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娜拉离家出走而提出了妇女的社会问题.娜拉走后到底怎样?长期以来引起人们深深思考.为此,鲁迅于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娜拉走后怎能样?》为题发表演讲,指出在尚未取得独立的经济权的娜拉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回来",二是"堕落".但实质上娜拉出走前已潜藏着独立意识和具有战胜生活困难的坚强意志,因而娜拉走后既不会"回来",也不会"堕落";而将以一个独立的人的形象傲立于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伟大在于深刻的批判性.他不仅无情揭露鞭挞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还批评被统治的不觉悟的国民.不过,他对前者运用的是愤怒的遣责、无情的嘲讽,对后者则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唯有对处于社会最底层、不幸中的不幸者,承担了人类最大痛苦的妇女,作为民主主义者和清醒现实主义者的鲁迅,给以最大的同情.《狂人日记》发表后的三个月,他就发表了杂文《我的节烈观》,从妇女角度,攻击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利用节烈的精神枷锁污辱广大妇女.随后又写了《娜拉走后怎样》、《关于妇女的解放》,小说《祝福》、《明天》、《伤逝》、《离婚》,诗歌《所闻》、《无题二首》(之二)、《赠人二首》等一系列作品,表明他对旧中国被压迫妇女的苦难生活非常关注,深为同情.鲁迅不但为她们代言,向旧社会、恶势力进行血的控诉,抒写她们的觉醒、反抗,还明确指出“但见奔星劲有声”,鼓舞她们奋起战取光明未来.  相似文献   

3.
《玩偶之家》的娜拉一直以来是妇女觉醒与解放的代名词,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了一个出走后的娜拉。文章侧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剖析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人性善恶,进而结合其他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探寻妇女解放的根本路径,阐明对觉醒的女性而言,自由不在于走或留,而在于是否有走或留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篇以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本文主要从《伤逝》描写的爱情故事本身出发,结合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对鲁迅在这部作品中表露的悲剧意识,和由此引发的对人生和爱情悲剧本质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种悲剧本质的根源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妇女杂志》是中国现代妇女报刊史上历时最长、发行面最广的刊物。“五四”期间,《妇女杂志》中经常出现对娜拉的介绍和评论。对于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最突出的地方,在“第四阶级女子问题”的提出上。关于女性问题的讨论,着眼点逐渐由性别差异转向了阶级差异维度。这不单独是《妇女杂志》的变化,也表示了“五四”后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共同转变。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面镜子。它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五卅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现买。可以说,它“提供人民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的价值,比当时所有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提供的都要丰富的多”。妇女问题,是鲁迅一生十分关切的社会问题。许广平曾说:“鲁迅关心妇女,为解放妇女提供的意见,是很完备的,内容有关婚姻、家庭生活、寡妇、新女性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他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妇女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小说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意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九种形态和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8.
祥林嫂,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受压迫,被残害劳动妇女的集中代表,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中的典型悲剧人物。她一生命运不公,尽管人很勤劳、安分、善良,但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却容不下她,周围的人们也很冷淡她。她试图与命运抗争,却一次次失败了,终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穷愁潦倒,惊恐不安,悲凉地死去。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现实主义的大师。他的诗以深刻、尖锐地反映社会问题著称,尤其是他前期的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新乐府序》)白居易以诗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在他广泛反映社会问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诗尖锐地触及了妇女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这些诗对唐代各个阶层妇女的悲惨命运,对妇女婚姻、恋爱、不自由和不平等的地位等诸问题,都作了深刻的、真实的记录。在封建时代的文人中,对妇女命运如此关注,对妇女不幸的生活作如此系统的反映,实为罕见。  相似文献   

10.
《伤逝》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思考,明显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它诠释了鲁迅对爱情的理性认知,关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爱者(子君)逝去,不爱者(涓生)伤着。鲁迅关注的不是觉醒者反抗的过程和"同居"成功的结局,而是反抗者成功以后,他们面对的将是什么?爱情的悲剧,实质上根源在于女性没有经济权。  相似文献   

