
以浓香型白酒发酵糟为微生物源,经青梅酒发酵试验,以酒精度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筛选出2株耐酸性好、发酵能力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测序鉴定。鉴定结果表明,2株菌株均为酿酒酵母。根据2株酵母各自的发酵特性,采用双菌株混合发酵工艺进行青梅果酒的发酵。实验对菌种比例、接种量、碳源、p H值、温度共计5个涉及到青梅酒质量的主要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优化后的青梅果酒发酵工艺为:以白砂糖﹕葡萄糖=4∶1(质量比)为混合碳源,初始p H值为5,混合酵母(10号酵母﹕16号酵母=3∶2,v/v),酵母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为28℃,发酵7天后酒精度为12.5%vol。与优化前相比,发酵周期缩短一半,青梅果香突出明显,酒体丰满,口感柔和,具有明显的果啤风味。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口味,将玉米粉作为威士忌生产原料,部分代替大麦芽用于制作谷物威士忌,以出酒率和感官得分作为产品的考核指标,对麦汁比例、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出酒率的影响因素顺序为发酵温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发酵时间和接种量,麦汁比例的影响最小;感官得分的影响因素顺序为发酵温度影响最大,其次是接种量和发酵时间,麦汁比例的影响最小。出酒率的较优生产条件为麦汁添加比例为20%,添加1.0%的酵母在20℃条件下发酵11 d;感官得分的最适条件为麦汁添加比例为25%,添加0.8%的酵母在16℃条件下发酵15 d。  相似文献   

12.
以桦树汁为原料制作桦树汁白酒.对浓缩的桦树汁进行处理后,采用生物发酵法进行发酵,选取发酵温度、初始pH、酵母添加量三个单因素进行实验,测定桦树汁发酵过程中的酒精度,得到最佳发酵工艺.蒸馏工艺采用玻璃旋转蒸发器进行蒸馏,注意二次蒸馏过程中酒头、酒尾的截取,以及酒精度的控制.确定桦树汁原酒发酵工艺,即桦树汁发酵温度23℃,初始pH 5.5,酵母添加量0.08%.蒸馏工艺采用玻璃旋转蒸发器进行蒸馏,两次蒸馏过程中,截取蒸馏液的5%作为酒头,并以20%作为酒尾,确定酒精度为55%(V/V).  相似文献   

13.
浓香型白酒的酒醅中含有大量的单糖、寡糖、多糖、色素、有机酸和腐殖酸等有机杂质,严重影响对酒醅中微生物进行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如何通过预处理方法降低杂质的影响,快速成功提取高质量的DNA直接影响整个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准确性。实验采用无菌水、TENP缓冲液、PBS缓冲液分别对酒醅样品进行预处理。通过对样品浓度、纯度、DGGE丰度等指标的比较,确定了PBS预处理法为最佳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甘蔗酒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以甘蔗为原料发酵制酒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利用正交实验方案对甘蔗酒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条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装液量90%,SO2添加量100 mg/kg,酵母用量为0.4%,发酵温度为20℃时,乙醇的浓度可以达到7.6%。在上述4种影响因素中发酵温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甘蔗汁的装液量。SO2的含量影响最小。结论在最佳条件下甘蔗汁发酵制酒可使其中的乙醇含量达到7.6%,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需要继续进行,不断改进,提高出酒率。  相似文献   

15.
固态法酿造苦荞白酒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苦荞麦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固态发酵法酿造苦荞白酒,并对苦荞白酒的固态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苦荞麦粉100 g,稻壳添加量18%,加酒曲量10%,打量水用量35%,常温培菌糖化48 h,密封发酵20 d,酒醅的酒精含量可达到7.8%,通过蒸馏可得到酒精度为36%(v/v)的原酒50 mL.  相似文献   

16.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酱香型白酒酒醅的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提取酱香型白酒福矛窖酒生产发酵的第2轮窖内发酵末期、第3轮堆积发酵、第3轮窖内发酵中期的酒醅微生物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个发酵时期的酒醅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序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福矛窖酒的堆积发酵和窖内发酵的酒醅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具有多样性.不同发酵时期的优势菌群,堆积发酵酒醅的优势微生物为乳球菌属、醋酸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形杆菌属、假丝酵母属、曲霉属.窖内发酵酒醅的优势微生物为乳杆菌属、醋酸杆菌属、青霉菌属、毕赤酵母属、曲霉属、嗜热子囊菌属、假丝酵母属.从实验结果分析初步揭示不同发酵时期的酿造微生物功能以及在酱香型白酒的酿造过程的作用,酱香型白酒的丰富香味物质的产生与酿造微生物菌群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是白酒曲和酒醅发酵前期的优势酵母菌,可分泌淀粉酶(α-淀粉酶、葡糖淀粉酶、生淀粉糖化酶)、蛋白酶、β-葡萄糖苷酶等水解酶类,降解大分子底物,为酿酒酵母等其他白酒发酵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扣囊复膜酵母与其他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酒精的生成和白酒风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贡献。本文总结了扣囊复膜酵母的基本特征、产酶特性及其对白酒风味物质的影响,有助于优化白酒发酵条件,筛选优良菌株,提高白酒品质。  相似文献   

18.
对酵母发酵法提高黑木耳多糖溶出率进行了研究。利用Design Expert 8.0.6.1软件建立多元回归模拟方程,对酵母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pH这4个影响黑木耳多糖溶出率的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酵母发酵法提高黑木耳多糖溶出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酵母添加量0.75 g/L、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16 h、pH 6.5。在此条件下,黑木耳多糖溶出率为17.65%,与预测值(17.74%)接近,验证了该回归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生料酿酒的最佳条件,以原料出酒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得出生料酿酒出酒率最高时的工艺条件是:pH值为5、发酵时间为10d、曲料比为1.0%、发酵温度为32℃、水料比为300%。  相似文献   

20.
以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为原料,对发酵法生产酒精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酵温度、用曲量、料水比、发酵时间,是甘薯淀粉直接发酵生产酒精的4大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选用生料酒曲茵种,以酒精产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L<,9>(3<'4>)正交试验,最终筛选出甘薯直接发酵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温度为32℃,用曲量为1%,料水比为1∶3.5,发酵时间为5 d.发酵成熟醪酒分为9.1%(v/v),发酵率为8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