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个性化“理论是艾略特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艺术情感、传统、客观对应物三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核心概念。“诗不是表现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受“非个性化“诗论的影响,新批评派提出了诗歌“本体论“。“非个性化“诗歌理论在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爱略特“非个性”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内容,并指出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旨在指出诗歌创作中个性的不可避免性,诗歌应是个性和非个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审美角度分析郭沫若诗歌的崇高美。郭诗的崇高美表现在“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庄严生动的布局”三个方面。郭诗的崇高美是他思想个性、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在现代诗坛上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4.
张问陶接受并发展了明清诗坛的性灵说,坚持诗歌的审美内涵是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的感性显现,强调自我,张扬个性;以为诗中的性灵来自创作主体、表现对象和二的天然妙合;要写出表现性灵的真诗,必须有天才和灵感;标举性灵固然是针对“格调说”和“肌理说”而发,但其理论旨归是要求学的个性表现和独创精神,来冲决当时儒家正统思想对诗歌的束缚和扭转坛复古模拟的诗风。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探讨孟浩然诗歌“清”的特色和形成原因,通过对其诗歌“清”之蕴涵和意象、意境的分析,以马克思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理论观照,认为孟浩然诗歌“清”是其对隐逸生活长期向往之清高思想情感的表现,而此思想情感主要受其出身经历、家乡地理历史背景和儒、道、释之超脱世俗的思想以及仰慕陶渊明和魏晋风流等的影响形成.  相似文献   

6.
《上海信息化》2006,(7):91-92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发布个性化ERP新品K/3V10.3,并全面启动“不同的个性,共同的精彩”的“个性世界杯”活动。该产品的发布是金蝶2006年度主题“让ERP个性化”战略计划的一个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成长性企业的ERP应用将正式进入“全面应用,随需应“ 变”时代。  相似文献   

7.
潘楷文 《世界博览》2023,(11):18-23
<正>从1650年心理学家洛克和霍布斯对记忆展开唯物主义的分析起,人们对于记忆有了初步量化的办法。随后通过这些实验揭示了记忆的本质,那就是记忆并不是一个“直接、完整”的复制过程,而是一个“主观、个性化”的再造过程,它会受到人们的情感、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是一位天生尊重科学、相信事实的理性主义。他关心的不是抽象、思辨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他关心的不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而是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合理性;他关心的不是“在先”的东西,如原则、模式、纲领等等,而是“在后”的东西,如效果、结局、影响等等。邓小平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渐进的、非急风暴雨的方式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皋行的价值观念,这是一场真正的“化革命”,其意义将随着历史的延续而愈加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华明史上的影响是无人可比的。  相似文献   

9.
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深受禅宗影响,其表现有二:第一,诗歌理论中提倡“大胆质疑”和“自性具足”;第二,诗歌创作中独特的意象选择和用字的大胆出新。  相似文献   

10.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李白诗歌英译研究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以数词的英译为切入口,以美学视角下的“对等”比较李白诗歌意境美、气势美和情感美等非纯形式诗歌特质在译诗中的还原和再现,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具有指导和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促进了支架理论的形成,为高校外语个性互动课堂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情境认知支架”“情感融合支架”“实践行动支架”三个维度,对基于支架理论的高校外语个性互动课堂构建展开研究,其中“情境认知支架”包括重点认知准备、难点认知预估两个方面;“情感融合支架”遵循体验式情感互动、参与式情感互动、影响式情感互动的渐进逻辑;“实践行动支架”强调从多层平台、多维互动、多元评价等方面夯实高效外语课堂之基。  相似文献   

12.
过去对诗歌发展史的研究,忽视了诗歌发展中作为文学文本的“诗”与作为音乐形式的“歌”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以脱离了音乐独立发展文学形式为基本趋势,而是在文学性的独立发展与向音乐性的回归这两极的振荡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13.
刘国辉 《科技信息》2012,(36):I0175-I0175
高效课堂背蒿下语文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真正展示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这种阅读必然有生命的激情,有学生和文本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这种阅读必然张扬学生的个性,显示学生的灵性。而“六模块3+X”建构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了华兹华斯诗歌中,诗人以自我情感为主线的创作风格。诗人通过“自我”的表现方式,使读者产生共鸣,最终达到自我情感与普遍情感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意象派的情感表现观是建立在对浪漫主义表现说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它否定了浪漫派视诗歌为诗人自我情感的载体的理论, 提出诗歌创作是诗人从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出发, 对个人情感进行一系列组织驾驭, 使之转化为具有激发普遍化审美情感功能的审美启示物的动态过程; 而诗歌欣赏则是读者在观照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文本中获得某种审美情感的过程。这样, 意象派诗论就在承认情感价值的前提下, 将形式上升为诗歌的本体, 从而把理论立足点真正从道德转到艺术, 从庸俗社会学转到美学。本文试图对意象派的上述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并通过与浪漫派、象征派和唯美派的比较, 指出其理论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论阅读情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阅读情感,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作品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情感,在其表现形态上,并不是一种能单独存在的东西,不是人的行为的简单伴随物,而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它心理能力发生强有力影响的重要因素。它往往通过感知觉而“粘附”于一定的表象之中,古人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郑玄《诗大序》)就是指的这种“粘附”现象。由于文章是以“言”来…  相似文献   

17.
:以节奏论为核心的诗歌音乐观是意象派诗歌的一个重要理论。意象派诗人紧紧抓住节奏这个诗歌音乐性的本质要素 ,提出以情绪节奏统领诗歌音乐节奏的自由诗理论 ,使诗歌外在节奏情感化和内在情感节奏化 ,并从体裁范畴提出了诗歌形式在情感表现上的独特机制。意象派的上述独到见解有别于单纯求诗歌外在音乐性的传统诗歌美学 ,从而对现代西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齐梁两代文学紧密相承,所以历来把齐梁两代文学视为一体。齐梁诗歌一向遭受批评,被认为是“华艳”、“轻靡”、“唯美主义”诗风的代表,虽近年来这种简单化的弊病有所纠正,但对齐梁诗风进行深入剖析的并不多。齐梁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纯艺术的精神对后代影响较大。本文试从诗歌创作理论、诗歌题材及诗歌表现方法等几方面论述齐梁诗对诗歌发展的开拓。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李贺在进行诗歌创伤时选择情感表述语的独特造诣,其主要表现为词语的“刻镂雕琢”,音调的“穿韵入仄”,修辞的“设色诡异”,从而形成李贺诗歌独特的情感风格。  相似文献   

20.
顾城被誉为“童话诗人”。其诗歌在感观上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久久难忘怀。色彩、线条、质感、虚实等这些只有在绘画中才运用到的技巧,却被用于诗歌之中,从而使他的诗歌作品表现得个性鲜明,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