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4,(16):18-19
高性能的虚拟现实(VR)系统应具有三个本质特征,即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3I)。VR技术的发展一直在朝着这三个目标在努力。目前的VR系统大多具有很强的视觉和听觉的显示功能,而在触(力)觉方面的显示能力不足,这样就导致系统的交互性不够,不能满足操作者与虚拟世界之间进行触(力)觉交互的要求。当人类在进行精细的操作时,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触(力)觉的感受不可缺少,二是人手和人眼之间的精确配合非常重要。为了模拟人类的精细操作,VR系统需要能够提供精确实时的触(力)觉信息,并且,VR系统产生的触(力)觉信息和视觉信息之间保持一致性,才能保证人对虚拟物体的感知不产生歧义。立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本课题针对两类VR技术展开研究:逼真的触(力)觉合成技术和视觉-力觉信息融合再现的空间配准技术。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并分析了几个典型跨国转移机构,诸如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欧盟创新驿站网络计划(IRc),以色列工业研究开发中心(MATIMOP)和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署(ENEA)的基本情况和技术转移工作的特点,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清晰宫腔操作可视系统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是拟使用影像处理技术、B超技术、三维(3D)立体显示技术,完成高清晰宫腔操作过程的图像采集、图像输送、图像还原、图像再现。旨在提高放、取宫内节育器以及人工流产和其他官腔内手术操作的效果和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有助于提高医生对宫内节育器嵌顿、子宫畸形等疑难问题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8,(14):41-41
2002~2007年期间,在连续3个国家863计划项目[1.“新型天线与分集技术”(2002AA123031);2.“新型天线与分集技术”(2005AA123830);3.“B3GFDD和TDD射频系统和天线阵列”(2003AA123310)]的支持下,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射频与天线技术课题组针对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射频、天线与分集技术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仿真和计算机工业界以及心理学界最时髦和玄妙的术语恐怕就是VR——virtual reality。要信、达、雅地把VR译成汉语,理应先了解其含义。可惜VR至今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却有一些相近的术语,诸如virtual environment、artificial reality和synthetic environment。有人不严谨地把VR定义为:使受试人不与真实外界接触地完全身临人造世界”。但这显然不够准确,环形银幕立体电影早就达到这个水平。VR不仅使人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上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还能使人与这种人造世界交流信息,相互作用。VR强调具有I3——(身)临(其)境性(Immersion)、交互(作用、交流信息)性(Interactivity)和想像(幻觉)(Imagination)。因此,可以按功能把VR定义为“一种使人感官上置身(计算机产生的)人造世界,不与真实外界接触而产生身临其境感觉,并能与其交流信息相互作用的综合应用技术。”可以看出,VR与仿真(模拟)的差别模糊而微妙。在讨论VR的发展时,往往把1982年美国空军启用的视景耦合机载系统模拟器(VCASS)作为典型应用实例,它那形同怪物的头盔显示器则成为VR的象征。这不仅说明VR与仿真的渊源关系,也说明从军用飞机头盔显示器演变出的VR头盔显示器作为实现临境性、交互性和想像(I3)的工具所占的重要地位。简言之,VR脱胎于仿真,仿真在向VR发展,二者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实际上很多完善的仿真系统似乎可以归类于VR,而从分类学角度考虑VR则应归类于仿真。由此我认为,VR译为“幻真”较好。幻真即“感觉和想像上像真实存在”之意,使人联想到仿真。“幻”字既有虚拟、非实在之意,也强调了想像和幻觉。真诚地讲,“幻真”与“灵境”“临境”“虚拟现实”“虚拟实在”和“虚真实”等译名并无当年把The milky way译为“牛奶路”与“银河”那样的错与对之别,只是觉得“虚拟现实”过于大白话,而“灵境”有点文气。有人担心“灵境”会使人联想到“灵学”甚至“迷信”,却不担心“虚拟现实”会使人联想到“制造假货”。科技术语是严肃的学术问题,只能依靠严格的定义来规范。应当指出,VR是一个集合概念。而集合概念是“把同类对象集合为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概念,它只适用于该整体,不适用于构成该整体的个体。”那种认为把VR译为“灵境”,就必须把virtual cockpit译为“灵座舱”的推论显然违反上述原则。换言之,把VR译为“幻真”甚至“灵境”,既可把Vx译为“幻真x”,也不排斥译为“虚拟x”。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的今天,产生应用效益最直接、最明显的系统就是工业控制系统,特别是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效果。尽管在若干年以前,就有人判定DCS即将被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所取代,但时直至今日,DCS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仍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3,(9):85-85
