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6名久居亚高原游泳运动员进行的高原训练,观察高原训练对其生理指标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亚高原游泳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期间体重、心率变化幅度较小;对HB有利影响与亚高原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高原效应持续时间更长;CK值与亚高原基础值没有显著性差异;BUN值与亚高原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仍然低于7mmol/L。可见,亚高原游泳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在亚高原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相同情况下其各项生理指标仍能保持在相对理想范围之内,久居亚高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强度与运动量。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洞穴高原鳅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记采于贵州省盘县保田镇一地下洞穴高原鳅属一新种,命名保田高原鳅Triplophysa baotianensis sp. nov..新种是贵州省南盘江水系的首个高原鳅发现.与贵州已记载的5种高原鳅比较,新种与北盘江水系的贞丰高原鳅性状相近,但有明显特征可区别.(1)新种胸腹鳍平展与躯体呈“十”字形,贞丰高原鳅胸腹鳍走向正常;(2)新种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贞丰高原鳅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3)新种体表裸露无鳞,贞丰高原鳅体被明显细鳞;(4)新种鼻瓣发育成短须状,贞丰高原鳅鼻瓣不呈须状;(5)新种属于南盘江水系,贞丰高原鳅属于北盘江水系.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的确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8年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Tibet Plateau Experiment, TIPEX)当雄大气边界层加强观测站的湍流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的高度;结合低空探空获取的温度随高度的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高原边界层演变规律,以及实验站干季、雨季不同时期的高原边界层发展规律异同;讨论了高原边界层厚度受高原地形的影响。得到高原边界层演变规律及高原边界层发展迅速,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赵彩娥 《甘肃科技》2013,29(10):8-10,37
发展高原蔬菜是21世纪的大势所趋。一是因为高原蔬菜生长在水质洁净、空气新鲜的环境中,没有污染,质量好,深受群众喜欢;二是发展高原蔬菜,是卓尼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三是高原蔬菜的发展可有效利用卓尼的土地资源。就此,对卓尼县如何发展高原蔬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剖,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长期生活在平原的男子运动员19人,分为两组: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和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采用德国产Cortex MetaMax 3B心肺功能遥测仪同步实时检测运动员在进行1500m测试过程中的各项气体交换参数。结论:(1)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运动员在高原期间峰值摄氧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时,运动强度很难保持和在平原一致;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后更易受缺氧的影响,峰值摄氧量水平下降更快;运动员在平原进行相同负荷运动时,更易达到更高的运动强度;(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在亚高原训练后可以更好的过渡到高原进行训练,减少高原训练的适应期,容易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3)同等负荷运动时,在高原期间运动员的每份通气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或亚高原,下到平原或亚高原后显著升高;(4)通过两阶段交替训练,运动员肺功能适应性增强。教练员应根据训练计划和比赛情况选择不同的交替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高原公路海拔对驾驶员生理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生物反馈系统对急进高原公路的驾驶员进行实地行车试验。通过定量分析,建立了驾驶员各项生理指标与试验路段海拔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高原公路行车驾驶员的各项生理指标都随海拔上升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驾驶员心率增长率、LF/HF、LF以及脑电波"频段功率值与高原公路海拔成正相关,而表面肌电IEMG、血容振幅、HF指标与高原公路海拔表现出负相关性;其中,驾驶员心率增长率、LF/HF及脑电波"频段功率值三项指标与高原公路海拔的相关性较强,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备用指标。  相似文献   

7.
