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 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 .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 5、 4根,背触毛 12列,大核倒“ C”形,小核球形 .E. 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  相似文献   

2.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E.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10、5、4根,背触毛12例,大核倒“C”形,小核球形.E.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研究了腹毛类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中由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和非纤毛器微管组成的皮层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包括口围带及小膜托架微管,波动膜及基部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左缘棘毛及基部的前纵维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背触毛及基部的玫瑰花环附属微管等;非纤毛器皮层微管包括背腹面的细小网格状微管,背面的斜向微管层及贯穿于细胞纵长的纵微管层等.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被前仔虫继承,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发生及分化过程中老纤毛器基部微管退化,并且老棘毛及其附属微管可能具有定位和定向作用,但未见直接的物质联系.所得结果为揭示腹毛目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建构的多样性、细胞皮层微管的分化及其细胞调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研究了镰游仆虫E.harpa的形态结构及其在无性分裂时期的形态发生。对无性分裂期间各种纤毛器原基的起源和发育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着重注意了各种纤毛器原基的相互关系和发生的顺序性。同时,对基体在皮层上的“移动”及基体与“基体托架”的关系也作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口围带领部前1片和口围带翻领基部1片小膜由3列纤毛组成,而不同于其他小膜含4列纤毛的情况;在口围带、波动膜及相应皮层区形成小膜侧向纤毛和口盖结构;背皮层背触毛列中每根背触毛的纤毛单元由含纤毛杆的基体和无纤毛杆的裸毛基体组成;形态发生中前仔虫的口围带是由老口围带部分更新而来,并且后仔虫口围带原基在表膜下首先发生,此后突出表膜形成相应的纤毛器原基,经历一系列的发育分化过程而成为新仔虫的纤毛器.此外,将本种纤毛虫与以前报道的Allotricha curdsi(漠河株系)和Pleurotricha curdsi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腹毛目纤毛虫口皮层和口围带小膜的组成可能具有一些普遍性特征,口皮层和口纤毛器的结构可作为分类标准依据之一;形态发生中不同种类的纤毛虫其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可能是在皮层内不同的深度和皮层表面不同的位置启动的;并且,口纤毛结构的起源对纤毛虫的系统学及分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贻贝棘尾虫腹皮层纤毛器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术观察到,贻贝棘尾虫无性分裂过程中,处于形态发生区的表膜产生孔洞,于小孔内伸出纤毛芽,组成新纤毛器的原基区;老口围带后1/3部分发生更新,前2/3部分的小膜无明显变化,此后两者共同形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左、右缘棘毛原基分别在老缘棘毛前端和中部的棘毛瓦解位置产生,此后新的左、右缘棘毛列分别在老缘棘毛的右侧形成.结果表明,贻贝棘尾虫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基体是在表膜下发生的,前仔虫口围带结构建成与部分老口围带的更新有关,并且处于形态发生区的老纤毛结构对新结构的形成不但具有物质贡献,并可能具有定位或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后在相应皮层区发生由颗粒组成的条带形原基.(2)细胞形成包囊时,口围带、波动膜和额腹横棘毛等微管胞器经历了部分去分化的过程,伴随着细胞体的凝缩,其纤毛器相互聚集,定位于球形体包囊细胞腹面;背纤毛按原有模式排列,位于包囊细胞背面.(3)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吸水膨大,细胞体分化成变形虫状并显示一致的弱荧光,但未见微管胞器的荧光图像;细胞通过包囊壁背面小孔脱囊而出,恢复成为正常形态的纤毛虫;此后,在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背壁尚保存有部分背纤毛的痕迹.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微管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有物质联系或物质贡献;脱包囊时,细胞成变形虫状,其微管结构可能发生了解聚和再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报告了寡毛双眉虫(Diophrys. oligothrix) 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它在无性分裂时期形态发生的全过程。观察了前仔虫口围带的形成过程,并将其与亲代的口围带进行比较,认为前仔虫口围带是经过重建的。从口器、大核等的情况反映出寡毛双眉虫与游仆虫、盾纤虫以及尾刺虫在进化上的关系。并认为前、后仔虫形成后仍继续恢复其典型的纤毛模式。  相似文献   

