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行为才开始受到重视,因此,进一步弄清何为译者“显形”、影响译者“显形”的因素以及译者“显形”的表现等问题,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译者“显形”的研究不能仅从译者自身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而应将译者“显形”与翻译标准相联系,既促进译者的充分“显形”,又有助于确立较完美的翻译标准,为翻译活动提供指导,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理论界近期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福尔斯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其中文译本也层出不穷。从译者的选择、译者的意识出发,分析阿良译本(1985年)和陈安全译本(2002年)的异同,极具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贝尔曼提出的翻译批评理论中有关译者的翻译立场入手,结合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译文探讨译者的翻译立场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的影响。阐明从译者翻译立场来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译者主体性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的选择众说纷纭.本文试从译者的文化取向入手,通过实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和制约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这对于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和丰富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意识流文体的特点入手,在兼谈意识流文体陌生性的同时,讨论了译者在翻译这种文体过程中的责任。译者要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以读者的理解为重心进行翻译。并强调指出,读者不能理解的译作是无助于传递任何信息的。  相似文献   

6.
史晓岚 《科技信息》2009,(12):88-88
文章认为译者解决翻译问题的关键在于翻译理解问题空间。而翻译理解问题空间文章里引入了“语境理解”这一新名词,语境理解包含了译者对原语语境的理解和译语语境的理解。文章只从汉译日的角度通过实例说明译者大脑里原语语境理解的不同对问题表征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时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往活动,可以说它是一种伦理行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改写,那么这个改写是随意的么?翻译的伦理介入对翻译主体性的改写有了一个宏观上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从勒弗维尔翻译思想的立论基础“折射”理论出发,探讨了译者的任务在于根据目的做出相应的改写。改写是对折射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翻译行为因为其目的性必然存在着改写现象,这对非文学文本和文学文本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9.
唐黎卿 《科技信息》2010,(33):I0295-I0296
本文从传统翻译观对译者的态度及转变出发,概括了译者主体性的凸现及国内近年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分析说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对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做了小结,为今后的关于译者主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成立  陈达 《科技信息》2011,(8):I0169-I0169,I0172
译者序言作为文本翻译的一部分,既是译者对原文本背景的介绍,又是对翻译理论研究进行集中探讨的场所,在译本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译者身份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译者序言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对提高译本的理解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构建了完整的"原文-译者-译文"的体系,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由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在这个视角下来探索中医术语翻译,以译者的主体性为基点,我们从译者的素质、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产品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生态翻译学对中医术语翻译的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辰卉 《科技资讯》2014,(36):228-228
近年来译者的身份逐步从原有的"仆人说"的传统翻译观,进一步阐释为"隐身说"的论点,而对于译者新的隐身身份人们仍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以往的讨论多集中于翻译主体是谁本身的探讨,而很少有谈到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隐身身份的关系,分别知道译者的隐身身份和译者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却不知二者其实是有机的结合体。该研究为从译者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从如何隐身及隐身的深层原因探讨译者的主体作用,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阐释,以帮助译者更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3.
陈黎 《科技信息》2012,(11):201-201,227
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女性主义,性别与翻译的结合,以及译者的身份和地位等问题都是这次转向中突出并受到关注的问题。女性主义翻译观是流行于西方的一派新理论,它强调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对该主题的独到主张与贡献。  相似文献   

14.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核心主体,直接决定了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翻译产品等各个环节。文本外部的文化规范与其内部的语言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必须通过译者的中介作用才能具体体现在译文中。但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主要侧重于外部系统规范因素,在彰显译者主体地位的同时,译者主体性发挥有受其决定论影响的倾向。本文以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为视角,从译者惯习和场域出发,具体阐述文学翻译系统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译者,作为一名阐释者,应当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是从原文到译文这一过程的能动因素,然而在翻译理论界译者却长期遭到忽视。近年来,译者的主体性开始得到译界的认识。本文拟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首先将阐释学理论与翻译联系起来,提出译者的视域必须与原文,即作者的视域相融合,才能成功的完成翻译这项任务。本文从"视域融合"这一角度入手,以傅译《高老头》为例,简单分析了译者在"视域融合"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顺利完成翻译。  相似文献   

17.
陈大维 《科技信息》2010,(26):I0154-I0154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动态交际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和角色。本文从功能理论这一视角来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对解构主义的认识,客观、积极地指引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宋兰  李小霞 《科技信息》2010,(20):125-125
随着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呈现出从规定性转向描写性,从原文转向译文的趋势.而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研究便不可避免的被提上了译学研究的日程.本文拟从现、当代的西方译论中有关译者理论的梳理,论述译者主体性怎样经历了一个由"隐身"到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孙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7,24(1):104-106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文化信息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所拥有的话语权力不可避免地要受其所属意识形态的支配和制约。在此笔者运用福柯的“话语”和“话语权力”理论从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两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话语权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