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现代汉语“V+到”结构很普遍,根据“V+到”结构所表示的意义可把它们分为四种类型:“V+到”结构表示位移义(包括具体位移义和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表示时间义、“V+到”结构表示程度义、“V+到”结构表示获得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方法,对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把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分为二价和三价两类。“到”字在其中始终保留二价,所以认为它是一个有所虚化的动词。  相似文献   

3.
在枣庄方言的动词系统中,泛义动词较为常见。其中既有与普通话类似的“打”,也有体现地域色彩的“治”、“弄”、“翘”等。文章选取“治”作为代表,从语义、语法和语用的三个平面以及普方古大三角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管中窥豹,以此探究枣庄方言的泛义动词现象。  相似文献   

4.
"让"的"致使-被动"演变发端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被动介词,"让"在北方方言中已为常见。与另一致使动词"教"相比,"让"的致变条件大致相同,但有自身的特点。"教"的"致使-被动"演变的条件主要是"让+N+V2"构式的V2部分的"非企盼"意义;而"让"的致变条件主要是句义中的"非企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词“就”在萌生过程中曾处于双动同结构的V1和V2位置。在汉代已出现较多的“就+N(处所)+V”和“V”+就+N(处所)”格式,这两种句法格式提供了“就”虚化的可能性。“就”在虚化过程中的发展线索是──“处所介词──对象介词──范围介词”。动词“就”的虚化始于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介词性质已明确。  相似文献   

6.
“V+向+O”和“V+往+O”格式中对动词V、宾语O以及格式所在主谓结构的主语的不同选择,都可以最终归因于介词“向”“往”的语义性质及路径图式。“向”和“往”的路径图式是:“向”对起点有所依赖,并突出其“路径”,有可能要表示终点;“往”的起点是不突出的,凸显的是“终点”,但蕴含着路径。  相似文献   

7.
假设连词“所”字在上古不仅用于誓辞,还可用于法律书等较庄重的场合。本就“所”字作为假设连词的用法进行了清理,并考察其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种不同的“NL+V+着+NM”结构,它们有着不同的变换方式。一种可以变换成“NM+V+在+NL”,另一种则不可。词尾“着”虚化的分期以及虚化过程中对动词要求的限制造成了共时平面两种不同的“NL+V+着+NM”结构。  相似文献   

9.
“则巴”最初有两种使用情况:一是连词“则”与副词“已”的连用,一是连词“则”与动词“已”的连用。第二种使用情况的句法类型有三种:A单词+则已,B短语+则已,C小句+则已。助词“则已”的形成与B、C式相关。C武在汉代就已出现,“则已”可看作助词,清代C式例句增多,助词“则巴”成熟。隐喻机制、句法位置、韵律和谐及较高的使用频率是其成词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引入句法学视角对“动+动”式双音节新动词进行构词分析和量化统计,得出以下结论:(1)在构词类型上,“连动式”与偏正式、联合式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多数“连动式”可归入“连动偏正式”,还有部分属于“连动联合式”。(2)动宾式“动+动”式新动词增速显著,与共时平面的跨层凝合、句式表达的需要有关;“兼语式”动词属于动宾式动词中的特殊情形。(3)在“动+动”构词配列中,联合式仍具有很高的能产性,其中的“同义近义并联”类型反映了共时中的词汇双音化。  相似文献   

11.
汉译佛经中有一个与中土文献不同的并列连词——“及以”。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译经中以连接名词及名词性短语是最常见的形式,也可连接动词和动词性短语,还可连接形容词。在组合功能上,“及以”可以与其他并列连词如“及”“并”“与”等构成“框架连词”使用。“及以”这个新的连词,很可能是因为句子节奏的要求,在单音节连词“及”的基础上产生的复音节词。  相似文献   

12.
汉译佛经中有一个与中土文献不同的并列连词——“及以”。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译经中以连接名词及名词性短语是最常见的形式,也可连接动词和动词性短语,还可连接形容词。在组合功能上,“及以”可以与其他并列连词如“及”“并”“与”等构成“框架连词”使用。“及以”这个新的连词,很可能是因为句子节奏的要求,在单音节连词“及”的基础上产生的复音节词。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古汉语动词“就”在“就十地点”和”就 地点 动词”结构中的蕴涵义素及其变化的分析,归纳出“就”的一些隐性(蕴涵)义素,来描绘它的“佐食”义的由来,从而勾画出该义的演变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语义和语用义会在构式内互动和整合。为了证实这一论点,本研究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对“给我+动词短语”构式作出探讨。此构式展示含两个组块的框架构式,其中的动词短语独立使用有祈使功能。第一组块与第二组块整合后会产生两义:1.标识位移目标的语义组合;2.标识特殊语用功能的语法化单位。前义与祈使句涉及事件的言内行为相关,后义加剧祈使句的言外之义和言后效果。此两义促成两个不同子构式。基于历时调查的认知演进构拟显示,此构式引申于双宾语构式,其引申方式是隐喻和转喻识解。  相似文献   

15.
动宾结构中常有动词虚化现象,但是从句法学角度检测却没有发现“V+a look ( at)”中动词的语法性虚化,而是与同源动词结构“look ( at)”在词汇序列方面填入词槽时的方式不同,属于“look ( at)”短语的词汇化过程,与同源结构“look (at)”构成霍恩等级关系,并成为强势的表达式,内蕴了“look (at)”。在认知语用方面,引发“V+a loot ( at)”结构中V虚化的最大动因是“体验---认知---语言”。  相似文献   

16.
张漫 《咸宁学院学报》2014,(1):51-52,56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以”常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介词时主要作用是引介谓语动词的方式、手段、工具、对象以及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等;做连词时主要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目的。此外,“以”字还可作词缀。  相似文献   

17.
“即使”是个连词,常常同“也”、“还”等副词配合着使用,与它同义的连词还有“就算”、“纵然”、“哪怕”等等。在语言学界中,大家公认“即使”表示假设和让步,但对于重点是表假设还是表让步,意见就不一致了。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假设,把带“即使”之类连词的句子(以下简称为“即使”句)归为假设复句;[1]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让步,把“即使”句归为让转复句[2]或单作为让步复句。[3]此外还有人认为“即  相似文献   

18.
"所以"说略     
由名词“所”和动词“以”演变虚化、凝结成固定结构“所以”,在先秦作品中的类型、意义和用法;先秦时期的介词结构“所以”发展到现代汉主语里用作连词的演变原因和过程,以及“所以”用作介词结构和作连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运用题元理论探讨隐形被动句中N受事+V+ Location一类句式的动词特征及该类句式与其深层结构、存现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动词语义上的准入条件为:[+致使义]、[+生命体参与]、[+主体控制]、[+位移义].(2)功能上N受事+V+ Location结构中的动词吸收深层结构中的施事题元与标志词”把”,指派能力不变.(3)N受事+V+ Location类句式只能与N受事+Location+V着结构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20.
元刊杂剧的比拟式有三种表现形式:(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像义动词+喻体,第一种是全式,后两种为简式.元代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来"、"也似",比拟简式较多充当状语和定语,这些在元刊杂剧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