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公认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洛丽塔>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讲述了40多岁"老男人"亨伯特迷恋上12岁"小仙女"洛丽塔的故事.不少人视其为淫秽小说,事实上<洛丽塔>是一部严肃作品,与淫秽、爱情等内容无关,它的文学价值在于真假共存的叙述结构和亦真亦幻的小说世界,通过暴露虚构,<洛丽塔>成为元小说.  相似文献   

2.
贾娜 《科技信息》2012,(12):132-132
《洛丽塔》因描写继父与幼女的不伦之恋,广受各国读者关注。从道德、心理、真实性等层面对这对父女畸恋的分析却遭到了作者纳博科夫的否定。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分析这部虚构小说中的永恒真理。  相似文献   

3.
姚娜 《科技信息》2011,(22):141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通过采用反身叙事、互文手法、文字游戏等多种叙事策略,从而揭示纳博科夫在"后现代"文本下对时间、文化和人类道德底线的思考。所采用的多重叙事策略不仅突显故事及其叙述行为的扑朔迷离,同时模糊了叙事者和人物的界限,拉近了叙事者和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深切感受到人物复杂的心路发展历程,从而理解小说的多元化主题。  相似文献   

4.
《洛丽塔》是俄籍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因以一个中年男人对一位少女的畸恋为主题而饱受世人争议。但长期以来对《洛丽塔》文本的解读多着眼于道德层面,很少从叙事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借助费伦的不可靠叙事理论,分别从引子和正文两个部分分析《洛丽塔》中的不可靠叙述并探析了其中隐舍作者的构建。揭示出作为人物的“我”——亨伯特的叙述虽看似合理但却是在用不可靠叙述来迷惑、考验读者,使亨伯特在美化自己的同时又戏剧化地暴露自己,从而完成蕴含其中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5.
<洛丽塔>的作者故意塑造了一个明显不可靠的叙述者亨伯特完成叙述任务.亨伯特身上矛盾重重,却具有叙述上的绝对权威,这使他能够利用叙述方法和内容尽可能的寻求读者同情.然而与此同时,与这部小说如影随形的"隐含作者",即,纳博科夫的创作意图,则在亨伯特背后隐秘的与之为敌,削弱其叙述可靠性的同时暴露他罪恶的本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亨伯特的不可靠性与文本整体一致性的关系来探讨这部小说存在意义是要进行道德说教还是在于纯粹的审美价值,并尝试解释纳博科夫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6.
正当介绍食物不再是任务的时候,他的语言中就闪耀着华丽、风趣的隐喻。作为运用隐喻的大师,伟大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在小说中利用食物来渲染效果,比如,他用"牡蛎似的"一词来形容绿色眼睛的质感,色彩与光泽。在《洛丽塔》中,描写亨伯特和洛丽塔辗转的汽车旅馆时,纳博科夫写到:四周是多结的松木,其金褐色的光泽让洛丽塔想到了油炸小鸡的骨  相似文献   

