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作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催化剂,通过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开环聚合,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了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微乳液.分析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预乳化时间、乳化剂和催化剂的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乳液透光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65℃下反应5h,OP-10和DBSA用量分别为微乳液质量的4%~5%和3%~4%,预乳液滴加时间为1.5~2h.产品为半透明乳液,略泛蓝光,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半连续预乳化法,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苯丙聚合物乳液进行改性。探讨D4开环聚合催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的加入方式和引发剂、KH570、D4及丙烯酸羟乙酯(HEA)的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当催化剂DBSA全部加入到底料中时,有利于稳定乳液的制备。确定了制备稳定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最佳组分,对乳胶膜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氨基改性有机硅阴离子乳液共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单体,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氨基改性单体,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酸催化荆及阴离子乳化剂,进行氨基改性有机硅阴离子乳液共聚,用红外光谱(IR)表征合成聚合物结构。研究发现,该乳液共聚转化速率符合典型的D4本体可逆平衡聚合特征,并探讨了分子量及聚合物链浓度随反应的变化规律。此外,还研究了非离子乳化剂、搅拌强度对乳液外观及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有机硅-丙烯酸酯超耐候性外墙涂料的研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三甲基氯硅烷改性后的MATS和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为共聚单体,合成出了有机硅质量分数达35%的硅—丙乳液,以此乳液为基料配制的乳胶涂料具有优良的耐候性、耐水性、耐擦洗性和耐沾污性等性能,研究了原料配比对有机硅氧烷改性产物的影响,以及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及时间、加料方式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阴离子有机硅乳液的制备方法;对由D4、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交联剂和水组成的阴离子乳液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度、乳化剂和交联剂等对聚合的影响.结果发现,以D4单体为原料、DBSA(与D4单体质量之比为10%)为乳化剂,在反应后期(即D4转化率为80%时)滴加交联剂所得乳液体系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有机硅改性苯丙乳液流变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有机硅改性苯丙乳液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改性乳液为假塑性流体;随着固含量和单体中丙烯酸比例的增加,乳液的表观粘度增大;有机硅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对改性乳液的表观粘度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采用阳离子细乳液聚合,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原料、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催化剂、乙烯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EDEV)为封端剂制备分子链端含双键的聚硅氧烷中间体,以进一步合成疏水性能更好的硅丙乳液.考察了聚合温度、DBSA用量、封端剂种类、EDEV用量及EDEV加入时间对D4单体转化率、产品粒径及其多分散指数(PDI)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85℃、DBSA用量6%、EDEV用量1.0%、聚合反应开始后3h加入EDEV可得到粒径为95.3 nm、PDI为0.123的稳定有机硅细乳液聚合产品,单体转化率达92.1%;.T-IR分析表明封端剂有效地参与了细乳液聚合反应;TEM测试表明聚合物粒子为纳米结构.文中还建立了主要工艺参数对D4阳离子细乳液聚合制备官能化聚硅氧烷的转化率影响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以交联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网络I,聚丙烯酸酯(PA)作为网络II,合成了互穿聚合物网络型(IPNs)乳液.通过探究网络I的催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质量分数、交联剂正硅酸四乙酯(TEOS)质量分数,网络II的引发剂过硫酸钾(KPS)质量分数等因素,优化合成工艺,并分析IPNs胶膜的力学性能、微观形态、热失重性能.结果表明,IPNs乳液最佳合成工艺为制备网络I时DBSA质量分数为10%、TEOS质量分数为3%,制备网络II时KPS质量分数为0.3%~0.5%.将IPNs乳液应用于涂料印花,印花织物手感柔软,于低温烘干即具有良好的耐摩擦牢度,无需焙烘.  相似文献   

9.
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双羟基四配位硅改性苯丙乳液;测定了乳液的粘度、粒径分布、凝胶率、稳定性等;测定了乳液成膜后的各种性能,如吸水率、热性能分析、玻璃化转变温度、附着力、硬度等.结果表明改性的苯丙乳液比纯苯丙乳液的热性能有所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降低,附着力提高.并得出2%含量的双羟基四配位硅改性2%乳化剂、40%固含量的苯丙乳液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0.
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ATS)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制备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考察了聚合方法和有机硅单体含量对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详细讨论了有机硅单体用量对乳液粒径大小和粘度的影响,采用PCS跟踪了聚合过程的粒径大小,并对粒子形态采用TEM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的聚合稳定性良好.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径逐步增加.随MATS用量的增加.乳液的聚合稳定性变差,乳胶粒的平均粒径增加,乳液的粘度增大.乳胶粒子呈球形,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1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乳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种单体投入方式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稳定性及性能的影响.单体转化率、凝胶率及粒径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最有利于硅丙乳液聚合,单体转化率达97%,凝胶率小于0.6%,平均粒径为100nm,且分布较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配比及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阴离子)/m(非离子)/m(两性)复合乳化剂体系配比为2:1:1且用量为4%时能够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乳液,且反应性乳化剂DNS-86可以随其他种类乳化剂一起全部加入反应体系.红外分析及透射电镜观察进一步表明在该最佳乳化剂体系条件下通过单体滴加方式能够获得形态规整、大小基本一致的硅丙乳液.  相似文献   

