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蘩漪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形象 ,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2.
《前夜》(1860),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继《罗亭》、《贵族之家》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前两部作品,都以贵族优秀代表人物的历史作用为主题,“描写不久前的过去,而后一部作品则是直接反映当前的”。屠格涅夫“一直在留心观察他当代的先进积极活动家”,于是在自己的新作中创造了非统治阶级出身的英雄形象英沙罗夫。在分析《前夜》的人物形象时,多侧重于探讨英沙罗夫形象(这种探讨也是必要的),对作品中心形象女主人公叶琳娜,往往涉笔不多,语焉不详。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史》(三卷本)和《简明文学百科全书》就是这么处理的。有的文章分析叶琳娜形象时,多止于她择偶、定情,对她的别家、守志多不论及,对这一形象的美学意义,更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点或不足。本文拟就叶琳娜形象,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以求正于读者方家。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水浒戏中,李逵是个喜剧角色;而在小说《水浒传》中,李逵这一形象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喜剧因素,但是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水浒戏和《水浒传》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创作主题的不同和故事流变等原因使得“两个”李逵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和《家》两部小说中,“鸳鸯抗婚”和“鸣凤之死”这两个情节有相似之处——强权逼婚,以悲剧结尾。作为现实主义杰作的两部小说塑造了鸳鸯和鸣凤这两个大家族中的婢女形象。鸳鸯遭遇的逼婚源自于家族内部的“自杀自灭”,呜凤承受的逼婚压力则直指礼教吃人的罪恶;鸳鸯借助贾母的庇护实现了抗婚成功,呜凤则以投湖自杀终结了逼婚阴谋;鸳鸯抗婚是一曲女奴悲歌,承载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文本意蕴;呜凤之死是一幕爱情悲剧,也成就了青年觉醒的丈本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女特务"形象群中,赵惠明是很独特的一位。赵惠明形象的独特,首先取决于作品的主题。作者的人性观和人道主义立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赵惠明形象的塑造。作者的悲剧艺术使赵惠明这一艺术形象具有较大的感染力。但由于作者没有赋予赵惠明强大的精神内核,在作品中人性就难以呈现高层次的纠葛和对抗。与类似题材的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等作品相比,《腐蚀》不仅失之平淡和单薄,同时也失却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阿Q与戈利亚德金这两个形象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二重人格者;不同之处是,他们诞生后的命运截然不同,前者热,后者冷。热冷不同的原因很多。本文仅从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学追求的不同上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论述:一是灵魂描写上,鲁迅求“全”,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求“深”;二是文学主张上,鲁迅“遵命”,注重形象的社会功利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反对在作品中鲜明地提出社会问题;三是审美观照上,鲁迅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让形象在悲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四是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上,鲁迅立足传统,立足民族,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的则是“复调”手法与“复调”模式。  相似文献   

7.
一、概叙50年代法国文坛跃入了“新小说”这一流派,阿兰·罗伯—葛利叶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称为新小说派的宣言。《嫉妒》这部中篇小说写于1957年,题目“嫉妒”似乎显示了这个中篇是属于心理分析的作品,实际上这部作品是对传统的心理分析主题的更新。小说取消了心理分析,但重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保留着他们的精神形象。  相似文献   

8.
克洛德·孚罗洛是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中的一个形象,历来被认为是封建教会恶势力的代表,是摧残美的罪魁,但我认为这个形象从“人”的角度来说,隐含了更深刻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社会生存、作者主体精神和启蒙知识分子的现代命运的三个层面对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进行解读。“魏连殳”的形象是鲁迅先生的自画像。他的悲剧不仅是一场大众对先知者不理解的悲剧 ,而且也是一场“五四”现代启蒙知识分子自身命运永远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李永凯 《科技信息》2007,(18):180-181
被称为中国“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为世人描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仲卿与兰芝的遭遇至今令人唏嘘不已。多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乐天的,是缺少悲剧精神的,故中国文学中缺少纯粹的悲剧,尤其是爱情悲剧更显得苍白而无力,而焦刘之爱情悲剧,无疑有力的反驳了这一论调。焦刘的悲剧根源不在其他,而在于情理之冲突,情感与伦理的冲突是中国古代社会无法调和的自在的矛盾,《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明晰的展示了这一主题。从文本所展示的故事构架来看,仲卿与兰芝的悲剧是自然而然的“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剧,故可以视之悲剧中的悲剧,是华夏悲歌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1.
茅盾作品里的各色人物中,时代女性的形象,特别引人瞩目。他塑造这类形象,起始于第一部创作《蚀》三部曲。他说,《蚀》里的女子虽然很多,“我所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茅盾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各各具有独特丰富的性格特征,但大多同这“二型”有着“血缘”关系,分别组成各自的“家族”,形成时代女性形象的二个系列。前者,除了静女士,方太太,还有环小姐(《自杀》),张女士(《昙》),琼华(《一个女性》)以及林佩瑶(《子夜》)。后者,在慧女士、孙舞  相似文献   

12.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家》是其代表作之一,为了鲜明突出《家》控诉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罪恶的主题,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女性形象,他们虽然出身不一,经历不同,但却无一例外地落入悲剧结局。巴金在作品中溶入了自己深刻地情感,倾其心力,成功地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女性悲剧形象,并通过这些艺术典型深刻揭示了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内蕴、文化根源和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丽莎的哀怨》是蒋光慈小说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部作品,也是引起广泛争议的一部。在不同时期,对这部小说主人公丽莎的解读也是不同的。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分析丽莎这一形象,丽莎的悲剧便是丽莎性格与命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戏剧的主要形式——戏曲,经历了周秦以来的长期孕育,在唐宋时期已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发展到元代,便进入了我国戏曲发展中的第一个繁盛阶段,出现了元杂剧。在今存的众多元杂剧中,悲剧占有很大比重,象《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等,都是元杂剧悲剧的上乘之作。“元曲四大家”中的前三家都写过不少悲剧作品。元杂剧的悲剧作品多姿多  相似文献   

15.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 ,研究者对此作品重视程度尚嫌不足。本文讨论了该作品的主题思想 ;分析了翠姨这一人物的情感世界 ;着重讨论了该作品的悲剧意识 ;探讨了该作品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以麦克道威尔和他的钢琴作品《森林素描》(Op.51)为例,首先是详细《森林素描》作品简介,然后对其作品的风格特征、内在统一性分析,最后在音乐创造中的表现手法以及音乐形象进行分析,使我们都可以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整体进行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7.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研究对此作品重视程度尚嫌不足。本讨论了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了翠姨这一人物的情感世界;着重讨论了该作品的悲剧意识;探讨了该作品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众多的女性形象丰富了文学的世界,但是受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格局的影响,大多数文学作品对于女性的描摹很简略,这和女性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符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虞姬仅在项羽兵败时才出现,所占笔墨极少,但却给后世的文人及艺术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本文试图从虞姬短暂的形象展示和《虞美人》词所展现的艺术世界来解读虞姬们的悲剧——其实也是“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也是凯瑟琳.安.波特短篇小说的典范。两部作品都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刻画了两位女性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美国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幻灭感是人生难以避免的悲剧之一,《雷雨》中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梦想的幻灭从而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其中又以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幻灭最为深刻和复杂。从这一视角审视这部悲剧经典,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丰满性,在巧合背后悲剧的必然性以及作家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