11.
无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娜拉”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本文分析《玩偶之家》在跨语际过程中的翻译的政治和接受的可能,试图回答“娜拉”成为文化偶像的原因。在五四启蒙话语中,《玩偶之家》反思现代性的面相,被对于现代性的渴望与设计所遮蔽并且替代了。“现代”的诱惑与诉求,已经内在于《玩偶之家》翻译和阐释的文化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旗帜,在反封建旧道德的同时,提出了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发展等基本问题。而妇女的个性解放,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反映在文学作品里,则是一系列为此而抗争的女性形象的出现。曹禺《雷雨》中的繁漪、鲁迅《伤逝》里的子君,就是高悬于争取人的权利、为实现恋爱和婚姻自主的女性系列形象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它的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相似文献   

14.
谁也不能否认,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但当我们细案《呐喊》、《仿徨》时,便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人或者麻木不仁,或者狡诈虚伪,人们彼此隔膜,人情薄如冷纸。鲁迅对其则或“哀”或“怒”,看不出些许赞美和崇敬之意。这个“反差”表现了鲁迅“富热于冷”的写作手法。显示了小说深邃犀利的反封建主题,也为我们了解社会,认识了解人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1 项退结先生说,中国人性格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因素:“一方面他非常敏感,另一方面他对于情感的表示又极端的矜持。”人们的情感太脆弱,就筑起一道高墙来保护它,所以在社会上人们不轻易把真相表示出来,“凡是与内心生活有关的一切,只能够间接地或者以暗示方式说出”,“既使是在生离死别时,中国人一般也没有西方人那样露骨的表示。”①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中国人情感麻木、迟钝。但鲁迅写作的目的显然不在于诠释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矛盾,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复仇”是鲁迅散文所关心与表现的主题之一.鲁迅笔下的复仇意识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即把对人民的爱与对敌人的憎统一起来,饱含着人道主义精神.《狗·猫·鼠》中对猫进行的复仇,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关怀,同时借动物来折射对卑劣嘴脸的“正人君子”的仇恨;《无常》、《女吊》中借鬼神世界来表现复仇精神,关注了人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人性色彩,体现了对压迫者决不宽恕的复仇;《杂忆》中鲜明的复仇理念的提出,是与地域文化和自身遭际有关联的,鲁迅的复仇并非“私愤”,而是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作家能够像鲁迅那样关注和同情中国妇女的命运;而在鲁迅的作品中,又很难找到第二个人物能够像祥林嫂那样得到作家如此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祥林嫂的遭遇实在是太悲惨了,以至使作家的心潮无论如何也难以平静。小说《祝福》的全篇,尤其是作品的开头部分始终渗透着作家对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而透过这种关怀与同情,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伟大心灵的震颤,而这颗伟大心灵的震颤又以其震撼人心的思想威力和艺术感染力震荡着读者的心灵,激发着读者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同情,点燃着读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憎恶与痛恨的怒火,产生着反封建、反“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的巨大战斗力。  相似文献   

17.
“娜拉”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中,作为被书写的叛逆者,与易卜生的“娜拉”原型产生了疏离,形成了中国化的“娜拉”系列。中国特有的土壤孕育了“娜拉”形象.形成了中国经典性类型。“娜拉”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构建中发生着嬗变,并在男女作家笔下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在《分家》中通过分析爱兰和梅琳两位女性所走的不同教育路线,回应了传教士提出的用西式教育改变中国女性受压迫的问题。以爱兰为代表的“中间女性”将教育看作提升身价的“筹码”,却沦落为男性装点门面的“花瓶”;以梅琳为代表的“新女性”,汲取中西方教育中的营养,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赛珍珠反对在中国移植西方的教育模式,认为只有像梅琳这样取精华、弃糟粕,才有助于中国女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吴晓芳 《世界知识》2012,(15):14-24
中东: “娜拉出走以后”“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遗留给世人的经久未衰的这个命题,如今放在剧变狂潮后的中东同样适用.任何一场革命,或者说更改甚至抛弃原有制度和秩序的变革,毫无疑问都是令人热血沸腾、意气昂扬的,给予人无穷希望,同时又使人抱持焦虑问号,但只有革命之后的安排抑或选择,才能够将持续了近两年的“阿拉伯之春”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文本细读,从现代者返乡模式、人物命运、对未来的思考三个方面阐释了作品的现代性话语内涵,论述了作为“孤独者”的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前行道路之艰难,人物的悲剧命运正体现了20世纪初现代性在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