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朱彝尊从一个反清复明的追随者演变为清朝盛世的歌颂者,显然与其高中康熙己未词科并入值南书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所标举的醇雅词学观,不仅成为浙西词派的旗帜,而且也与康熙所提倡的“清雅醇厚”的美学原则桴鼓相应,并与王士稹的“神韵”说共同承载了演绎康熙王朝盛世元音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2.
朱熹于苏轼词学的接受,已超越词体的学习模仿,攀升至人生态度的欣赏接受,从而在《晦庵词》中体现出“浩然自得”的清旷词风,形成与南宋理学词家迥异的风格,既是对当时南宋词风的接受与反映,也是对理学与词学之间关系的开拓。  相似文献   

3.
朱彝尊是清代的词学大师,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词派——浙西词派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作家,其流风余韵,绵延将及百年之久。陈廷焯说:“词至国初,直追两宋等而上之,作者如林,要以竹垞,其年为冠。”谭献也指出:“锡鬯,其年出而本朝词派始行,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之七八。”这两段话,扼要地评述了朱彝尊在清代词坛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廷焯的《向雨斋词话》频频以“味”论词,“味”是其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陈廷焯将传统的“涛味”论移植到词论中,强调作词必须“含蓄蕴藉”,同时进一步提出“厚味”的美学主张,对词体的美学品格作了更深层次的审美规定:深入考察陈廷焯的“词味”论,对准确把握其词学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病,阐述了夏丐尊不要“只从国文去学国文”、不要“只将国文当国文学”的教育革新思想,简析了夏丐尊“自学”“自己教育”的观点,充分肯定了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宋是词学的成熟、发展期,各种风格词作的涌现推动了词学观念的产生、发展,北宋初期关于词学观念的表述并不多见,但普遍上还是比较认同以《花间集》为传统的词风,词体的独立意识尚未形成。而到了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词学思想出现了新变,“词别是一家”,独立的词体意识开始形成,为后来政和、宣和年间词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环太湖词圈”为核心的江南词学可谓明词重心,而明代安徽在行政区划、地缘和文化上与江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词学思想与江南词学主流异同互见、富有特色,主要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看:词体地位上总体上认为词为小道;风格旨趣上倾向柔靡近俗,且认为词曲演变与风格是受末世风气的影响;内容上主张陶写性情,抒发真情实感;功能上提出了缮心颐德、风正教化的期待。明代安徽词学思想与江南词学主流的离合间展现了明代词学的丰富与多元。  相似文献   

8.
“以诗为词”不仅是创作方法的更新,而且是词学观念和词学意识的改变。“以诗为词”概念的提出,促进了词的“本色”认识。当时的“本色”应该是属于“女性特色”的风格判断,而不仅仅是音乐性特征的认定。正是基于以词这种风格的认定,出现了词学批评中的三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雅俗之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宋词作为一代文学样式,在雅俗的演变上更有其特点。南宋词坛经过自北宋以来的长期探索与辨析,在词的雅化之路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内容上反对淫艳猥亵,提倡骚雅;风格上“涉谐谑”、“鄙俗”、“侧艳”则去之;在词体源头的探求上,认为诗词同源,推尊词体;语言和音律求雅,反对俚俗。姜夔、张炎、王沂孙等是南宋雅词的代表。通过南宋词学的雅俗之辨,词的创作发生了根本变化,词人的创作规范化、理性化了,人们认可了词这种文学体裁,并使词体定型,渐成为与诗比肩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90年代,东坡词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其中东坡“以诗为词”、词学观、思想与词作关系等五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90年代东坡词研究有着研究方法多元化且趋合理求实、研究广度和深度空前拓展、总体趋向“边缘”化“世俗”化、队伍壮大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以诗论词、注重评价性研究等不足。  相似文献   

11.
周济提出"寄托出入"说,并提出著名的"词亦有史"的观点,同时,周济追求"归诸中正"的雅正美学风格,周济词学思想向儒家文艺思想的回归是很明显的。周济词学思想的儒家色彩既是在清代的时代背景下,推尊词体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对词体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周紫芝、晏几道词作入手,梳理紫芝师晏源流。指出南宋初期词坛名家周紫芝所撰《竹坡词》,于风格与体裁间仿效晏几道(字叔原)《小山词》处甚众,二者词风格局递相承接,并峙词坛,体现出"青蓝相出"的词体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14.
《重新做人》是韩东于2012年底推出的一部新诗集,收录了他自2002年来写作的诗歌。这部诗集中仍然可以看到韩东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书写,也看到十年人生经历对韩东诗歌的影响。更值得一提的是,韩东在诗歌中通过富有紧张感的张力表达出他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并由此揭示出"存在"的悖谬与虚无。但韩东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拥抱这虚无,并试图超越,这个过程是通过他"走"和"看"的空间感受与"回忆"和"告别"的时间体验体现出的。韩东关注"此刻",同时也时常回忆"过去",但更重要的是韩东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前进。  相似文献   

15.
《乐府指迷》是南宋末季沈义父撰写的一本词学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是针对雅词创作而言,其主旨是为雅词创作制作艺术规范。而何谓雅词,在沈义父看来则不仅是词的旨意之雅,还包括下字用语的文雅。在其理论来源方面,则主要来自于吴文英的梦窗词和周邦彦的清真词,两者之间又以清真词为主。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通感"的概念,即"以感觉写感觉"。俄国象征派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与象征派诗歌不同,叶赛宁以"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在其诗歌里,他塑造了一系列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知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塑造,表现了年轻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  相似文献   

17.
定州秧歌戏,又称"稻秧歌"、"苏秧歌"、"大锣腔"、"干板秧歌戏"等,是发祥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并流传于河北省及周边县市的乡土戏曲形式。它那独特的唱腔风格、诙谐的唱词、风趣的化妆无不渗透着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及民间文化,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固定传播方式。文章从定州秧歌戏的音乐本体入手进行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探讨、研究这种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周人通过"祭祖诗"追忆先祖,实现族人自我认知和异姓诸侯认知的意图,建立了以"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确认了周王朝的合法性。以"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也同时造成了周代后人对政权合法性的焦虑,他们需要通过祭祖、求德来消解这种焦虑。  相似文献   

19.
况周颐编有词选《粤西词见》,是广西词有总集之始,在广西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且词选名为“词见”有两重含义,除了看见之外,还含有对广西词史和词人的见解之意,况周颐编选粤西词人词作,是用《粤西词见》来追溯临桂词派兴盛的原因,向世人展示地方词学实绩,传播粤西词人词作。此词选本大致上先按词人时代、辈分顺序,其中又约略再按科甲、仕宦之先后,诸生、布衣等编次,闺秀列于最后,体例有致。这是继承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的编排体例,但是坚持了况周颐自己的选词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