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洁清  高彬  高依敏  余斌  吴问国 《江西科学》2009,27(4):552-554,579
植被是草食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为了解植被状况对梅花鹿分布的影响,笔者在2008年梅花鹿发情期对桃红岭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内的18个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植被状况直接决定梅花鹿的分布,草丛和灌草丛的植被类型适合梅花鹿生存,乔木和乔灌木不适合梅花鹿活动。保护区应制定合理的植被规划,为梅花鹿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临安境内的野生梅花鹿,是大陆上分布最南的一个野生群体.文章对临安野生梅花鹿的栖息环境、历史变迁、现行状况作了介绍;尤其是对1998年以来,梅花鹿在保护方面走上正规化、专业化道路后,野生梅花鹿的分布区域、活动中心、种群数量等作了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有一只漂亮的梅花鹿,它一身黄白相间的毛皮,像缎子一样闪亮。它走起路来款款的,很有贵妇人的姿态,它没事就喜欢把漂亮的尾巴甩来甩去。梅花鹿哪里都好,就是有一点:太骄傲了。有一天,梅花鹿来到一个鸟语花香的山谷里玩耍,它太美丽了,小草向它招手,花儿向它微笑。这时,一只秃脖子的绵羊向它走过来,说:"梅花鹿,你好啊!"梅花鹿眯着眼睛看了看,哼了一声,说:"我以为是谁呢,原来  相似文献   

4.
梅花鹿染色体G-带及模式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胰酶G-带技术,对梅花鹿的G-带进行了研究,参照ISCNDA(1989)的国际家畜细胞遗传学命名体制,绘制了梅花鹿的G-带模式图.结果表明:梅花鹿单倍染色体组所显示的染色体数目为248条,包括X和Y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西宁地区白唇鹿和梅花鹿血清中若干化学成分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与东北地区的梅花鹿血清中的化学成分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梅花鹿华南亚种(Cervus nipponkopschi)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仅分布于江西、浙江、安徽等狭窄的区域内,形成多个孤立种群。根据梅花鹿种群的相关参数,借助漩涡模型Vortex 9.99,以江西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梅花鹿种群在1983年后100 a内的动态及敏感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该种群在100 a内灭绝概率为0。第1阶段(1983-1998年)种群数量从60只快速增长至226只,第2阶段(1998-2011年)种群数量从226只增长到341只,第3阶段(2011-2083年)种群数量维持在352只左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25%、3.32%、0.04%。虽然高死亡率、灾害延缓了种群增长的速度,近亲繁殖导致近100 a内基因杂合率下降了7.46%,但这些因素并没有显著影响桃红岭梅花鹿种群近100 a内的命运。在不考虑其它条件的情况下,环境容纳量对梅花鹿种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具有明显的影响,是限制该梅花鹿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生境质量,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促进该梅花鹿种群增长的有效途径。有计划的火烧、植被矮化以及开辟生境走廊,可以有效地改善鹿类环境容纳量,是当前梅花鹿保护亟待开展的工作。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杜绝偷猎盗猎,降低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对梅花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云南省梅花鹿养殖地区的实际情况,利用SWOT分析法,对该地区梅花鹿的生存状况和繁育利用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分析梅花鹿繁殖利用的产业前景,从而为云南省梅花鹿驯养、繁殖、利用产业发展的科学决策和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付义强 《大自然》2010,(2):24-25
梅花鹿(Cervus nippon)隶属于偶蹄目鹿科鹿属,是东亚季风区特产的珍贵经济动物。中国是梅花鹿的主产区,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也有分布。梅花鹿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由于柄息地破坏和人为猎杀等原因,野生梅花鹿的种群数量已不断减少。目前我国野生梅花鹿估计只有1000余只,比“国宝”大熊猫的数量还少,分布范围也仅限于吉林、安徽、江西、浙江、四川、甘肃及广西的零星山林中。梅花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濒危物种,也是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9.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是我国梅花鹿(Cervus nippon)现存4个亚种之一,目前其野生种群主要分布于中国吉林省东部的珲春地区.关于中国境内的东北梅花鹿生态学研究十分匮乏.本文主要研究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东北梅花鹿种群多度的季节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2012年12月—2013年11月间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系统布设的91个红外相机点监测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梅花鹿4个季节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梅花鹿4个季节都集中分布在珲春保护区中部靠近中俄边境线区域,其多度分布在夏秋冬3季无显著差异,春季与其他3季有显著不同.