 从国内外高高原人因工程理论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高高原航空运行特性及关键风险;结合航空人因工程理论SHELL模型,从人(liveware,L)、硬件(hardware,H)、环境(environment,E)以及软件(software,S)4个层面,综述了高高原航空人为因素、高高原航空器适航安全性、高高原航空运行环境及高高原航空运行规章标准研究成果;提出高高原航空人因工程今后研究应聚焦在高高原航空人因生理医学、高高原航空人机交互适航验证、高高原航空人因工程规章标准以及高高原航空人因工程应急机制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运用解剖学技术对高原鳅属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和玫瑰高原鳅Triplophysa rosa的脑大体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其中贝氏高原鳅生活于开阔河流及山溪石滩浅水处,而玫瑰高原鳅生活于地下暗河或溶洞中.研究发现贝氏高原鳅整个脑及脑各结构的相对大小均较玫瑰高原鳅大,其中整个脑的质量、嗅球、下叶间存在显著差异,中脑、视盖、延脑背部、面叶间有极显著差异,大脑、小脑体间差异不显著;两物种的脑结构无性别二态性;玫瑰高原鳅视盖极其退化,小脑瓣完全裸露在外,而贝氏高原鳅的小脑瓣只有小部分露在外面,绝大部分被视盖包被.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亚高原训练中血液生化及有氧能力变化特征,探讨亚高原训练对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亚高原训练对摔跤运动员有氧能力提高的不足之处。方法:对陕西省重竞技管理中心男子自由跤项目参加亚高原训练的13名运动员进行血液生化测试、最大摄氧量测试及肺活量测试。结果:(1)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两周后与高原训练前相比,血色素水平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2)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最大摄氧量通过8周的亚高原训练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平均值提高10.3%;(3)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最大通气量非显著性提高(P>0.05);(4)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肺活量非显著性提高(P>0.05);(5)回到平原四周后,血色素水平显著性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初进高原(1周之内)的汉族与高原世居藏族的血常规18项指标及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研究低氧对机体代谢功能的影响,尤其是低氧对机体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指尖采血的方法,利用Sysmax的Poch100i型血液自动分析仪(日本产)进行血常规18项指标的检测;使用水银血压测量仪进行静息状态下右上肢肱动脉血压的测定;测定静息状态下的心率;使用NP-40型血氧饱和度测定仪(日本)检测血氧饱和度。采集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进藏1周之内的汉族,其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均小于世居高原的藏族(P〈0.05),而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与世居高原的藏族无差别(P〉0.05);②进藏1周之内的汉族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高于世居高原的藏族(P〈0.05),而血氧饱和度却低于世居高原的藏族(P〈0.05);结论:进藏1周之内的汉族在红细胞系统指标(HGB、HCT、MCH、MCHC)及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与世居高原的藏族青年存在明显差异。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阐明汉族在高原习服过程中上述指标的变化程度和变化规律,为更好地了解高原习服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洋底高原是在深海盆地中最显著的大火成岩省,记录着海洋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对研究地壳结构、板块构造、地幔动力学乃至地球演化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西太平洋是洋底高原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是研究洋底高原内部结构与形成演化的最佳场所。选取西太平洋中最具代表性的6座洋底高原——沙茨基海隆、赫斯海隆、麦哲伦海隆、翁通爪哇高原、马尼希基高原以及希古朗基高原,通过对这6座洋底高原地质概况的简要描述,归纳近年来获得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重要观测结果,揭示其内部结构的共性,包括大面积地形隆起、异常厚的地壳、异常负的地幔重力异常以及形成于洋中脊之上或者附近的位置特征;探索了其形成机制,即地幔柱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洋底高原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2.
高原植物,随着海拔的升高,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及叶绿素含量都有增高的趋势;光饱和下表现量子效率有降低的趋势;没有明显的光合午睡现象。高原植物生育期长,截获的太阳辐射能量多,产量高;形成了特有的高原光合生态型及高原生育生态型。在高原地区,只要选用具有优良生态特性的高产品种,采用合理栽培管理措施,完全能够获得比平原地区作物高得多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从高原训练的发展历史角度,浅析其未来发展趋势:继续向非耐力性项目扩展;模拟高原训练在发展;对象年轻化;更加重视科研支持。  相似文献   

14.
