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探讨《亚鲁王》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尤其与诗歌相比,出现和成熟较晚。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我国古代小说的渊源看,它源于神话,而中国的古代神话并不发达;同时它又源于史传文学,但史传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又阻滞了古代小说的发展,使小说创作由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小说创作队伍的缓慢形成和封建统治阶级对小说创作的严重干预,也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繁荣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土族文学史》的编写、分期及其文学观、文学史观等问题。《土族文学史》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土族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土族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述,特别是对土族民间文学的《格赛尔》以及史诗、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经典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体现出编者的整体文学观和文学史观,填补了土族文学历史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希伯来文化特质的研究,挖掘出西方文化的基础和精神内涵;通过对宗教、战争在民族融合中的表现、影响,阐发二者在古代西方文明、文化互动、互补、整合中对文学的影响:体裁上以神话、史诗、英雄传说、英雄史诗和教会文学为主,文学的精神内核表现出世俗人本意识、宗教人本思想的特征,其合理成分——仁爱、宽恕、平等等观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对神话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有利于建立和发展神话理论体系。他认为神话与传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宗教和神话都是古人幻想的产物,且神话是宗教的源头;神话与文学有很深的渊源,是文学的源头;神话与历史、科学是不同领域的概念;我国的神话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是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宗教思想等多方面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寓言”的概念,指解放后一九四九年至今在内的全部寓言作品。中国当代寓言的历史分期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相同,即一九四九年至今,共三十余年。寓言这文学样式的命运也与中国的其他文学样式的命运相同,它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我国历次政治运动和文艺斗争的影响,故我把它以文化大革命为界,划分为当代寓言的前期和后期。前期即一九四九年——一九六六年。“文革”十年是空白。后期即一九七六年至今,后期时间上没有什么要说明的。前期理论上的分期却与实际上的分期不大相符,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的作家在文学的领域里如何描述和评价战争,展示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气质。在世界文学交流融汇的背景下,解读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有助于发现各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学世界的丰富性。将傣族英雄史诗《厘俸》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中国主流文学中较多描写了战争的《春秋》、《左传》等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傣族人民崇尚力量、赞美勇敢,但却否定掠夺、向往和平生活的独特文化心理。它的尚武精神是战争频繁的历史时代与农业文化环境相交融而孕育出来没有血腥味的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9.
邢天殊  李昊洋 《科技信息》2010,(28):I0177-I0177
在纷繁的文艺理论中,神话批评的地位越显重要。神话批评也是解读中、西方文学的有效的理论武器。随着女性权力、女性话语时代的到来,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为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希神话中的女神神话对后世女性主义文学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本文将比较中希神话女神的形象,并分析中希女神形象差别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中国当代史诗小说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加以审视,通过具体作品阐述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并以“英雄史诗”“世俗史诗”“现代史诗”概述了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仍是“神话历史”。他的《神圣言说(续篇)——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由四重证据重构出上古神话信仰语境,重新理解自甲骨文、金文到《尚书》、《诗经》等文字叙说背后的神圣言说活动及其功能原理。在被当作无意义的文本发语“隹”“唯”“若”等惯用法中,解析出王者、巫觋和萨满的仪式性通神通灵符号,把握到早期书写文本及关键词中所潜含着的口传文化传统的深远信息。揭示西周金文叙事以王者“各庙”开端的神话观念与仪式功能意义,推及远古巫觋类知识传统的“格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口头传统是“人类表达文化的根”,口传文学(即口头、口承文学)是“与生命相依的文学”,作为文学遗产,它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点和风格。《玛纳斯》作为新疆柯尔克孜族在漫长的口头传统中产生的史诗作品,是其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注重对其“活形态”特点的研究(程式化的特征、演唱者和听众、社会现实)是新疆史诗研究的特色之一,也是对多民族文学样式研究的查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和对口头传承文化的抢救。  相似文献   

13.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文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4.
神话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由于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文学,具有“儿童时代的天真”,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马克思语),对后世有着深远而广阔的影响,不少文艺创作直接取材于神话,高中课文中的许多篇目,如《黄山记》、《五蠹》、《涉江》、《梦游天姆吟留别》等等,也大量运用神话典故。凡课文注释中加“传说”“相传”一类字眼说明的(以别于真有其事的历史典故),基本属于这种情况,据统计,仅象这样作出注释的神话典故就达30余处之多,而我国文字记载的神话又只零散地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庄子》等古人著作中,为了便于以整个神话体系作为参照,更深入系统地了解这些神话典故,本文拟就这些神话典故的类型和作用,作一浅说。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希腊神话研究从早期的口传到理性萌发后的“神话”同其它学科分立的范式,在近代以降的中国神话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神话历来被认为有“历史化”的特点,从近代到现代,国内外的中国神话学者们不断地关注此一问题。闻一多的“志”与史及诗关系的研究,叶舒宪的诗与寺、瞽同史关系的研究把这一问题带入新的领域。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在人类早期时代,文字产生以前,口传神话同史的混生是中国神话的最早样态。神话历史化是西方观念对中国材料的框定。神话分化出历史是中国神话同历史乃至文学关系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一、史诗概念和长征史诗的文本内容所谓史诗,黑格尔认为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他说:“史诗是一种用韵文的形式,记录对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歌颂重要历史人物业绩的文学体裁。”.他对史诗的这种界定,虽然已为文学界的认同.但后来,卢卡契、弗莱和阿伯拉姆这些文学大师们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认为史诗已暗含着人们对一种“美”的向往与趋同、史诗正悄然地从文学体裁的具体概念向审美的普遍性范畴转化.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正具有其文学体裁与审美范畴的双重特征与属性.它不仅具有一种用韵文(诗词体韵文)的形式,记录了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长征重大历史事件和歌颂  相似文献   

17.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化内涵和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8.
李建  刘欣 《泰山学院学报》2004,26(1):103-105
“兄妹婚配”是中国“偶生型”神话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它虽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但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完全成为历史的化石,这一母题神话中的因子以顺势型和禁忌型两种形式沉积于现代许多民族的众多民俗事象中。这些民俗事象是“兄妹婚配”母题神话在后世的文化蔓延和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19.
长篇史诗《列王纪》是波斯古代神话、英雄传说和前伊斯兰时期历史故事的总汇,不仅在伊朗文学史上地位崇高,也一向被视为勾勒古史轮廓和王朝兴衰的史学著作。本文通过审视《列王纪》的神话图象,指出该史诗第一卷纯属虚拟而不足凭为古史源头,并对史诗这部分内容的情节架构、叙述方式、形象塑造和时空关系等方面的技巧特点在纯粹形式的范畴内进行了探讨,以期说明在文学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最能显示个性且最具活力的是其形式。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探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揭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白耀天的《郎“狼”兵说》,该文以详实的资料、可靠的论证对郎人缘起与衍化、“狼兵”的战斗力、“狼人”的扩散与消失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民族文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朝戈金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认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走向和命运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保护民族文化已经广为中国学界和社会各界所共识;王宪昭《论母题方法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的应用》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