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冠盘藻属(Stephanodiscus Ehrenberg)是淡水和半咸水中的微浮游生物,贫营养和寡营养水域中都有生长,特别出现于富营养湖泊中,常和Melosira一起,成为浮游生物的优势种。这个属的某些种已被利用来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作者近年来在参加编写《中国硅藻志》的工作中和进行河流湖泊污染监测的工作中,在华北和华中地区,采得了一些冠盘藻的标本。本文就是对这些材料的电镜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2.
双管藻属有两个种,海生的微小双管藻及淡水产的双管藻。双管藻是一种罕见的绿藻。在中国已有广东省(1944)、广西省(1947)及云南省(1937)的记录。Skuja于1937年在《中国植物志要》中记录了双管藻,标本采集于昆明地区石龙坝,海拔1900M。我们的标本采自禄劝县普渡河边的小水塘内,海拔1290M。丝状体的直径60—130微米;卵囊的直径300—375微米;卵孢子的直径约300微米;精子囊的直径35—60微米,长约105—150微米。  相似文献   

3.
小环藻(Cyclotella)是硅藻中较常见的一属。个体形态细小,有些种类彼此差异细微,鉴定时颇为困难。传统的方法是以小环藻壳体的形状及瓣面花纹的不同结构进行分类。其中壳面边缘区每10微米的线纹数是一重要的分类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小环藻壳体直径很小,有的不足10微米,在度量时常有不同的结果。本文通过比较几种度量结果的异同,提出用数学计算克服传统度量误差并使之规范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分布于我国的淡水龟有2科10属。平胸龟科只有平胸龟一种,其它24种均属淡水龟科(或龟科)。其中,地龟、锯缘摄龟、黄缘盒龟、黄额盒龟等喜生活于林中潮湿的土地上,但可入水活动,只是不能进入深水,应属半水栖龟类。淡水龟多栖息于浅水水域,经常上岸活动觅食,但运动速度较慢,遇敌害后,如果来不及爬入水中,只会将头、尾和四肢缩入壳中,消极防御,故极易被人捕捉。随人类活动的  相似文献   

5.
栅藻属绿藻是一类常见的淡水浮游藻类,其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对淡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集到1株栅藻属植物,经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确认该种为我国栅藻属植物中国新记录种——亨氏栅藻(Scenedesmus hindakii)。文章对该种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并新增数据库中亨氏栅藻18S、ITS和tufA序列信息。此外,还对中国栅藻属植物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6.
淡水虾类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河流及池塘里,其产量约占这些水域渔获物的八分之一。在深入研究自然水域虾类的繁殖生物学时,首先要求能对虾类的雌雄个体加以准确鉴别,人工养殖淡水虾类,也需合理搭配雌雄亲虾的比例。因此调查淡水虾类的第二性征、鉴别雌雄,对自然水域虾类的资源增殖和人工养殖,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淡水虾类的第二性征,文献仅有另星记载。Kubo(1940,1941)、Holthuis(1950)在其著作中曾有简短提及,作者(1982)对秀丽白虾Palaemon(Exopalae-  相似文献   

7.
淡水水域中的周丛原生动物,是水污化的指标。因此,是极其重要的指示生物,它可以客观地反映水环境的污染程度。不仅如此,周丛原生动物又是水生态系中食物链的重要组成,是淡水鱼类的仔鱼喜爱摄取的饵料。因此,近年来周丛原生动物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辐球藻是一种罕见的绿藻,它属于绿藻纲、绿球藻目、卵囊藻科、辐球藻属的植物。目前已知辐球藻属有三种植物,即辐球藻、魏特曼辐球藻(R.wildemannii Schmidle)及近柱胞辐球藻(R.subcylindricus Korschi)。辐球藻的细胞直径为8至15微米,色素体较薄。魏特曼辐球藻的细胞直径为3—5微米,色素体较厚。近柱胞辐球藻的细胞为近园柱形,细胞直径约10微米;放射纤维状胶质结构分布在群体外部的较稀疏,分布在群体内部的较稠密。  相似文献   