7.
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一度被认为"色情、乱伦和不道德"而遭遇出版困难,后来,不得不在巴黎一家出版社出版,直到1958年在美国普特南书局出版并登上全美畅销书榜首,这恰好说明了作品所蕴涵的价值。初读小说,更多的是感觉它是一部奇书:曲折的出版过程,洛丽塔和亨伯特奇畸的恋情。再读《洛丽塔》,不由慨叹,为他们的悲剧人生而叹婉。本文将分析洛丽塔性格缺陷、家庭生活、社会教育影响和亨伯特心理障碍、畸形,探究、揭示他们爱恋、人生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洛丽塔》在引起读者道德不安的同时,不少人为主人公亨伯特疯狂的爱恋所感动,认为他并非十足的罪人,他具有自己的道德坚持,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出于爱,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不是一个恋童癖和乱伦者,而是一个付出深情却没有回报的苦恋者.通读全文,可以发现这种感动是亨伯特的技巧所在,他狡猾地利用文字玩弄了读者,逃避了责任,妄图以伪善的面孔骗取同情以掩盖罪行,他偶然的犯罪感如流星般一闪即逝,他是一个带着伪爱面具的掠夺者.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既是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又以元小说特征名闻遐迩。本文试图从元小说的角度分析《洛丽塔》的叙事特征,以期对元小说的特征和纳氏作品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郭世超 《科技信息》2013,(6):222-222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的一部作品。该书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对该作品进行解读,总结出小说中的荒诞意味,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及小说所具有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小说《洛丽塔》。小说在讲述一个饱受争议的故事的同时,通过诸多隐喻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理解,认为纳博科夫将这些细节称之为小说的神经、脉络和坐标。读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细读,能获得一个合适的文学视角来解读《洛丽塔》和纳博科夫,从而走进纳博科夫潜心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到纳博科夫努力追求的"美学幸福"。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因《洛丽塔》一书驰名世界文坛,他在多方面展现出的才华赢得了世人的赞叹。但是。并不是每住读者都知道纳博科夫在身兼多重身份的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目前,纳博科夫的诗作研究尚未被提升到显著的地位。本文汇集了纳博科夫不同时期出版的诗集以及相关的评论,依次作了简要的介绍。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纳博科夫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韩松晓 《科技信息》2013,(20):183-184
本文以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细读作品文本,结合纳博科夫的自传及其文学观,分析了纳博科夫长篇小说《洛丽塔》中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和其女性人物形象生成的原因,试图从中窥视出纳博科夫的女性观、婚恋观,并发掘出这些女性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黑暗昭昭:"镜像"折射出的光亮与黑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像阶段”理论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威廉·戈尔丁的小说《黑暗昭昭》中,男女主人公经历了类似结构的人生转折:同样“重演”了“镜像阶段”主体人格的构成,同样面对镜像的完满与无情的现实之间的鸿沟,同样亲历“异化”,而他们的选择却有天堂和地狱之分。前者尽力与镜像抑或理想的形象求同,自此走上了通往光明与极善的正道,而后者竭力否定甚至攻击镜像的完满,从而踏上通向黑暗与极恶的险途。  相似文献   

15.
张婷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07-107
《洛丽塔》的出版,抨击者和赞赏者各执一端,反应热烈。在把这本小说的前三个部分译成中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既要保持原作语言特色,又要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确非易事。本文主要以姚斯的接受美学为基点,分析其翻译中所应用的一些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王钊 《科技导报(北京)》2016,34(15):111-111
 纳博科夫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现代作家,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纳博科夫的著作就陆续被译为中文,直到今天,他的小说和文学批评中译本仍然层出不穷。纳博科夫的文学作品特别讲究细节描写,无论是小说中室内的布景陈设,还是回忆录中内心思想的细腻表述,都可以让人感受到这位文学大师卓越的语言技能和深厚的观察功力。最令读者惊奇的是纳博科夫在文学作品中对蝴蝶的描述,他似乎对蝴蝶特别熟悉,经常可以详致地描写出蝴蝶那转瞬即逝、难以捕获的美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7世纪的英国诗人及剧作家德莱顿与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翻译思想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略的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饿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代表作《洛丽塔》在饱受非议的奇特主题和精妙绝伦的艺术技巧方面,给读者造成情感上与审美上的冲击力,来探讨该作品蕴含的丰厚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以俄裔美国作家、翻译家纳博科夫的《翻译问题奥涅金的英译》为基础,深入地挖掘他的翻译思想,并提出翻译方法的采用应该考虑多种因素,如翻译目的,读者群等.  相似文献   

20.
论格非小说的“神秘性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作家格非曾经由于叙述的独特性而被划入到先锋作家的行列,这既与格非的小说观念有关,同时,也与格非小说叙述的独特性有关。本文选择“神秘性倾向”这一视角进入格非的小说世界。通过观念转变和叙述上的“空缺与断裂”、“镜像与迷宫”以及创作的延续共四方面的论述,得出“神秘”是造成格非小说具有引人入胜之故事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