环高原湖泊人居环境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是该特殊地理环境下人类生产生活、自然气候条件变化、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文章通过2013年解译、监督分类后的大理市遥感影像图与大理市的高程、坡度、坡向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资料,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来分析环洱海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环高原湖泊人居环境景观格局受高程、坡度影响明显,受坡向的影响不明显。环高原湖泊人居环境景观格局经过长期的自然适应过程形成了:高原湖泊和人类生活区域均处在彼此的核心影响范围内;人工干扰性强的农业景观和人工建设区景观集中分布于坝区,干扰性弱的集中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地区;环高原湖泊人居环境景观格局由于政策的原因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的原因容易产生较大的差异性;环高原湖泊周围的人居空间较易形成以线穿点的发展模式,且聚落的大小差异明显等特有的高原山地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高原鼠兔作为实验性心电图观察的应用前景,描记了30例成年高原鼠兔心电图.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与人类相似,均为窦性心律.其心率较快,359.6±28.3次/min;P波通常出现在T波的降支上;其Q-T间期,K值较大鼠、小鼠和长爪沙鼠大;心电轴为59.5±43.6度;有S-T段的个体出现率为73%.高原鼠兔较大鼠、小鼠和长爪沙鼠的心电图更接近于人,提示它更适于做临床心电图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法等,探讨了自然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高原地理环境可以促使人体多项生理指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世居高原人比平原人具有更好的耐力素质及可以适应更高的海拔高度;②目前国内外大约90个高原训练基地分布在四大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平均纬度为33 78°,平均海拔高度为2125 38m,在高原训练中应更多地选择低纬度高海拔地域;③在选择和进行高原训练时,应充分考虑运动专项、个体差异和训练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海拔高度和训练基地.  相似文献   

17.
基于ECMWF的37a(1979—2015年)和NASA的30a(1979—2008年)TOMS/SBUV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臭氧总量及其亏损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讨论了太阳辐射通量对高原臭氧总量亏损的影响.结果表明:37 a来高原臭氧总量呈现一致的下降趋势,且春、冬季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表明高原臭氧总量的下降趋势强于非高原区;1979—2015年各季高原臭氧总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1979—2008年的下降幅度,表明近年来高原臭氧总量的下降趋势有所减缓;各季高原臭氧总量及亏损存在显著的准11a振荡周期,春季和夏季高原臭氧总量亏损的高低值年对应并落后于太阳辐射通量的峰谷期.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体能性项目运动员高原训练中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高原训练内涵,分析了高原训练对于体能类运动员有可能造成的有利及不利训练后果,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体能类运动员高原训练进行高原训练需要注重四方面问题,即:所上高原的高度选择、高原训练持续时间、高原训练负荷安排和相邻两次高原训练间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急进与经常出入高原公路驾驶员生理特性变化规律,寻找提高行车安全的途径,利用生物反馈仪对急进与经常出入高原驾驶员进行实地行车试验。在理论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两类驾驶员心电、脑电、肌电指标随驾驶时间、海拔的变化规律,并且建立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心率增长率与脑电指标R会随着驾驶时间的增长、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驾驶员肌电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会随着驾驶时间的增长、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急进高原驾驶员的心率增长率与脑电指标R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本地驾驶员,而肌电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的下降速度要快于本地驾驶员,表明高原本地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生理素质要优于急进高原驾驶员。  相似文献   

20.
 利用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提供的1961—2003年的海洋热含量再分析资料、低纬高原148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环流再分资料,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暖池热含量变化,及其对低纬高原6—8月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印度洋暖池6—8月热含量变化E0F分析第1模态为全场一致型,解释方差为28%.印度洋暖池热含量与中国低纬高原6—8月降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与云南北部和东部等地区的显著正相关,这种相关关系源于前期2—4月,且随时间的推移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至同期时达到最好.在印度洋暖池热含量偏高年,暖池区持续的加热异常在东侧对流层低层激发出反气旋式环流异常,造成副高西伸,从而在副高外围形成一条自孟加拉湾向低纬高原区域的经向水汽输送带,为低纬高原区域输送大量的水汽,从而造成低纬高原区域降水增多.相反,在印度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偏低时,西南风水汽输送带较弱,水汽输送无法穿越山脉输送到低纬高原区,造成低纬高原汛期降水偏少.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