9.
轮虫与养鱼     
轮虫(Rotifera)是线形动物门轮虫纲的一类动物,个体很小,体长一般在100~50O微米之间,少数种类可达2毫米。几乎所有水域中都有轮虫的分布,但相比之下,淡水中多,海洋中少。目前,随着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轮虫作为鱼虾等水产动物的开口饵料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轮虫、开发轮虫资源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气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在生产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按照气泡直径不同可分为大气泡、微米气泡、微纳米气泡、纳米气泡。通过对微纳米气泡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针对微纳米气泡具有粒径小,在水中存在时间长等不同于普通气泡的特点,详细论述了微纳米气泡的特殊性质在果蔬食品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并对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微纳米气泡在更多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分析了亚微米直径光纤的受激拉曼谱特性,发现亚微米直径光纤与普通光纤相比,拉曼阈值较小,拉曼增益谱线较多,这对新型微光通信和光纤传感器件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理论结果与实验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2.
饶丰  陈小玲  刘鸿娟  叶志清 《江西科学》2006,24(2):118-119,135
现有的光纤传输理论和结果在亚微米直径结构光纤光学特性时有许多不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使用M axell的严格解,研究了亚微米直径光纤的单模条件、传播常数、基模分布、传播效率等光学特性,对光学器件的设计和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螺旋藻(Spirulina)是一种个体仅为300—500μm的微藻类水生植物,属于蓝藻门、颤藻科、螺旋藻属,由于其活体形似螺旋而得名。该藻多生活在盐碱水域,在淡水、海水、稻田、沼泽、温泉中也有生长。  相似文献   

14.
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鱼类资源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中的鱼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水域中鱼类共计36种,隶属于8目15科和30属;这些鱼类可分为淡水、洄游和河口3个生态类群,其中以淡水类群为优势类群.自上世纪中后期以来,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中的鱼类组成及资源发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动,主要特点为鱼类的目数和种数减少、珍稀鱼类的濒危甚至灭绝、渔获物的低龄化和小型化.本文从不科学捕捞、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和生物入侵四个方面总结了造成该水域中鱼类组成及资源变动的主要原因,并为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T1BaCaCuO超导样品是颗粒状的陶瓷体。对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主要由Tl_2Ba_2Ca_2Cu_3Ox和Tl_2Ba_2CaCu_2Oy两相组成。对直径为十微米的颗粒用能量色散X射线(EDAX)、高分辨电镜(HREM)、电子衍射及计算机模拟象研究证实,颗粒可以是单相的,也可以是两相共生(INTERGROWTH)的。详细地研究高温相Tl_2Ba_2Ca_2Cu_3Ox的晶体结构,确证此相是钙钛矿型结构,由几个基元堆成。还首次观察了这一高温相的晶体缺陷,包括晶界,颗粒边界的形态,位错和层无序等。  相似文献   

16.
松江鲈鱼性腺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又名四鳃鲈,是浅海底栖肉食性鱼类。这种鱼对盐度的适应性很广,可以生活在咸淡水或淡水水域中。上海附近地区松江鲈鱼的幼鱼每年五六月间溯河进入郊县水域中生长肥育,逐渐发育为成鱼,到了冬季,天气严寒,水温下降,又集群进行降河洄游,至长江口一带的咸淡水或浅海中越冬,等待来年早春繁  相似文献   

17.
TiO2纳米带的水热合成表征及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在200℃下合成了TiO2纳米带,用SEM、TEM、XRD、EDS对其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用二氧化钛纳米带对甲基橙进行光催化降解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TiO2纳米带产量高、结构均匀,具有较完整的结晶性能,直径最小的十几纳米,直径最大的100纳米左右,大多数的直径在60~80nm之间,长度达几十微米,光催化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8.
TiO2纳米带的水热合成表征及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在200℃下合成了TiO2纳米带,用SEM、TEM、XRD、EDS对其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用二氧化钛纳米带对甲基橙进行光催化降解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TiO2纳米带产量高、结构均匀,具有较完整的结晶性能,直径最小的十几纳米,直径最大的100纳米左右,大多数的直径在60-80nm之间,长度达几十微米,光催化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9.
1973年苏联科学院开始研制以石英玻璃为主要材料的低衰耗纤维光导线。1975年制成第一批光衰耗小于10分贝/公里的样品。这是用特别纯净的透明玻璃制造的细长线,一般心线直径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外皮用折射率低的玻璃制造,直径100微米左右。当光线从比  相似文献   

20.
淡水白鲳(Colossoma SP)原产南美亚马逊河,属热带、亚热带经济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耐低氧、广盐性、适密养、易捕捉、抗病力强和刺少肉质鲜嫩清甜等优点。1986年10月引进我省,经三年多的反复试验,于1990年5月,取得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成功。本文比较详细地总结了淡水白鲳亲鱼的强化培育,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方法以及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