运用负二项分布模型分析梅花鹿种群多度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除蒙古栎林以外的阔叶林对梅花鹿有正向影响,梅花鹿的多度随着距人类活动的区域距离增加而增加,与野猪(Sus scrofa)共享同一生境,同时与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分布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多个物种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的序列,设计了特异的引物,从吉林双阳梅花鹿子宫cDNA库中得到了梅花鹿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并应用多种数据库和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行政法规)《条例》实施30年来,在实验动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保障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立法工作的深入,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条例》在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已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修订《条例》并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对规范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量,保障实验动物福利,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支撑科技创新,以及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有效控制独立通风笼盒系统(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s, IVC)内环境的舒适性,保证笼盒内实验动物的生存和健康,对笼盒内的温度、湿度及氨浓度进行测试,并对笼盒内传热传质机理进行分析,同时为实验动物生存环境(密闭建筑空间、设备)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小鼠75只,按数量递增顺序随机分为5组,饲养于同一架IVC设备内,分别对笼盒内的温度、湿度和氨浓度进行连续7 d的测试。结果 随着饲养天数的增加,笼盒内和房间内的温度差变化基本一致,相对湿度差和氨浓度差逐渐增大;同时笼盒内、外的氨浓度差同动物数量和时间均相关,有显著差异(P<0.05),即动物只数越多,时间越长,氨浓度差越大。结论 IVC笼盒内温度受设施内温度的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主要与送风空气相对湿度和换气次数有关;氨浓度与换气次数和动物只数有关。  相似文献   

13.
 全球大气气溶胶类型和含量变化与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密切相关,是气象学、环境学和医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认识全球气溶胶分布基本特征,发现和跟踪全球气溶胶显著变化地区,本文利用美国NASA 发布的C6 版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分析全球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与中国霾区的关系,提出霾区治理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参考标准。分析2003-2014 年卫星监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稳定高值区位于亚洲东部及其邻近太平洋海区、印度半岛及其邻近印度洋海区、非洲北部和中部及其邻近大西洋海区;重点变化关注区为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增量区和南美洲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减量区。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地区的形成与沙尘暴、火山喷发、生物质燃烧、工业排放等自然源,以及工业污染物排放、交通运输、秸秆焚烧等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为源气溶胶排放直接相关,并受气象因素和山脉等地形阻挡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稳定性与季节变化最终形成全球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东部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大于0.5 的区域为主要霾天气区,其中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地区和四川盆地为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极端高值区,年平均极端高值达到0.8~1.0,为霾天气常态化发生区;通过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量值分析认为,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0.5 可作为中国大气环境最大承载量,中国东部地区高于此值的区域为主要大气污染控制区,大范围工业生产污染物减排可带来整体环境改善,通过工业结构调整有望降低的气溶胶污染中位比率为33%,平均比率为26.5%。  相似文献   

14.