9.
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及其纤毛结构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非分裂时期和分裂时期上海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及其纤毛结构的形态学.形态发生中,纤毛原基按口原基,额腹横棘毛、尾棘毛、和背触毛原基的顺序先后在皮层内发生和分化,皮层相应位置也按序形成纤毛原基生长发育的空间.纤毛原基长纤毛时,其上方皮层表面裂开,伴同着新口围带逐渐外露,或新棘毛沿皮层裂口形成的沟槽迁移和定位.皮层表面突起中,唇和第二条脊经历生长发育和分裂的过程,被分配到前、后仔虫中,其中脊向仔细胞传递的这种现象是特殊的.所得结果表明,游仆虫的老口围带纤毛结构发生更新后形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并且前仔虫波动膜也可能是更新后产生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10.
E.eurystomus的无性分裂过程是以大核发生改组为起点的.“3”字形大核的两个末端几乎同时发生“改组带”(reorganization band),并向中间移动,直至相互融合、凝缩,最后经无丝分裂分开成两个仔大核.在大核进行改组不久,小核也开始变化.它首先离开原位朝大核中心位置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原来小核里的结构由致密逐渐变得松散,并不易着色,而且体积膨大并由圆形变成椭圆形,随后出现着色深的线条状结构(染色体),逐渐分开趋向两极,最后分裂成两个仔小核.细胞质在无性分裂周期中明显的变化是不断地增加体积,在大核融合凝缩期间,细胞质的体积逐渐达到最大,以后出现分裂沟收缢,直至分裂成两个仔虫.此外,E.eurystomus在无性分裂过程中,其大核会出现生理意义不明,但可能是培养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第二次改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衰老型上海四膜虫细胞在无性生殖过程中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其大核经无丝分裂,成为近似相等的两部分,分别传给前、后仔虫.小核的有无与大核的分裂机制无关.分裂前期其旧口器在新口器发生时被逐渐吸收,只剩下一些痕迹.在新口器分化趋于完全时也开始重建,最后恢复正常形态.新口器位于分裂沟后,且和旧口器在细胞的同侧,分裂末期成为后仔虫的口纤毛器,旧口器经过重组成为前仔虫的口纤毛器  相似文献   

12.
甘薯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激素浓度配比下,徐薯18叶片外植体愈伤组织的类型和频率不同;在2,4-D浓度为2mg/L的MS培养基上获得3种愈伤组织(E型、NE型、G型),其色泽、质地、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化途径显著不同,其过氧化物同功酶少酯酶同功酶酶谱也表现出显著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四角翁尼柯虫无性生殖中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的分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蛋白银方法,对淡水腹毛目纤毛虫四角翁尼柯虫细胞形态发生以及表膜下纤维系统的演化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纤毛虫上海种群显示了与以前报告的模式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即在无性生殖期间,前仔虫口围带和口侧膜在老结构位置更新形成;左右缘棘毛的发生与老缘棘毛无明确关联,这不同于尖毛科的其他纤毛虫.棘毛基部纤维包括前纵纤维、后纵纤维、横纤维和放射纤维,其中左缘棘毛基部横纤维的定位与已知几种纤毛虫的同种结构不一样;细胞形态发生中,位于前后额腹横棘毛原基区的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瓦解消失,左右缘棘毛原基区中左缘棘毛基部横纤维首先退化解体,这一过程与原基区的分化密切联系,并且老棘毛及其基部纤维对原基的形成和分化可能具有物质贡献;其他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在皮层残留的时间较长,它们可能是伴随着老结构逐渐失去功能而退化瓦解的.  相似文献   

14.
对RH株弓形虫在鼠体内无性生殖的不同时期分泌/排泄蛋白(E/S),采用SDS-PAGE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性生殖的不同时期E/S呈现动态的变化,P93出现于感染后第1天,P72、P39.5、P30、P24.5、P23.5、P14.4出现于感染后第2天,P45.5、P43、P27出现于感染后第3天。  相似文献   

15.
尖毛虫科纤毛虫的细胞发生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尖毛虫科纤毛虫二分裂期间的口器和体纤毛器以及皮膜之演化的一般模式做了总结性介绍与回顾。本研究认为尖毛虫科是一个具有较高发生多样性的类群,此点可能提示两点:(1)该类群为一多元发生的混合体系。(2)本类群确系单源发生,但已处于一高度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们在榛子育种苗圃多年小型试验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从榛子压条、嫁接、扦插、分株、根蘖繁殖和组织培养等繁殖方法结合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较全面的介绍各种榛子无性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改良的Kepes磷酸饥饿法诱导大肠杆菌K—12AM1264同步化生长,细胞经8轮同步化步骤后可在磷酸不限制培养基中自由生长保持2~3次同步化细胞周期。K—12AM1264大肠杆菌的细胞增倍和分化周期分别为55和15min,同步化细胞周期可分达3个时相。细胞分裂期(P),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复制起始间期(Q)以及染色体复制起始和细胞分裂间期(R)。R期又可分R1和R2两个亚期。在R1亚期胸腺呼啶掺入DNA的速度增加,在R2亚期掺入速度保持恒定。R1和R2期分别为15和10min。  相似文献   

18.
从厦门沿岸分离高盒形藻,培养观察其有性生殖发生.该藻在光诱导下每天发生一次性分化,每次持续4h.从海区采样观察和实验室培养,性分化在62μm以下宽度的细胞中发生.每个精原孢囊产生128个单鞭毛精子,精子生活19h之后存活率大大下降,每个卵囊形成成对的卵子,精子和卵子几乎同步发生.结果表明,该藻可能存在小型和中型细胞分段发生性化和两次细胞复大现象.生殖中呈现的相似和相异特征,显示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