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誉为“五言之冠冕”,除其“悲远之意”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之外,它独特的音乐般的节奏,也是其魅越千古的原因之一。从《古诗十九首》诗歌语言组织的重复与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无论重复还是变化都必须源于诗歌的内在情感的表达意图,恰如其分的情感抒发,是其形成“怊怅之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秦汉以前的诗歌,以直抒胸臆者居多。随着诗歌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的发展,诗歌的表现手法愈来愈丰富,标志着汉代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便以其崭新、优美的艺术风姿卓然高标于当时的诗坛之上。对于其卓越的艺术性,不少文论家都有高度的赞美之辞。刘勰《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誉之为“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谢榛《四溟诗话》说“《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  相似文献   

4.
昔人论《古诗十九首》,以钟嵘“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最有代表性。这是《古诗十九首》对乱世中失意伤时与相思离别作深刻而形象传递的结果,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是高度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的真情美。它多直接抒情,又能托物寄意,质而不俚,直中见文,以其自然美成为“五言之冠冕”。它不着力于字、句琢炼,而以结构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意境的浑融,表现出特有的整体美,被称道为“天衣无缝”,“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尽管其颓废的思想和享乐主义对后世产生过消极影响,但对于我国诗歌美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二期上,刊登了马培汶、周义元、交琦、尹满镛、彭华生等六位同志合写的《评马茂元先生的<古诗十九首探索>》.在这篇评论文章里,作者们对马茂元先生在《古诗十九首探索》一书中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但是,他们在分析和批判的时候,对《古诗十九首》基本上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本文拟针对《评马茂元先生的<古诗十九首探索>》一文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地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承传了《诗经》中《蒹葭》、《汉广》等篇的“间阻思慕”模式,但又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间阻物”有所拓展,抒情方式有所突破,表达方式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一直受到诗论家高度的评价。《青青陵上柏》寓含丰富的思想内容,长于抒情,质朴自然,意蕴深远。  相似文献   

8.
从史书材料、五言诗在汉代创作情况、对锺嵘和刘勰相关观点的辨析、与《古诗十九首》比较等六方面对《文选》所收李陵诗逐一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文选》所收三首“李陵诗”应当是李陵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独绝千古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悲剧性美,悲剧性美又是诗人悲剧性的心理内容与对其独特的抒写方式完美融合而产生的美学效果。本文便是从悲剧性美产生的现实基础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入手,力求深入地挖掘《古诗十九首》深厚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时代背景、艺术师承、思想内容和创作成就诸方面,将《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二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趋于融合,终于造成建安文学高峰的艺术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诗歌素来有“言志”和“缘情”的传统。有的诗人能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们美的享受,使人们愉悦、欢快、悲愤、感伤;振奋、追求、思考、斗争。然而,艺术和思想的发展绝不可能保持对等,平衡。客观的事实是,深厚的艺术修养,高超的艺术技巧可以结出颓废的、消极的思想果实。《古诗十九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探索》照马茂元先生自己的说法是他“近年来劳动成果当中的一部分”(见原书前言56页,以下只写页数).作者企图用新的观点对十九首进行评价.书中的材料比较丰富,很多注释也比较明确,对有些问题的见解也有超过前人的地方.但是,从根本上说,作者还是用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十九首进行“探索”的,书中充满了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我们党得有必要就这些问题提出我们的意见和看法.有不正确的地方,敬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对建安诗歌的影响是前人早有定评的.本文从生命意识角度揭示了这一影响,并指出这种上升为人格的意识对于后代诗歌的影响.建安诗歌总的风格是悲凉慷慨,这本身就深深地打上了诗人各自对于生命的独特的感受;诗歌洋溢着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求,就是诗人们追求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人格意识,这与《古诗十九首》的珍惜生命的存在的生命意识相比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这种人格意识几乎成了后代文人骚客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人格支柱,在中国诗坛上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传承及文学意义给予了确切的论述。"高妙"说是其论十九首的主旨。方氏的论述有得有失,但总体来说,其观点对今人研究不乏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有着深厚的化内涵,是汉末失意人将化精神转化为创作实践的具体表现,他们在诗中张扬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表现了感伤情调的化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意义、生存本质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陶诗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古诗十九首》。在语词接受上,陶渊明拟古而非泥古,创作上自成一格。在风貌特征上,陶诗自创高格,与"十九首"和而不同。陶渊明创作上所表现的生死观,是对"十九首"生死主题的回归与升华,同时也标志着文人在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从《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论证了生命意识是二者的共同主题,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二者生命忧患意识的诱因及生命意识的走向,探讨了二者在生命意识方面的密切联系,从而揭示汉末中、下层文人、寒族生命意识之由趋于觉醒到文学自觉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天然禅师的五言古诗,惯于模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曹植、左思、陶潜等汉魏两晋诗作,在效仿原作题材的基础上,突破原作的立意,阐发了自己的委心任运、无待于物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古雅浑厚、恬淡自然的诗风。尤其是《不饮酒二十首》,针对陶潜《饮酒二十首》而作,尽得陶诗神韵,又阐发了超越陶潜、纯任自然的隐逸观。  相似文献   

19.
《古诗源》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选本,是沈德潜在“格调说”诗学思想指导下进行选诗的,是沈德潜“格调说”的经典范本。《古诗源》谈本求源,展现了唐前诗歌发展的脉络及创作成就。在诗选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涂敏华 《咸宁学院学报》2002,22(4):53-53,57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青青河畔草》便是其中最为美丽的一首。本文试从谋篇、遣词、表情、命意等方面揭示此诗所传达的深远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