页岩的脆性控制着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对页岩气层的体积改造和页岩气的增产极为关键。以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通过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岩石力学等实验对龙一1亚段的矿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孔隙-裂缝结构以及力学性质进行测试,分析不同脆性矿物、有机质以及埋深的页岩脆性特征及其与裂缝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龙一1亚段脆性最高者为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石英、长石和黄铁矿等脆性矿物的总含量大于50%,它们能够调节岩石断块的剪切滑移,所积累的能量大于完成岩石整体剪切破坏过程所需的能量;有机质及其在成熟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孔隙与微裂缝可促进裂缝的拓展、贯通以及连接,有机碳含量越高,裂缝系统越发育;随着埋深增加,页岩的脆性下降,岩石破裂模式由复杂的劈裂型向单一的剪切型转变;龙一11、龙一12小层脆性矿物和有机碳含量最高,脆性指数分别达到了61.31%和60.70%,为压裂甜点层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对周边土壤中铅、锰重金属污染的影响,选用我国北方某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及其附近1 km范围内的土壤作为研究样本,在中转站外设立一个垃圾回收对照区。给出土壤p H和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介绍了铅、锰含量测定过程。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美罗综合污染指数对土壤中铅、锰的污染情况进行衡量,分析了研究区域生活垃圾物理组成。为了使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对铅、锰的分布特征及其和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土壤对铅、锰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程度。给出不同采样区表层0~20 cm土壤中重金属铅、锰的污染情况和污染指数评价结果。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铅、锰化学形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土壤p H与有机质含量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中转站周边土壤中锰含量基本没有影响,可忽略;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能够降低周边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依据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经典文本.从卢卡奇、马克思和黑格尔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总体性的辩证法”由以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并探讨“总体性”范畴的具体含义。文章认为“总体性”首先是一种具体的总体性,即:部分在总体之中,又存留其个体性.总体具有高于部分的地位.部分只能在与总体的联系中才有意义。其次,“总体性的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写统一的辩证法.它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是研究社会历史中主、客体运动的概念。最后,分析论述了“总体性的渴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之间的关系.指出“.电体性的辩证法”是卢卡奇为了消解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世纪初的一次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都新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LPG存储站,LPG储罐的安全可靠运行对安全生产和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而LPG储罐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现象的影响而发生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通过对引起LPG储罐发生火灾、爆炸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以LPG储罐火灾、爆炸为顶事件的事故树。通过对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树的分析,得到了事故树的各阶最小割集,通过对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的计算,确立了影响储罐事故的主要因素为LPG储罐超压和LPG泄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LPG储罐的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总结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进展及方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国外对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划分注重碳酸盐岩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沉积能量差异,中国则侧重于沉积相的精细划分和岩相古地理分析。中国四川盆地和南海海域的生物礁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对生物礁的形成环境、控制因素、发育模式和表征方法等认识不断深化。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多样,微生物碳酸盐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沉积模式不断完善。冷水碳酸盐岩的时空分布、发育机理、控制因素、沉积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程度不断提高。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分析法和地球物理法,其中地质分析法包括微相分析法、实验分析法、生物相法和地球化学法,地球物理法包括数学-测井法和地震方法。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存在问题有:海相碳酸盐岩分类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验分析法、生物相方法及地球化学法应用较少;浅滩发育模式和深水碳酸盐岩研究薄弱。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发展趋势为:研究方法不断实现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突破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研究技术瓶颈;不断深化深水、冷水等非常规碳酸盐岩理论认识和油气潜力分析;相控原则应用更为广泛,相控建模、相控成岩演化、相控储层分类等方法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9.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而能源中又以油气为主体,控制世界油气者,控制世界油气通道;控制世界油气通道者,控制世界经济.本文立足于世界经济贸易地理、国际政治地理的基本理论,采用数理统计法,利用ArcGis软件,对中国四大油气运输通道进行合理性分析.研究发现,四大通道的油气源地、路线选择和中国受益方面是具备合理性的,但每条通道都存在安全隐患.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保障中国油气进口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NB-500型泥浆泵滑块、滑套摩擦副的失效分析,明确指出滑块表面热处理工艺不合格、表面硬度低、严重的磨料磨损等是其失效的主要原因;对比分析了各种表面强化技术特点,确定氧-乙炔火焰喷焊技术是强化滑块表面较为合理的方法。在磨损试验的基础上,优选的强化材料为PHNi60+WC15%,并制定了相应的喷焊工艺;同时,对滑块、滑套摩擦副的结构以及拉杆端密封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现场使用证明,经表面处理后的滑块、滑套摩擦副使用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