12.
以丙烯酸甲酯(MA)和含氢硅油(PHMS)为原料,制得兼有二者性能的丙烯酸甲酯改性硅油(MA-g-PMMS).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红外表征,测定了合成产物的粘度指数(VI)、粘温系数(VTC)和表面张力(ST),讨论了PHMS含氢量和粘度对产物性能的影响.用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了PHMS含氢量和粘度与产物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PHMS含氢量对MA-g-PMMS性能影响比其粘度显著,且PHMS含氢量和粘度越小,MA-g-PMMS的性能越佳,其VI为420、VTC为0.60、ST为22.0 mN/m;二元回归方程很好地预测了MA-g-PMMS的VTC和ST,误差绝对值分别控制在 0.005 8和0.069 1内.  相似文献   

13.
以丙烯酸异冰片酯(IBOA)为原料、梳状水性聚氨酯为分散剂,制备了梳状聚氨酯/聚丙烯酸异冰片酯(CWPU/PIA)杂化乳液,并采用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粒径分析、接触角等手段系统研究了丙烯酸异冰片酯含量对该杂化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WPU/PIA杂化乳液的粒子为以CWPU为壳,PIA为核构成的核-壳结构,粒子的粒径随IBOA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IBOA的含量不大于40%时,CWPU/PIA杂化乳液粒子的粒径小于150nm;IBOA的含量对CWPU/PIA 胶膜的表面接触角影响不大,但对CWPU/PIA 胶膜的吸水率影响显著,随着IBOA含量的增加,胶膜的吸水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以羧甲基纤维素为保护胶体代替传统的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十二烷基硫酸钠等,通过乳液聚合,得到了一种性能优良的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几种不同乳液的比较表明,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有很好的耐离子强度和耐有机溶剂性,得到的聚合物力学性能有一定提高,并可得到固体质量分数50%的稳定乳液。乳液的交联度测试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酯结合在一起,参与了聚合反应;羧甲基纤维素的加入可以提高单体的转化率,但高黏度和低黏度的羧甲基纤维素都不利于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15.
以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为软单体,丙烯酸十八酯(SA)为功能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OP-1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长链疏水改性苯丙共聚物乳液,采用氢核磁共振(1H NM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TGA)等对共聚物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固沙性能. 结果表明:当乳化剂SDS与OP-10的质量比为1 ∶ 1,亲油亲水平衡值(HLB)为27.50时,乳液最稳定,平均粒径为1.423 μm,乳液分散指数(TSI)为0.413. 丙烯酸十八酯质量分数为3%(占单体总质量的比例)时,聚合物热分解温度约为340 ℃,胶膜硬度达到3 H,吸水率降低至3.25%,水接触角提高至78.6°. 改性苯丙共聚物乳液作为固沙剂使用,当固沙剂固含量(质量分数)为15%、添加量为5 g/cm3时,沙柱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118.32 kPa、内聚强度为16.53 kPa、内摩擦角为8.68°,沙盘的相对冲刷保留率为98.2%,相对风蚀保留率为100%.  相似文献   

16.
微交联氟碳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有机氟碳单体、丙烯酸酯等为共聚单体,引入交联剂制备微交联氟碳丙烯酸酯乳液。探讨交联剂、乳化剂、引发剂、氟单体等对乳液的影响。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氟碳单体已键接到聚合物主链上。在单体中加入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使用R-A/R-D复配乳化剂,n(R-A)︰n(R-D)=0.5,w(引发剂)=0.4%,w(氟单体)=20%时制备的乳液性能较好,转化率达到98.31%,凝聚物量0.42%,乳胶膜接触角达到77°,吸水率仅为8.89%。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改性的钛溶胶,通过单体预乳化方法结合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等聚合物乳液,将改性钛溶胶加入到聚合物乳液中,制得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钛溶胶/羟基丙烯酸酯复合乳液. 考察了乳化体系、改性二氧化钛溶胶添加量、羟基单体用量对聚合反应稳定性以及乳液性能的影响,用红外光谱、DSC、GPC以及SEM对乳胶粒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乳胶粒具有规整的球形结构,平均粒径为200 nm左右;当选用SR-10反应性乳化剂,改性二氧化钛溶胶的添加量(质量分数)为5%,羟基单体质量分数为20%,制得的乳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乳胶膜的耐水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为单体,乙氧基化烷基醚硫酸铵(CO-436)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40)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了含双键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以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聚酯二元醇、二羟甲基丙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原料制备了双键封端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将两种乳液混合涂膜,经水分挥发干燥成膜后进一步进行紫外光固化。考察了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乳化剂配伍对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影响,以及光引发剂用量和两种乳液配比对固化膜凝胶含量、吸水率和涂层硬度、柔韧性、抗冲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用量在3.0%~6.0%之间时,能制得表观稳定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并有50%左右的烯丙基双键参与了分子内的交联反应,同时残留50%左右的双键;共混乳液的固化膜凝胶含量达95%以上,铅笔硬度最大达到4H,柔韧性1mm,抗冲击强度达到45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