裸眼3D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台式计算机显示器、笔记本计算机姐示器、3D广告机、移动3D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具有巨火的市场价值。课题研究依托的项目为:①裸眼立体技术基础理论及定标模型和应用研究(GJJ09012);②裸眼3D液晶屏组件成套技术研究开发(GJJ11001);③南昌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基于光学差分技术的自适应裸眼3D显示产品。  相似文献   

8.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机图形之父Ivan Sutheland 1965年在IFIP会议上所作的题为“The Ultimate Display”的报告,他指出人们可以把显示屏当作一个窗口来观察一个虚拟世界,其挑战性在于窗口的图象必须看起来真实,听起来真实,而且其中物体的行为也很真实。这一思想奠定了VR研究的基础。VR技术到80年代后期才得以迅速发展。1987年VPL公司报道了data glove(数据手套),引起公众极大兴趣,VPL公司创始人之一Jaron Lanier正式提出了“virtual reality”这一名词。同义词还有: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人工现实(artificial reality),临场感虚拟环境(immerse virtual environment)。VR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说:VR是人处在由计算机产生的三维空间中,并能够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漫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由计算机产生的实体,抓住它,改变它的形状;也有人说:VR实现了全景立体显示,使用户能在虚拟环境内部以360度的角度与研究对象自然的交互。多年来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与认识VR,并给出不同的定义,当然这些研究工作都在不断地丰富VR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认为:VR是指人可以进入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由计算机产生的,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虚拟世界中,并可通过视、听、说、触等自然感官与之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自然感官的真实体验。所谓虚拟环境,则是基于计算机仿真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三维立体显示,三维声音合成,人体感觉模拟构成的可以是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是模拟一个危险的或者是遥远的环境,它实际上是感觉模型数据库。由于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视觉和听觉,所以虚拟环境的数据空间也以视觉库和听觉库为主。当力反馈等技术有了突破,其他感觉库也会逐渐丰富起来,数据库可以描述具体真实的世界,也可以描述抽象世界。所谓交互作用,是指计算机软件根据人的反应,如:头、眼位置的变化,手势的变化,身体姿态的变化,语音口令等决定虚拟环境中事件的进程,实时变换图形、声音,实现人与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关于VR的中文译法,我们认为:virtual译作“虚拟”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至于reality,本身具有“真实”“现实”“实在”等含义。但VR作为一种技术,从其所表达的含 义出发,VR与其他技术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临场感和真实感,参与者宛如沉浸在一种三维立体空间中(场景中),并能在该空间漫游。对参与者来说,他所进入的环境也是一种“客观现实(object reality)”,只不过是由计算机产生的,并非客观实际,故在前面冠以“虚拟”是恰当的,所以我们赞成VR译作“虚拟现实”,它能恰如其分地反映VR的实质,这样采用VR技术生成虚拟车间、虚拟产品的虚拟装配,甚至虚拟战场,虚拟武器都容易理解了。至于把VR译作“灵境”,其关键是如何理解“灵”字,总感到有点抽象,不容易理解。若把VR译作“虚拟实境”,我们认为其含义与“虚拟环境”相当。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12(IL-12)由美国Genetics实验室发现于1991年,发现伊始即显示IL-12有强烈的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被誉为免疫系统行使抗病毒、抗肿瘤的核心调控因子,也被誉为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关键蛋白质。IL-12在国外已经进入Ⅱ/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目前的临床实验方案已近30余项,涉及多种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2):4-4
湖南大学土木与工程学院史才军教授因对混凝土材料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在美国混凝土学会所做的工作当选为美国混凝土学会会士(Fellow)。美国混凝土学会(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ACI)成立于1904年,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分会,学会下设114个专业技术委员会,拥有3万多名会员,是世界上混凝土材料和结构方面最有影响和最权威的机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8,(1):60-60
电子科技大学抗干扰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技术及实验系统”(2001AA123032),在课题负责人毛玉明教授、郭伟教授主持下,课题结合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组网技术和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提出了一种由无线路由器(WR,Wireless Router)通过自组织组网实现多区域无线覆盖、为用户无线主机(Wireless Host)提供移动接人和越区切换功能的无线自组织互联网的组网体制。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先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产生。它大体经历了三个认识过程:(1)对人类在天-地-生(人)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2)对生态环境结构的认识;(3)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4,(15):16-17
挤压铸造(Squeeze Casting,SC)是一种介于铸造和锻造之间的优质、高效、节能的液态成型工艺方法,也称为液态金属模锻(Liquid Metal Forging),是将一定量的液态金属直接浇入敞口金属模具,随后合模,实现金属液充填流动,并在机械静压力作用下发生高压凝固和少量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毛坯或零件的成形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4.
牦牛是一个对高海拔、严寒和山地草场(海拔3000m以上、年均温≤0℃、空气稀薄110mm汞柱以下、牧草生长期短110~135d)具有极强适应性的牛种,为当地人民提供奶、肉、毛、绒、驮役畜力及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是当地畜牧业中的主体畜种和“全能”畜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7,(19):52-52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显示,感染性疾病死亡在世界人口死因中约占1/3,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炎)在感染性疾病死亡顺位中居首位。1986-1994年美国平均每年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约560万,直接医疗费用支出约84美元,其中≥65岁老年人占1/3,但医疗费用超过1/2(48亿美元)。在美国因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平均延长住院日5.9天,增加医疗费用2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课题以应用智能交通技术、保障世博交通畅达为目标,以“提出一个战略,建设一个平台,整合六个系统,实现四项服务”为总体目标,从世博交通信息的整合处理、世博交通协调控制管理、世博交通出行信息服务3个方面,重点对“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构建技术”等8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攻关,完成33项子课题研究,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2008SR25190;2008SR01749;2008SR01751;2008SR01750),发明专利2项(ZL200510026478.2;ZL200510028572.1),8项关键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13,(21):23-23
入睡难、半夜醒、打鼾、睡眠不足,这些成年人睡眠中出现的问题,同样也会发生在小孩子身上。人人都知道睡好觉有多重要,而对于宝宝,尤其小婴儿,优质的睡眠更加重要。最近,中国疾控中心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0到5岁的小孩子中,约有2成的宝宝睡不好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4):9-9
铌酸锂(LiNbO3,LN)是一种优良的多功能晶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压电性能、非线性光学性能、电光及光折变性能等。  相似文献   

19.
高温含尘废气治理技术及其装备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技成果》2014,(10):20-20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燃煤供电供热的系统不断增多,大量高温含尘废气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造成大量热能不必要的浪费,严重制约了相关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高温含尘废气具有温度高(450℃~1400℃)、粉尘颗粒细(1~10μm)、悬浮于空中不易沉降、且成分复杂、净化要求高(大部分行业要求小于50mg/m3)等特点而成为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传统除尘方法受其技术的局限性,不能同时满足高温含尘废气高标准环保排放与余热利用的要求。采用蜂窝陶瓷过滤技术处理各种锅炉、窑炉高温含尘气体具有除尘效率高、压力损失小、粉尘容量大、工作温度高、抗热冲击性强、耐酸碱性强等优点,因而是高温含尘废气净化的理想技术。  相似文献   

20.
意向性概念的理论根据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之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0):46-48,53
布伦塔诺和胡塞尔开创了近现代的意向性研究,但其理论根据则是某种心理二元结构现。本文试从心理一元结构观对它提出质疑,并指出意向性非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的本质应是“知”(觉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